王慧榮
(泰順縣土肥站,浙江 泰順 325500)
水稻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大量營養(yǎng)元素除了氮、磷、鉀外,鈣、鎂、硫也同等重要。目前水稻生產中缺硫、缺鈣等情況時有發(fā)生[1-2],而有關缺鎂的報道卻較少。鎂是葉綠素的構成元素,又是多種酶的活化劑,能加速酶促反應,促進作物體內的新陳代謝。水稻缺鎂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葉片淡綠色,分蘗明顯減少,植株矮小,略有披葉,嚴重時全株黃枯,對產量影響較大[3]。泰順縣位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高溫多雨,在強烈淋溶作用下,導致土壤有效鎂的淋失,含量降低,土壤缺鎂現(xiàn)象日益嚴重。為此,于2012—2015年開展了全縣稻田土壤鎂含量的調查,并進行了稻田補施鎂肥的試驗,以進一步明確山區(qū)稻田施鎂肥的效果。
2012年冬對泰順縣稻田具有代表性的6個土屬共計78個點,0~20 cm表土進行取樣,測定了鎂含量。結果表明,全縣稻田有效鎂含量2.4~57.6 mg·kg-1,平均15.68 mg·kg-1(表1),屬于缺鎂土壤。78個土壤樣本中有效鎂<30 mg·kg-1的占85.7%,說明多數(shù)稻田土壤嚴重缺鎂[4]。
表1 泰順稻田主要土類有效鎂的含量
為了探索低鎂稻田中增施鎂肥的效果,2015年進行了低鎂稻田增施鎂肥對水稻生長和產量影響的大區(qū)對比試驗。試驗在泰順縣羅陽鎮(zhèn)交垟村進行,共設6個處理,硫酸鎂用量分別為0、37.5、75、150、225、375 kg·hm-2作基肥施,每個處理面積133.4 m2。水稻品種為中浙優(yōu)8號。在拔節(jié)期每區(qū)選5個點,剪取葉片混合測定葉片鎂含量,測定方法采用乙酸銨交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統(tǒng)計記載水稻紋枯病與稻瘟病穗頸瘟病葉數(shù),并折算成病葉率。水稻成熟時,考察主要農藝性狀并測產。試驗各處理收割后,采集土樣及時風干,磨細過篩(1 mm),用乙酸銨交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土壤含鎂量。
據(jù)田間觀察調查,施鎂區(qū)水稻后期生長清秀,功能葉多,平均2.5葉,褐色葉枯病發(fā)生較輕,成熟期正常,而對照不施鎂區(qū)功能葉僅為1.3葉,成熟期明顯比施鎂區(qū)推遲,谷粒黃熟參差不齊,生育期長5 d左右。從表2可以看出,施鎂肥37.5、75、150、225 kg·hm-2時,與產量呈正相關,與病葉率呈負相關。鎂肥施用375 kg·hm-2時產量反而減少,為6.866 t·hm-2,鎂肥施用225 kg·hm-2時產量最高,為7.000 t·hm-2,比不施鎂對照區(qū)的6.118 t·hm-2增加14.4%,說明在泰順稻田土壤的含鎂量條件下,施硫酸鎂225 kg·hm-2最適宜。
表2 泰順稻田施用硫酸鎂對水稻生長和土壤的影響
據(jù)大田對比試驗田調查,水稻施鎂后,水稻紋枯病、水稻稻瘟病穗頸瘟均有下降趨勢。其中水稻紋枯病株發(fā)病率下降6.7百分點,病指降低1.44;穗頸瘟株發(fā)病率下降6.4百分點,病指降低2.08。表明水稻施鎂能提高抗病能力(表3)。
表3 水稻施鎂對水稻紋枯病、水稻稻瘟病 穗頸瘟的影響
表2顯示,葉片含鎂量以施硫酸鎂 225 kg ·hm-2最高,為 0.17%;而施 375 kg·hm-2時反而下降,說明過量施用鎂肥會抑制水稻對鎂的吸收。葉片含鎂量增加,葉綠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就加強,從而提高有效穗、千粒重,提高產量。
表2顯示,土壤有效鎂含量隨鎂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硫酸鎂用量37.5、75、150、225、375 kg·hm-2土壤含鎂量依次為 17.9、17.1、19.2、22.3、34.4 mg·kg-1,鎂肥用量和土壤有效鎂含量呈正相關。
經過對泰順縣水田土壤鎂含量的調查、測定分析及水稻施鎂效果的試驗,結果表明,泰順縣稻田有效鎂含量 2.4~57.6 mg·kg-1,平均 15.68 mg·kg-1,屬于缺鎂土壤;稻田施用硫酸鎂肥能增加水稻產量,施用量 225 kg·hm-2時,增產 14.4%。施鎂量與水稻產量、葉片含鎂量及土壤含鎂量呈正相關。
[1] 馬常寶,高祥照,F(xiàn)AN M X.全球土壤缺硫與硫肥應用情況[J]. 全國農技推廣,2008,24(8):31-33.
[2] 井大煒,邢尚軍,馬丙堯,等.土壤與植物中鈣營養(yǎng)研究進展[J]. 生物災害科學, 2012(4):447-451.
[3] 余廣蘭.施用農用氫氧化鎂對白菜、晚稻產量及土壤鎂素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7):151-155.
[4] 陳建民.泰順縣耕地質量及其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