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鳳 龐小平,3 劉海燕,3
(1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2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3武漢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海洋權益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安全問題,各國對本國海洋權益問題都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北極冰川逐步融化,北極航道日益暢通,海底資源開發(fā)成為可能,北極地區(qū)戰(zhàn)略及經濟價值越加明顯,沿岸國家對北極海洋權益爭奪也日益激烈。北極地區(qū)包含北冰洋及其島嶼、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帶[1],本文研究各國在北冰洋的各類界限主張和申請要求,以此反映北極地區(qū)海洋權益基本現狀。作為北半球國家,各國北冰洋海洋權益定會對我國北極戰(zhàn)略的制定產生影響。
北冰洋海洋權益是目前極地戰(zhàn)略研究的焦點。李學杰等[2]從北冰洋海域劃界爭端的角度分析了北冰洋大陸架劃界現狀; Macnab等[3]根據相關文獻分析得到了各國可能的北冰洋大陸架劃界區(qū)域;Gunitskiy[4]分析環(huán)北極國家在北冰洋的海洋權益及爭端,為未來北極法律制定提出建議。然而這些研究中基于法律與爭端上的定性分析較多,而采用空間化、定量化分析的較少。為使北冰洋海洋權益現狀更為清晰、明了,通過相關文獻及資料分析,以美國空軍航空制圖中心(USAF Aeronautical Chart and Information Center)發(fā)布的地圖 Chart of Limits of Seasand Oceans為北冰洋邊緣海范圍(包括北冰洋中央海域、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西北航道水域、哈得孫灣、哈得孫海峽、巴芬灣、格陵蘭海、林肯海等,總面積約1 400萬km2),繪制北冰洋周邊國家專屬經濟區(qū)劃界圖、外大陸架申請圖,利用ArcGIS進行面積統(tǒng)計,分析各國北冰洋專屬經濟區(qū)劃界、外大陸架申請、海洋保護區(qū)建立等現狀,并結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大陸架公約》和《領海及毗連區(qū)公約》等國際海洋法相關規(guī)定,反映沿岸國和非沿岸國的北冰洋海洋權益整體情況,為我國未來北極戰(zhàn)略制定提供參考。
專屬經濟區(qū)是指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qū)域,從領?;€量起不超過 200海里,沿海國對其享有主權權利和管轄權[5]。北冰洋極端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人類活動多發(fā)生在環(huán)北極國家專屬經濟區(qū)內,沿海國對本國專屬經濟區(qū)的管轄權使得他國在該區(qū)域內的勘查、科考等活動受限。分析北冰洋中各國專屬經濟區(qū)分布,有助于我國北極活動的順利進行。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繪制了北冰洋周邊國家專屬經濟區(qū)劃界圖(圖1)[6-10]。目前北冰洋五國并不承認冰島“北冰洋沿海國”的政治地位,但是根據本文中所采用北冰洋邊界的定義、冰島關于專屬經濟區(qū)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以及冰島與格陵蘭(丹麥)海域劃界等相關資料顯示,冰島在格陵蘭海內并未放棄主張專屬經濟區(qū)的權利。同時,國內外文獻中有關北冰洋海洋權益的分析也多按照冰島在北冰洋中存在專屬經濟區(qū)來進行[2,6],故本次研究按照冰島在北冰洋中存在專屬經濟區(qū)狀況分析。
圖1 北冰洋周邊國家專屬經濟區(qū)劃界Fig.1.Exclusive economic boundary delineation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Arctic Ocean
由圖1可知,目前,俄羅斯、加拿大、挪威、丹麥、美國及冰島6國在北冰洋擁有專屬經濟區(qū)。其中,俄羅斯專屬經濟區(qū)面積最大,約為 408萬 km2,約占北冰洋總面積的 29.1%; 該區(qū)跨度大,東起楚科奇海,跨越東西伯利亞海、拉普捷夫海,西至巴倫支海,最高緯度近北緯 85°; 加拿大專屬經濟區(qū)面積約為 112萬 km2,其最高緯度超過 85°;丹麥、挪威、美國3國專屬經濟區(qū)面積分別約110、98和53萬km2,約占北冰洋面積的7.8%、7.0%和3.8%; 冰島專屬經濟區(qū)面積相對較小,約15萬km2。距領?;€200海里以外的北冰洋公海區(qū)域(圖1,區(qū)域A、B、C)面積約為282萬km2,占北冰洋總面積的20.1%。
北冰洋沿岸國均根據《公約》規(guī)定劃定專屬經濟區(qū)范圍,相鄰國可能在部分專屬經濟區(qū)劃界問題上存在爭議。部分爭議區(qū)已通過協(xié)商劃界或設立共同開發(fā)區(qū)等方式解決,如: 挪威與冰島于1981年簽訂了《關于冰島和揚馬延島之間的大陸架協(xié)定》,解決了冰島與揚馬延島之間的海域劃界問題[7]; 俄羅斯與挪威于2010年簽訂了《挪威和俄羅斯關于巴倫支海和北冰洋海洋劃界與合作條約》,結束了兩國長達40年的邊界爭端[8]。目前仍存在的爭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1.美國與加拿大波弗特海劃界問題。爭議區(qū)(圖1)面積約2萬km2,因兩國主張不同的劃界方案而形成[9-10]。該區(qū)域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據加拿大能源部門估計,區(qū)域蘊藏的油氣資源可供全國消費20年。
2.漢斯島(圖1,區(qū)域1)主權之爭。該島面積僅約1.3 km2,丹麥和加拿大均曾宣稱對其擁有主權。隨著全球變暖,該島極有可能成為新的交通樞紐[11]。2005年,兩國就該島主權問題發(fā)布《丹麥加拿大兩國政府關于漢斯島的聯合聲明》[12],但并未明確漢斯島主權問題。盡管兩國于 1973年簽訂了《關于劃分格陵蘭和加拿大之間大陸架的協(xié)定》,就巴芬灣與史密斯海峽劃界達成協(xié)議,但漢斯島主權問題也可能為日后爭端留下隱患。
據上節(jié)分析,除個別的、小范圍的爭議外,目前北冰洋沿岸國專屬經濟區(qū)已基本確定,我國在該區(qū)域的活動受到《公約》的有效保障,類似開展科學調查等受限活動,基本上控制在雙邊性質的協(xié)商范圍內,排除了多邊談判的復雜性。因此,加強與沿岸國的雙邊合作可為我國在該區(qū)域的北極活動提供更多便利。
大陸架是指沿海國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在海底的全部自然延伸,如果從領?;€起到大陸架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的距離。超過 200海里的大陸架稱為外大陸架,最遠不應超過從領海基線量起350海里或不應超過2 500 m等深線外100海里。沿海國對本國外大陸架的海底資源享有主權權利和相應的管轄權,他國不得隨意進行資源勘探、開采等活動[5]。
外大陸架的劃定決定了未來北冰洋部分海底資源的開發(fā)權歸屬。據估算,全球未探明油氣儲量約 1/4在北極地區(qū),這些油氣資源主要蘊藏于北冰洋海底大陸架中[14]。目前已有俄羅斯、挪威、丹麥 3國提出了外大陸架申請,美國、加拿大等國也在積極準備劃界方案。根據相關國家文件、法律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繪制了北冰洋沿海國外大陸架申請圖(圖2)。由于美國、加拿大兩國劃界方案尚未公布,本圖中兩國申請區(qū)域僅供參考。
北冰洋200海里以外的大陸架總面積約282萬km2,其中約250萬km2的區(qū)域可能成為沿海國外大陸架,Macnab等[3]推測約30萬km2的區(qū)域超出各國可申請范圍。目前已提出的外大陸架申請約161萬km2。俄羅斯申請區(qū)域總面積約120萬km2,占北冰洋總面積的8.6%。包含兩個區(qū)域:一個位于巴倫支海,面積約 6萬km2,挪威也對該區(qū)域提出申請; 另一申請區(qū)面積約114萬km2,該區(qū)域主要沿羅蒙諾索夫海嶺向外延伸,且包含北極點[15],據俄自然資源部門估計,該區(qū)域油氣資源蘊含總量達 50億 t[16]。挪威提出總面積約7萬km2的外大陸架劃分方案[17],其中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已原則上同意位于南森海盆西的面積約1萬km2的劃界方案。丹麥提出了面積約90萬 km2的申請,總面積約是其本土面積的 20倍,占北冰洋總面積的6.4%。申請區(qū)包括兩個獨立區(qū)域: 一個區(qū)域從格陵蘭島北部起,東部沿羅蒙諾索夫海嶺延伸直至俄羅斯 200海里大陸架邊緣,西部沿門捷列夫海嶺延伸,該區(qū)域大部分與俄羅斯申請區(qū)重疊; 另一區(qū)域位于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區(qū)域面積約10萬km2。美國和加拿大也正在積極準備申請方案,可能申請區(qū)域如圖2所示。
圖2 北冰洋沿海國外大陸架申請圖Fig.2.Claim chart for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the coast states in Arctic Ocean
目前研究資料顯示,如果沿岸國的外大陸架申請均獲批準,北冰洋中可能有約32萬km2區(qū)域應屬于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國際海底,它們不符合《公約》規(guī)定的可申請條件,分別位于加拿大海盆(圖2,區(qū)域A)和阿蒙森海盆(圖2,區(qū)域B),僅占北冰洋面積的2.3%。未來各國將會更加關注這兩個區(qū)域的各項動態(tài),我國第3、4、7次北極考察均曾進入區(qū)域A上覆水域進行考察。但由于兩區(qū)域均常年被海冰覆蓋,氣候環(huán)境較為惡劣,且均是位于深度在2 500 m以上或距離海岸線350海里之外的地方,區(qū)域海底考察和開發(fā)難度大。
大陸架劃界依據原則主要有 3種: 一是自然延伸原則,是指沿海國陸地在海底自然延伸[5],此方法是大陸架劃界的基礎; 二是等距離原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進行大陸架劃界時依其每一點均與各國領海基線的最近點距離相等的線為分界的原則; 三是公平原則,此方法指劃界中不僅必須采用公平的劃界方法,而且必須達成公平的劃界結果[18]。對于主張重疊區(qū)域的劃界通常采用后兩種劃界原則。
各國對邊界部分依據不同的劃界原則及對海底地形不同的地質判斷結果均會使得國家申請區(qū)存在重疊現象。為研究未來北冰洋外大陸架劃分趨勢,結合各國已提交的劃界方案,探究各國在外大陸架劃界問題上未來可能存在的爭端。
俄、丹兩國主張方案存在面積高達50萬km2的重疊區(qū)域(圖2,區(qū)域1)。該區(qū)域位于北冰洋中心并包含北極點,資源豐富,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和經濟價值。兩國巨大的重疊區(qū)域也為該大陸架的劃分帶來挑戰(zhàn)。目前,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已組織審議俄羅斯和丹麥的劃界方案。
壽司最傻了,比我傻多了!有一次它在玩跑輪,跑得賊快賊快,過了一會兒,可能是累了,忽然停了下來。它不知道有慣性,一下被甩了出來,前腳和后腳在空中動來動去,叭的一聲摔在地上,成了一塊餅!我在那里笑,沒想到我傻,它比我更傻!我以為它在跑輪里面吃了虧,會怕這個跑輪,不敢再上去了。沒想到,它直接跑到跑輪上面上廁所,上完還在上面跑。傻是不是我們倆的亮點?就在我想這個問題的時候,鷯哥的飯沒了,烏龜被太陽烤著,水被曬得滾燙滾燙的……
俄羅斯與挪威兩國外大陸架申請重疊區(qū)(圖2,區(qū)域5)位于巴倫支海,面積約6萬 km2,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該區(qū)域為淺水區(qū),便于未來大陸架資源開采。
目前,北冰洋地區(qū)大部分外大陸架尚未被申請或尚未被審議通過,我國仍可以進行科學研究或資源開發(fā)。但是外大陸架區(qū)域常年均被海冰覆蓋,就目前科技水平而言進入其中進行考察和開發(fā)難度較大。即使未來各國外大陸架申請方案通過,他國仍有在該區(qū)域內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權利。同時,外大陸架上覆水域法律地位上仍然屬于公海,不能被視作某國經濟權利主張區(qū),任何時候各國都可依法享有公海自由。
北極航線及海洋保護區(qū)分布如圖3所示。
海洋保護區(qū)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tài)海洋環(huán)境,但其特殊的開放政策使得本國和他國在該區(qū)內活動均受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北冰洋內僅有俄羅斯、挪威和加拿大3國建立了海洋保護區(qū)(圖3),面積分別約為14.3、0.3和2.1萬km2,其中俄羅斯在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建立的海洋保護區(qū)面積最大,約為13.5萬km2。各國海洋保護區(qū)多分布在本國內水、領海及專屬經濟區(qū)內,且海洋保護區(qū)的對外開放政策依國家而定,這就使得沿岸國家可以通過控制海洋保護區(qū)開放條件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國該區(qū)域內的活動。由于多數海洋保護區(qū)面積較小,故其對他國活動的實際影響力有限。
圖3 北極航道及海洋保護區(qū)分布圖Fig.3.Distribution of Northern Sea Route and marine protected areas
北極航道控制權也是各國北極權益爭奪的一大熱點。其巨大的經濟價值使得沿岸國家紛紛利用本國便利以謀取利益。東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羅斯海域內,俄羅斯將其視為國內運輸航線,要求船只需征得其允許才能進入航道,且國內外船只在通行時應遵守俄羅斯國內法律[19],同時還頒布了《北方海航道破冰船服務費率制定》,建立了系統(tǒng)的收費制度; 西北航道多位于加拿大海域內,該國也曾宣稱西北航道為本國國內航線,并宣布對其擁有控制權,堅持實行外國船只在通過西北航道時必須向加拿大政府報告航行信息的政策,并將限制各國航行船只以降低海上安全隱患[20]。穿極航道東起白令海峽,穿越北冰洋中心地帶,西至格陵蘭?;蚺餐!4撕降雷畲笙薅鹊乇荛_了環(huán)北極國家沿岸,位于可享有“航行自由”的區(qū)域,不受沿岸國管轄。穿極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北冰洋中心地帶,常年被海冰覆蓋,有利于極地科考的進行,但是通行難度較大、年通行時間也較短。北極航道的法律地位一直存在爭議,與加、俄兩國不同,以美國與歐盟為代表的國家則一直主張北極航道海峽屬于“國際海峽”。目前北極航道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國際法層面上的認定。除航行難度較大的穿極航道外,沿岸國的各種控制手段使得他國在東北、西北航道上的活動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船只航行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加大了外國船只航行風險。
綜上所述,根據環(huán)北極國家對他國北冰洋活動的限制程度可大致將北冰洋分為如圖4所示的4類區(qū)域。
圖4 北冰洋4類區(qū)域示意圖Fig.4.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4-class areas
1.沿岸國家內水及領海。其范圍為海岸線至各國領海的外部界線,其中海岸線至領?;€的部分為沿海國內水,領?;€至領海外部界線的部分為沿海國領海,沿海國對此類區(qū)域享有主權。我國未來北極活動如果需要在此類區(qū)域活動,應尊重沿海國主權,在遵守《公約》相關規(guī)定的同時,也應遵守沿海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沿海國領海內,我國船舶可依法享有無害通過的權利,沿海國不應妨礙船舶的無害通過,且應將其所知的在其領海內對航行有危險的任何情況妥為公布[5]。若我國船舶僅在領海通過,沿海國不得征收任何費用,也不得以向船上之人行使民事管轄權而停止其行駛或變更航向。對于軍艦而言,美國主張軍艦和商船一樣享有“無害通過權”,故在美國領海內,我國軍艦可依法享有無害通過的權利,而在其他幾個沿岸國家領海內,則應“事先通知”或“征得許可”方可進入。如果需要進入沿海國內水,則應經沿海國許可。
2.領海的外部界線至距領?;€200海里界線之間的區(qū)域。通常此區(qū)域內大陸架屬于沿海國從領?;€起 200海里內大陸架,上覆水域為沿海國專屬經濟區(qū),沿海國依法對其享有相應的主權權利以及管轄權。他國在此區(qū)域內,可在遵守相關法律的條件下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以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但是在未經沿海國同意的情況下不得在該區(qū)域內進行科研、資源開采和大陸架考察等活動,在征得相關國家同意后也可進行共同開發(fā)或科研合作。在大陸架內,《公約》規(guī)定沿海國除對探測大陸架及開發(fā)大陸架天然資源有權采取合理措施外,對于在大陸架上敷設或維護海底電纜或管線不得加以阻礙。在專屬經濟區(qū)內,沿海國應決定其生物資源的可捕量,在沒有能力捕撈全部可捕量的情形下,應通過協(xié)定或其他安排,準許其他國家捕撈可捕量的剩余部分。較為特殊的是,美國目前尚未簽署《公約》,于1983年發(fā)布《美國總統(tǒng)關于美國專屬經濟區(qū)的公告》,宣布設立 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承認其他國家在其專屬經濟區(qū)內享有與資源無關的公海權利和自由,并宣布美國對其經濟區(qū)內的海洋科學研究不主張管轄權,故我國在美國專屬經濟區(qū)內可享有航行自由、飛越自由、科研自由、建設國際法所容許的人工島嶼和其他設施的自由。我國歷次北極考察中,雪龍船均會通過美國或俄羅斯專屬經濟區(qū),故我國應加強與這些國家的雙邊合作,保障我國北極科考順利進行。
3.距領?;€200海里界線至大陸架外部界線區(qū)域。此區(qū)域內沿海國對大陸架海底礦產資源和底棲生物享有主權權利及管轄權,但是其上覆水域為公海。我國北極活動進入此區(qū)域活動時,未經允許不得對大陸架海底進行考察、資源開采等活動,但也有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權利; 在其上覆水域則享有《公約》規(guī)定的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捕魚自由、科研自由等)[5],同時也受《公約》中大陸架相關規(guī)定的約束。目前北冰洋劃界尚未完成,隨著各國陸續(xù)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方案,各國間的劃界爭端也會隨之出現,這將一定程度上減緩大陸架劃界進程,目前此部分屬于國際海底及公海。
4.對于國際海底及公海。我國在公海中可依法享有公海自由、航行權、軍艦的豁免權等權利,也應履行相關義務,如救助的義務、合作制止海盜行為的義務、各國為其國民采取養(yǎng)護公海生物資源措施的義務等[5]。國際海底則應作為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由國際海底管理局負責管理和開發(fā),我國可依法在國際海底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也可進行海洋科學研究。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應加強與“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的相互合作,以促進有關國際海底內活動的技術和科學知識的轉讓,促進我國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隨著北極冰川逐步融化,此區(qū)域在航道開發(fā)、各類資源開采以及極地科學研究上優(yōu)勢盡顯,將成為各非環(huán)北極國家未來關注的重點。
從圖4中可以看出,沿岸國家對北冰洋活動的限制程度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在經向上,呈現出顯著的緯度地帶性,即限制程度隨著緯度增高而逐漸減弱。在深度方向,對海底大陸架的控制范圍大于對其上覆水域的控制范圍。面對日益激烈的北冰洋權益爭奪,我國應尊重并承認相關國家的合法權益,堅決維護公海地位抵制非法海洋爭奪及瓜分行為。積極參與北極活動,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相關北極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為北極和諧發(fā)展保駕護航。
本文從地圖上直觀地反映了北冰洋海洋權益的基本現狀,并將定性、定量分析與空間分析相結合,對地圖信息進行挖掘,分析北冰洋海洋權益的分布及其對我國北極活動的影響,可為未來北極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參考。文中圖件根據相關文獻及圖件資料繪制,存在一定誤差,后續(xù)研究中,應更新數據資料,提高數據精度,為北極政策制定提供更為有效的理論支撐。
1 張俠,劉玉新,凌曉良,等.北極地區(qū)人口數量、組成與分布[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4): 132—141.
2 李學杰,姚永堅,李剛,等.北冰洋大陸架劃界現狀[J].極地研究,2014,26(3): 388—397.
3 Macnab R,Neto P,van de Poll R.Cooperative prepara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outer limit of the juridical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Arctic Ocean: a model for regional collaboration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J].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2001(9): 86-96.
4 Gunitskiy V.On thin ice: water rights and resource disputes in the Arctic Ocea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8,61(2):261—271.
5 United States.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EB/OL].http://www.un.org/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texts/unclos/closindx.htm.
6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e(IBRU).Maritime jurisdiction and boundaries in the Arctic region[EB/OL].http://www.dur.ac.uk/resources/ibru/resources/Arcticam04-08-15.pdf.
7 United Nations.Agreement between Norway and Icelan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tween Iceland and Jan Mayen[EB/OL].http://www.un.org/Depts/los/LEGISLATIONANDTREATIES/PDFFILES/TREATIES/ISL-NOR1981CS.PDF.
8 United Nations.Treaty between the Kingdom of Norway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concerning maritime delimit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Barents Sea and the Arctic Ocean[EB/OL].United Nations.http://www.un.org/Depts/los/LEGISLATIONANDTREATIES/PDFFILES/TREATIES/NOR-RUS2010.PDF.
9 United States.National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and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EB/OL].http://softscience.chinare.org.cn/achieveDetail/?id=622.
10 Government of Canada.Canada's northern strategy: our north,our heritage,our future[EB/OL].(2011-05-18).http://www.northernstrategy.gc.ca/cns/cns-eng.asp.
11 Stevenson C.Hans off: the struggle for Hans Island and the potential ramif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border dispute resolution[J].Bos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2007,30(1): 263—275.
12 Michael Byers.Canada-Denmark joint statement on Hans Island(2005)[EB/OL].http://byers.typepad.com/arctic/canadadenmarkjoint-statement-on-hans-island.html.
13 劉惠榮,張馨元.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視角[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1—5.
14 張俠,屠景芳.北冰洋油氣資源潛力的全球戰(zhàn)略意義[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8—10.
15 United States.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CLCS) outer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 from the baselines: submissions to the commission: partial revised submission by the Russian federation[EB/OL].(2014-05-01).http://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rus_rev.htm.
16 俄申請擴大北極大陸架 要求將120萬平方公里劃入俄[J].世界知識,2015,(16):8.
17 United States.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CLCS) outer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 from the baselines: submissions to the commission: submission by the kingdom of Norway[EB/OL].(2009-08-20).http://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submission_nor.htm.
1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45 US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No.2667,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subsoil and sea bed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EB/OL].(1945-09-28).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2332.
19 閻鐵毅,李冬.美、俄關于北極航道的行政管理法律體系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1,(2): 74—78.
20 Huebert R.Climate change and Canadian sovereignty in the northwest passage[J].Calgary Papers in Military and Strategic Studies,2011,(4): 38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