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雷州市松竹鎮(zhèn)下田小學 王林琳
小學低、中年級學生見識較淺,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為了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因為《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作為課堂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生動形象,富有童趣。有利于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審美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因此,如何充分運用課文插圖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呢?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初步認識到如下幾點: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唯有“樂之”,才能“樂學”,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語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要忽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要運用課文的插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zhì)量自然就會提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這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文上的圖畫美不美,并說說美在哪,接著引導學生用句子或詞語來描述書上的插圖,學生說完后,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看看課文是用什么樣的詞語,什么樣的句子來描繪圖畫的。
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差,要學生理解詞語意思,除了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實物幫助學生理解外,還可以利用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發(fā)揮了學生形象思維的優(yōu)勢。語文課本第一學冊中的“蜻蜓”、“花生”等詞,要是避開實物,課本插圖,單純要求學生理解什么是“蜻蜓”“花生”這很難辦得到,除借助實物理解外,還可以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學生就理解“蜻蜓”能在空中飛,胸部有兩對翅膀,腹部細長,常在水中捕捉食物;學生一觀察“花生”插圖,就知道我們本地人所說的“豆”。 比如:《草原》中的“綠色渲染”,“墨線勾勒”,出示兩幅描繪草原上小丘的中國畫,一幅全用綠色渲染,使小丘和草原的界限融合。另一幅小丘邊緣用墨線勾出,使小丘線條清晰地凸現(xiàn)出來,讓學生比較得出哪一幅是只用“綠色渲染”,哪一幅還用上“墨線勾勒”,這樣就形象而深刻地理解這兩個詞語。再看圖體會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那幅圖,給人以什么樣的視覺效果呢?在解決某個疑難之后,讓學生自由讀讀帶有這個疑難的句子,再次體會該句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意境。看到這樣的草原,你想做些什么,說些什么?《精彩的馬戲》中的蹺蹺板“移動”,引導學生看插圖,學生就理解“蹺蹺板”就是長板中間裝上軸,再裝在支柱上,兩邊坐人,一起一落的游戲工具;“移動”就是慢慢的挪開,交換位置,這里指的是黑熊挪開雙腳,把木球滾到蹺蹺板上,通過理解詞語意思,學生也學會了運用詞語說話、造句。如有的學生用“移動”說話,會說:“獅子慢慢移動雙腳,把木球滾到蹺蹺板上”等等。
現(xiàn)行教材中,大部分貼近生活,富有情趣,與教材緊密結(jié)合。教學中要重視發(fā)揮這些插圖的作用,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在聲母、韻母教學中,我啟發(fā)學生將聲母、韻母的音形與插圖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在一起,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單韻母“a”是韻母教學的重點而”o”和“e”的發(fā)音是難點。在教”a”時,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模仿圖上檢查嗓子的小女孩發(fā)“啊”音,并啟發(fā)學生觀察小女孩梳著小辮子的頭,引導他們將小女孩頭部形象與“a”形體進行比較。公雞是孩子們熟知的,它的啼鳴也是孩子們樂于模仿的,教“o”的讀音,可讓學生模仿大公雞“喔喔”地鳴叫,教學“e”時,可借鵝的名稱幫助記憶,并以鵝在水中的倒影促進字形的記憶。如此圖文結(jié)合的教學,可以化難為易,使枯燥無味的字母音和形變得具體形象,老師教起來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學生對文字往往不感興趣,而對具體可感到彩圖卻興致勃勃。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利用課文插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如我在教學《親人》時,先指導學生看圖,從小姑娘的裝飾可以看出她在這里干什么?老奶奶為什么要捧著小姑娘的頭?從年齡上看她們可能是什么關(guān)系?課文題目叫《親人》,她們真是“親人”嗎?由于學生都有好奇心強的心理,可以較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到學習課文內(nèi)容上來,也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由于語言能力有限,口頭表達時或過于簡單或錯亂無序,寫作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直觀手段,插圖能從多方面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運用插圖進行說的訓練,學生不會覺得無話可說,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看著圖畫復述是訓練學生說的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形式,圖畫會給予學生很多的提示,會讓學生復述的內(nèi)容重點突出,而且言之有序。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我在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的人物、場面、景色,并且細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之后,鍛煉學生用口頭語言表達圖畫的內(nèi)容,在學生看,說的基礎上,可以描寫五位壯士跳下懸崖的小片段,這樣既加深了對圖意、課文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這種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通過簡單幾次的練習就能完成。還需要在教師鍥而不舍的培養(yǎng)和訓練下才得以逐步提高的。
總之,插圖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悉心揣摩一幅幅小小的插圖。仔細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編者提供的這一系列教學資源。使小小的插圖“活”起來,走近孩子,給孩子們帶來一個大千世界,只有這樣,我們的課文才會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我們的課堂才會煥發(fā)出勃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