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蒲縣薛關小學 徐婷婷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是以有組織的樂音為基礎,以豐富的思想感情為內容把人們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去聯(lián)想,引人深思,給人以精神力量,并引導人們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未來,激勵人,鼓舞人駛向更高尚的境界。
這些年來,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的精神,文化部、教育部、社會各界媒體的朋友以及全國的少兒老師們共同開展了少兒歌曲的推廣創(chuàng)作工作。谷建芬?guī)е鴮⒆觽兩钌畹膼郏?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積極的投身到這次創(chuàng)作中,因為她深深的知道,中國古詩詞是中華文化非常寶貴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孩子們茁壯成長的精神食糧,于是她選擇了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中國的古詩詞譜成曲,我們把它叫做新學堂歌。新學堂歌創(chuàng)作之后,很快它那優(yōu)美的旋律,古典韻味的風格就打動了無數(shù)孩子們的心,走進了校園,成為孩子們喜歡唱的歌。
筆者將從四個方面來談新學堂歌所體現(xiàn)的音樂課程的價值,以及它對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
在新課程理念的帶動下,《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更加明確,音樂課程的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審美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現(xiàn)在的孩子就喜歡唱“老鼠愛大米”,要不就是連說帶唱,連詞都聽不清楚的流行歌曲,純潔無邪的童心已經(jīng)受到嚴重污染。當有記者問起谷建芬老師為什么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還要義無反顧的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新學堂歌時,她動情的說:“我經(jīng)常聽到爺爺們唱過的兒歌,今天孫子還在唱,心里就沉甸甸的?,F(xiàn)在總聽有些家長抱怨說為孩子買吃買穿不發(fā)愁,愁的是給孩子們買歌,所有這些都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爆F(xiàn)在寫給孩子們的歌越來越少,新學堂歌的推出,像“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經(jīng)典流傳的古詩詞,仿佛一夜間插上翅膀,飛進了家庭,涌進了課堂,如一場春雨,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創(chuàng)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xiàn)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新學堂歌為兒童提供了發(fā)展良好性格品質的途徑。如《明日歌》培養(yǎng)孩子珍惜時光的良好性格品質。在學習新學堂歌過程中,性格孤僻的幼兒能變得活潑起來,由于音樂表演的成功,使膽小又不善于表現(xiàn)的兒童增強了自信心,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了兒童活潑開朗的性格,促進了良好性格品質的形成。
音樂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不可或缺的載體。有研究表明,音樂最初的產(chǎn)生不是僅出自于音樂的目的,音樂與語言有著同源關系。《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yǎng)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新學堂歌是以合唱曲的形式寫的,它圍繞了現(xiàn)代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標——自信心、尊重他人、合作、分享——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一)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成功社會交往的前提
(二)教育學生尊重他人——尊重是成功社會交往的基石
(三)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是成功社會交往的“催化劑”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分享行為——分享是成功社會交往的“潤滑劑”
我們在音樂活動中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孩子為了爭一個凳子,為了得到一次表現(xiàn)機會而引起一些爭執(zhí)、吵鬧;當自己得到表揚時,就沾沾自喜;當別人取得好的成績時,總是露出不屑一顧的表情。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太強、缺乏分享意識和行為的表現(xiàn)。在學習新學堂歌的過程中就可以讓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學會與人交流、謙讓、協(xié)商,促進孩子社會性發(fā)展。
以上從四個方面對新學堂歌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進行了初步探索,當然,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習新學堂歌也只是眾多培養(yǎng)方式中的一種,但它遠比簡單的說教更有效,更讓人刻骨銘心。
音樂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智慧結晶,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新學堂歌,將會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chǎn)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習新學堂歌,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我國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提高自己的審美價值、創(chuàng)造性價值和道德觀念。在教育中將新學堂歌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習和聆聽新學堂歌,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古詩詞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兒童是自然之子,音樂對于他們來說,不是表演,不是“藝術”,而是自我流露,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音樂教育不應把兒童束縛在狹小的由音符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縛在書本里,而應展現(xiàn)音樂與生活的聯(lián)系,與兒童興趣的聯(lián)系。我們把新學堂歌引進小學,讓孩子們快樂的學習,快樂的歌唱,從“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到孩子早已耳熟能詳?shù)摹谤Z鵝鵝,曲項向天歌”;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到情深意濃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讓以前純誦讀的文本在波瀾壯闊的音樂聲里熠熠生輝,使我國的兒童音樂教育有一個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