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摘要:舒伯特既是浪漫主義音樂先驅(qū),也是“歌曲之王”。《巖石上的牧羊人》正是其藝術歌曲的代表作,作品形式完整,內(nèi)容豐富,至今仍在各類舞臺上傳唱。鑒于此,本文從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談起,就該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地認識。
關鍵詞:舒伯特? ?《巖石上的牧羊人》? ?創(chuàng)作和演唱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3-0001-03
一、舒伯特和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
舒伯特,奧地利音樂巨匠,也是享譽世界的“歌曲之王”,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曾創(chuàng)作出了六百多首藝術歌曲佳作?!白允娌亻_始, 藝術歌曲在歌曲藝術發(fā)展史上占有了特殊的重要地位?!薄稁r石上的牧羊人》是舒伯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作品,這一年中,雖然身體每況愈下,但是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熱情卻十分高漲,接連推出了多首佳作。當時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米爾德,請求舒伯特為自己量身打造一首可以在不同時期傳唱的作品,在深思熟慮之后,舒伯特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作品。在米爾德的精彩演繹下,歌曲獲得了普遍的贊譽,也成了舒伯特的“絕唱”。
二、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創(chuàng)作分析
舒伯特在將兩首詩歌進行融合后,新的詩歌共分為五段,而后根據(jù)音樂表現(xiàn)需要,重新整合為三個段落。
(一)首段創(chuàng)作分析
一方面,該曲采用了單簧管和鋼琴作為伴奏;另一方面,歌曲是有著鮮明意境美感特征的?;谶@兩個原因,該曲采用了較長的前奏,長度達到了38個小節(jié)。先是由鋼琴以較弱的力度進入,在觀眾面前展開了一幅群山薄霧的唯美畫卷。隨后則由單簧管奏出了牧羊的號角。上下行的琶音此起彼伏,像是作曲家在用畫筆描繪群山的高低起伏。接著,鋼琴又采用了三連音柱式和弦對單簧管進行襯托,大量附屬和弦的運用,更是帶來了豐富的和聲效果。在進行完鋪墊之后,歌唱聲部進入,該部分的旋律取自于引子部分中單簧管的旋律,以分解和弦的方式進行。此刻的單簧管則對樂句末尾進行著回應,兩者一唱一和,獲得了跌宕起伏的效果。b段中,音樂轉(zhuǎn)為了降G大調(diào),聲樂旋律以帶有附點節(jié)奏的級進音程為主,與a段的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77小節(jié)處,又開始了從降G大調(diào)到b小調(diào)的轉(zhuǎn)調(diào),隨后又轉(zhuǎn)為了b小調(diào)的關系大調(diào)D大調(diào)。密集的轉(zhuǎn)調(diào)讓整個音樂情緒得到了空前的活躍,給人以朝氣蓬勃之感。而后,又由單簧管走出前奏中出現(xiàn)過的旋律,音樂重新轉(zhuǎn)為了降B大調(diào)。
(二)中段創(chuàng)作分析
中段共有90個小節(jié),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128到164小節(jié),該段的旋律綿長,帶有一定哀怨色彩,利用二度進行的調(diào)性變化,使情緒表現(xiàn)更加豐富和深入,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羊女內(nèi)心的微妙變化。同時,因為調(diào)性始終是游離多變的,為了避免過于空幻的效果,此處的和聲是較為傳統(tǒng)和平穩(wěn)的,多以正三和弦為主。第二部分是164到182小節(jié),該部分由兩個完全相同的樂句構成,g小調(diào)。雖然沒有調(diào)性方面的變化,但是該段的和聲是非常有特點的,低聲部和內(nèi)聲部分別呈連續(xù)半音上行和下行的態(tài)勢,通過這種反向擴張,使音樂充滿了張力,對樂曲悲傷氛圍的烘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是182到218小節(jié)。在經(jīng)過了一陣憂郁之后,該段中,音樂情緒迎來了明顯的變化,先是轉(zhuǎn)為了明亮的G大調(diào),預示著牧羊女已經(jīng)從陰霾中走出,并開始從新的視角重新認識和體驗愛情。特別是末尾處出現(xiàn)的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組的“B”,更是將全曲帶進了高潮。而單簧管也對高潮的到來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抒情的上行音階,將g小調(diào)轉(zhuǎn)為了降B大調(diào),象征著悲傷和痛苦終將過去,即將迎來充滿希望的春天。
(三)末段創(chuàng)作分析
從219小節(jié)到349小節(jié),是該曲的末段,是一個單三部曲式,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獨立性色彩,節(jié)拍也由之前的四三拍變?yōu)榱怂亩模麄€音樂情緒是積極、快樂而堅定的。具體來說,第一段是明朗的降B大調(diào),先是由單簧管奏出了振奮、激昂的旋律,隨后由聲樂旋律進行重復。也意在表明,單簧管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襯托,而是上升到了和人聲同等重要的地位。兩個聲部一唱一和,共同推動著旋律向前發(fā)展。在鋼琴方面,“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伴奏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作品?!痹诖颂?,為了不影響到單簧管和人聲兩個聲部的精彩配合,所以只是以正三和弦的方式進行伴奏,和聲的四、五度進行,既與整體的音樂風格相一致,也體現(xiàn)出了舒伯特對古典主義音樂的推崇。第二部分是262到288小節(jié),D大調(diào),該段全部照搬了首段中的素材,只是個別音有所變化,由此表現(xiàn)出一種回歸和再現(xiàn)的意味。第三部分是288到339小節(jié),該段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單簧管聲部,通過大量密集音符的演奏,充分展示出了單簧管的音樂表現(xiàn)力。同時,單簧管聲部又是與旋律聲部緊密結(jié)合的,兩者時而同向,時而反向,時而疊加,共同將樂曲推向了最高潮。尾聲部分的十個小節(jié),則由單簧管和鋼琴共同完成。在鋼琴的伴奏下,單簧管奏出了一段華彩,為全曲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三、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演唱分析
(一)深入體驗作品
藝術歌曲作為詩歌和音樂的完美融合,有著豐厚的文化和思想內(nèi)涵,這也是其藝術感染力要遠高于一般歌曲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演唱藝術歌曲時,一定要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體驗?,F(xiàn)實中的很多演唱者,在面對一首新作品時,都是直接演唱,甚至連作品的大意都不知道,這種狀態(tài)下的演唱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把對作品的分析和體驗,作為演唱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具體到這首作品來說,首先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主要內(nèi)容、藝術風格等進行分析。其是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代表作,描寫是一個牧羊女在山頂高歌的情境,表現(xiàn)出了牧羊女對愛情和春天的渴望。其次要對作品進行音樂分析,包含結(jié)構、段落、配器、速度、力度等。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該曲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與一般藝術歌曲不同,除了鋼琴伴奏外,還加入了單簧管,成為了全曲的一個亮點。通過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面分析,可以獲得對作品由內(nèi)到外的全面把握,為后續(xù)演唱打好基礎。
(二)嘗試演唱作品
要通過對每一個樂句、音符的仔細推敲,看看實際演唱效果是不是與想象的相一致,如果有所差別,又該做出哪些方面的調(diào)整。以該曲首段的演唱為例,牧羊人站在山頂高唱,歌聲在山下的峽谷中回蕩,所以此處旋律的音樂跨度很大,接近兩個八度,這就對演唱者的聲區(qū)統(tǒng)一和氣息的控制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將整個樂句演唱的流暢自如。而末尾處出現(xiàn)的降B,則需要采用真聲去演唱,如果簡單的采用普通唱高音的方法,很容易使聲音發(fā)虛,所以要大膽的把聲音落下來演唱。中段中,旋律的節(jié)奏變化比較頻繁,很多時候還要進行漸強和漸弱的處理,要求演唱者認真進行梳理,精準把握每一處變化。這個嘗試演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次彩排,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提升,直到獲得完美的演唱效果。
(三)夯實演唱基礎
藝術歌曲是聲樂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有著較高的演唱求,所以演唱者應具有扎實的演唱基礎,方能適應各種演唱需要,這也是針對當下很多演唱者基本功不扎實的情況而言。雖然很多演唱者都具備了一定的演唱水平,但是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一些基本功的掌握并不扎實,而且不能根據(jù)演唱的實際需要靈活調(diào)整和運用。比如在該曲末段的華彩部分中,要求演唱者在飽滿的氣息支持下,唱出清晰、靈活并帶有顆粒感的聲音,既不能開的過大,也不能唱的過重,否則就會給人以笨重、不靈活的感覺。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很難達到這一要求的,所以應該將基本功訓練貫穿于個人聲樂學習和生涯,使自己始終保持在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內(nèi),以適應不同的演唱需要。
綜上所述,在藝術歌曲發(fā)展歷史上,舒伯特無疑是個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卻留下了無數(shù)的佳作,《巖石上的牧羊人》正是其中的代表,展示出了舒伯特精湛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特有的藝術風格。通過對該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獲得對作品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面把握,為精準詮釋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讓這首名曲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這既是一個聲樂演唱者個人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作品自身的價值和魅力使然。
參考文獻:
[1]常毅敏.舒伯特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J].當代音樂,2016,(19):31.
[2]李海洋.淺談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及特征[J].當代音樂,2017,(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