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云
摘 要: 農(nóng)村留守兒童問題值得重視,這部分孩子由于常年缺乏父母監(jiān)管,易造成人格缺陷,導致心理問題。對于這個群體的孩子,家庭、學校、社會應予以重視,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與學習上給予照顧和關懷,使他們健康成長。本文通過分析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探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教育困難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活動特征及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及情感需求與同齡孩子一樣,隨著身心發(fā)展,記憶能力加強、知覺、感覺、分析能力、綜合水平不斷提高,思維模式及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雖然情感仍然易于外露、激動,但是已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人際交往及自身變化有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并出現(xiàn)成長煩惱,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情感及對日常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與見解缺少傾訴渠道,使一些兒童情感交流與思想處于封閉狀態(tài)。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無暇顧及孩子的情緒及情感變化,使之缺少交流與傾訴的機會,長此以往導致兒童安全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減弱或出現(xiàn)障礙。此外,兒童由于父母的務工行為,對家庭經(jīng)濟和父母的健康狀況的憂慮,更增加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
對此,社會及學校應客觀看待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調(diào)查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問題上,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成熟心態(tài),同時對家庭的生活情況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對父母外出打工給予支持和理解。然而留守兒童的問題,除了親子分離的不良影響之外,諸如遺傳和出生、家庭和教育、社會和學校均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在日常生活中無法享受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時無法從父母處得到情感的支持,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引導、糾正,從而形成突出的心理行為問題,比如感情脆弱、焦慮自閉、缺乏自信。對于留守兒童的此類現(xiàn)象,社會及學校應給予一定的關懷及心理輔導,當兒童感覺自己與其他同齡孩子無太大差異時,就不會對自己留守在家的狀況產(chǎn)生敏感心理。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對策探討
(一)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首先,在學習上讓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做到上學不遲到、不早退、不隨便曠課和缺課,課堂上專心聽課、積極發(fā)言并按時完成作業(yè),能從學習中尋求樂趣,對當前學習環(huán)境主動適應。其次,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或其他集體活動中讓兒童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有集體榮譽感,努力為集體添光增彩。最后,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行為習慣,教育孩子做事不輕易放棄,持之以恒;學會為他人著想,形成包容和大度的人格。同時,對于兒童生活或?qū)W習中的不良習慣,予以糾正和引導;對于有逃學、撒謊、占小便宜、偷竊等不良行為的兒童,可采用榜樣帶動、典型案例等進行糾正和教育,同時培養(yǎng)留守兒童廣泛的有益于成長的興趣愛好。
(二)引導性的強化活動
1.換位思考的游戲活動。農(nóng)村留守兒童在實際生活中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人生觀、世界觀易于走偏。因此,班集體可組織假設性的換位思考游戲,體驗他人的情感和想法,從而學會理解他人,養(yǎng)成大度包容的人格,并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以保持身心健康成長。
2.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溝通交流。農(nóng)村學生普遍存在表達能力不足的實際情況,而留守兒童由于自身情況及日常生活情感渠道封閉,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的情況更甚。根據(jù)實際情況,學校及班集體應多開展言語溝通交流活動,從而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對現(xiàn)實與表象進行較好的區(qū)分;由此提升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與人溝通交流和交往的能力與愿望。
3.文體體育活動的促進。學校及班集體多開展有益的文體體育活動,較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開展文體活動,一是可較好地幫助留守兒童及其他學生發(fā)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形成樂觀開朗、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征;二是留守兒童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集體的樂趣與溫暖,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從而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三)同齡人間的有效互助
留守兒童多為隔代監(jiān)管,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幫忙照顧和監(jiān)管。農(nóng)村的上一輩老人由于歷史性原因,普遍文化水平及眼界明顯不及下一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往往不能給予較好的協(xié)助,或部分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關注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兒童的學習障礙。另外,兒童自控能力較低,難以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父母不在身邊監(jiān)管,對知識的實際作用認識較為片面,導致學習積極性和態(tài)度不予以重視,學習成績普遍不夠理想。并且隨著留守兒童的年齡增長,對家庭完整性及父母的關懷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因而對生活現(xiàn)狀的滿意程度逐漸降低。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變化及需求,學校及老師應當予以及時關注,這就要求學校及班集體能夠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溝通交流機會,多以集體形式開展有益的交流活動,從而讓其了解他人與自己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同時在外務工的家長應鼓勵支持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并允許孩子放學后或周末與同齡人玩耍,讓兒童學會與人相處,并在集體中發(fā)現(xiàn)學習的榜樣,使孩子在健康快樂的環(huán)境中成長,保持開朗樂觀的形態(tài)和熱情待人的方式,不至于形成冷漠無情的性格。學?;虬嗉墤獙α羰貎和膶W習情況進行摸底、分類,并對其學習成績進行具體分析,制訂一套有效的幫扶計劃,落實到各任課教師中。并讓學習好的學生帶動學習不好的學生,以同齡人帶動傳授的方式調(diào)動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習不好的留守兒童,要做到不放棄、不歧視,在最大限度地爭取家長支持的同時實施家庭監(jiān)督監(jiān)管工作,以便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父母的鼓勵和教育
學校應當有針對性地多開展閱讀活動,鼓勵孩子閱讀中外經(jīng)典著作,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教育,倡議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和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永遠代表不了來自父母親情的關懷,同時難以改變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影響。因此,在外務工的父母雖然離家遠,不能時時在孩子身邊面對面地引導教育,但是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通信信息發(fā)達,可通過網(wǎng)絡或通訊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并予以引導教育。這就要求家長在外務工的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將自己學到的文化知識、外界見到的新鮮事物、見到的不同的人及不同的想法、親身經(jīng)歷等,以通訊交流的方式或網(wǎng)絡傳遞的方式將自己所見、所聞及親身感受講解給在家留守的兒童,一方面增加親情交流,另一方面利用兒童對家長敞開心扉,便于家長及學校進行溝通教育。同時讓兒童對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和生活熱情。此外,家長應在孩子心中樹立勤奮好學、活到老學到老的積極形象。
(五)學校的硬件設施與師資力量的支持
1.社會和政府應加強農(nóng)村中小學的硬件設施建設支持。通常,一些農(nóng)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不夠完善,寄宿條件普遍較差,有的農(nóng)村中小學沒有寄宿條件,以致部分離校較為偏遠的留守兒童需要走較遠的路程上學,在影響正常學習及食宿的同時還會出現(xiàn)人身安全的問題。政府應加大農(nóng)村中小學寄宿條件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基礎建設。盡可能給予雙親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使兒童在健康快樂安全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以此補償其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的家庭教育[16]。學校可通過寄宿生活費的補助對留守兒童進行資助,并通過通訊或網(wǎng)絡交流的形式讓兒童與父母間的溝通交流無障礙。學校應搭建家校及時溝通交流的橋梁,建立留守兒童家長教師互動QQ群,便于家長及時掌握孩子在校的學習信息和教師對學生情況的反饋,進一步增加學校與家長的互動教育支持。
2.在對農(nóng)村中小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同時,學校還應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道德、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建設。學校在聘用教師時注重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并要求在校教職工除了提高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zhì),增強社會責任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力求培養(yǎng)的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條件允許的學校,可引進、培養(yǎng)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以便在留守兒童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刻進行正確引導,從而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予以留守兒童生活上一定的關照,對于生病的兒童及時診療、悉心照料,并鼓勵班集體給予留守兒童一定程度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許娜.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策略[J].考試周刊,2017(A4):180-181.
[2]瓦永福.關于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索[J].才智,2017(32):131.
[3]張瑞平.發(fā)揮學校主陣地作用,促進農(nóng)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J].文教資料,2017(03):159-1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