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青, 袁曉明
(1.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yī)院中心實驗室,山東 威海 264200;2.山東省榮成市虎山畜牧獸醫(yī)站,山東 榮成 264300)
布魯菌病是由布魯菌引起的一種重要的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我國西北部牧區(qū)為布魯菌病高發(fā)區(qū)。但隨著國家畜牧業(yè)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來自疫區(qū)的染病牲畜的病原菌極可能經消化道、皮膚黏膜、呼吸道等途徑侵入人體而引起感染或發(fā)病。當前布魯菌病在城市的流行出現了新特點,即多發(fā)、分散的點狀流行。臨床癥狀主要是反復不規(guī)則發(fā)熱、盜汗、乏力、 關節(jié)痛等[1]。臨床癥狀與普通的感冒相似,易引起臨床誤診,也因此易被人們忽視,使該病未能得到及時診治。2016年1—11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yī)院確診了4例布魯菌病病例。
2016年1—11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yī)院就診的4例虎紅平板血清凝集試驗陽性患者血培養(yǎng)顯示布魯菌陽性。按照《布氏桿菌病診斷標準》(WS269-2007),根據流行病學接觸史、臨床特點及實驗室陽性結果臨床診斷為布魯菌病。4例患者的臨床特征見表1。
表1 4例布魯菌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4例患者白細胞計數為(1.90~6.95)×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為37.80%~78.70%,降鈣素原為(0.08~2.30)ng/mL,C反應蛋白為7.54~21.70 mg/ L,肝、腎功能正常,紅細胞沉降率比正常人略高。見表2。
2.2.1 血清凝集試驗 采集血液樣本進行虎紅平板血清凝集試驗和試管法血清凝集試驗(試劑及儀器均由北京威瑞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操作。
表2 4例布魯菌病患者實驗室的檢測結果
2.2.2 血培養(yǎng) 采集患者靜脈血置血培養(yǎng)瓶(雙側雙瓶)中送檢,經Bact/Alert120血培養(yǎng)儀培養(yǎng)。當培養(yǎng)瓶陽性報警后,用注射器抽取瓶內培養(yǎng)物進行革蘭染色和柯氏染色,鏡檢并轉種血瓊脂平板,置36 ℃、5% CO2溫箱中培養(yǎng)24~48 h,進行革蘭染色、鏡檢及初步生化鑒定。采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鑒定儀及其配套的GN鑒定卡和快速尿素酶試驗進行菌種鑒定。以上試劑及儀器均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血培養(yǎng)報陽時間為2.5~4 d,只有需氧瓶報警。報陽生長曲線特點:48 h左右出現較短的生長期且很緩慢,生長期對應的中軸較短,穩(wěn)定期很短。取血培養(yǎng)陽性的培養(yǎng)物涂片、革蘭染色并接種到BAP和麥康凱培養(yǎng)基,置36 ℃5%CO2溫箱中培養(yǎng),24 h形成很細小的菌落,幾乎看不到,48 h后形成灰白色、圓形、邊緣整齊的細小菌落,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不生長(圖1)。革蘭染色鏡檢可見細小的革蘭陰性短球桿菌,兩端鈍圓,像平鋪的細沙(圖2)。柯氏染色布魯菌被染成紅色,其他桿菌被染成了藍色(圖3)。4株細菌經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鑒定儀初步鑒定為馬耳他布魯菌且15 min內尿素酶試驗呈陽性(圖4)。
據血清凝集試驗陽性、血培養(yǎng)的菌落特點、革蘭染色特點及初步生化鑒定結果,判定病原菌為布魯菌,結果已經得到威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證。
圖1 布魯菌48 h在BAP上的菌落
圖2 布魯菌革蘭染色形態(tài)
圖3 布魯菌柯氏染色形態(tài)
圖4 布魯菌15 min尿素酶陽性
臨床診斷布魯菌病主要依賴于患者病史、接觸史、體征等流行病學特征,微生物培養(yǎng)結果及血清免疫學試驗[2]。全面詢問病史是診斷布魯菌病的重要途徑,其中牲畜(牛、羊、豬)接觸史和多汗、乏力、關節(jié)痛、波浪熱為布魯菌病的主要特征[3]。但近年來散在的布魯菌病患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常不具備典型特征,發(fā)熱、盜汗、乏力、關節(jié)痛等癥狀都不明顯。在本研究的4例布魯菌病患者中工人3例、農民1例,臨床癥狀就是普通I型流行性感冒癥狀,生活環(huán)境及居住衛(wèi)生條件較好,2例近期有飲鮮羊奶史,2例無明顯的牛、羊等接觸史。其中1例還伴有血小板減少,曾被臨床懷疑布尼亞病毒感染。使用頭孢等多種抗菌藥物治療后效果不明顯。反應患者細菌感染的指標如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均不高或輕度升高,這更容易使臨床誤診為病毒感染或其他感染。最后實驗室血培養(yǎng)顯示布魯菌陽性而明確診斷,給予四環(huán)素和利福平治療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因此對發(fā)熱的患者重視血培養(yǎng)及實驗室人員對布魯菌血培養(yǎng)特點熟練掌握,對幫助臨床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布魯菌的生長曲線不同于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非發(fā)酵菌、真菌。非發(fā)酵菌及真菌的生長曲線雖然生長期平緩,穩(wěn)定期也很短,但陽性報警時間平均為18.8 h[3]。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生長期一般很陡,平均報警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4 h[4]。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yī)院分離的4例布魯菌的生長曲線與非發(fā)酵菌相似,陽性報警時間為2.5~4 d,平均3.25 d,生長期平緩[5]。本研究與郭素芳等[6]報道的布魯菌生長曲線及報陽時間相符。因此當微生物實驗人員看到這樣的生長曲線時,應高度懷疑布魯菌,接下來的任何操作須注意生物安全。不建議做該菌的藥物敏感性試驗,大多數的布魯菌治療失敗的原因不是細菌耐藥[7]。
布魯菌侵襲力較強,可以通過黏膜、 完整皮膚、 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類。因此,應提高對布魯菌及其流行病學的認識。氣溶膠是實驗室獲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國內外文獻有實驗室暴發(fā)感染的報道[8-10]。因此對實驗人員,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的防護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 高明華,張志琰,李躍,等. 布魯氏菌病實驗室診斷研究進展[J].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0,26(1):81-83.
[3] 董蘭梅,馮霞,凌玲. 一例馬耳他布魯菌血流感染病例報道[J]. 檢驗醫(yī)學,2015,30(3):291.
[4] 李新,焦連亭,康淑荷,等. 細菌在血培養(yǎng)儀上生長曲線的特點分析[J]. 江西醫(yī)學檢驗,2003,21(4):229-232.
[5] 陳日榮,李惠冰,周美容. 不同種類微生物在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中的生長曲線及其意義[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6,5(3):206-208.
[6] 郭素芳. 中華醫(yī)學會全國微生物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 2012:211-213.
[7]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blood cultures[S]. M47,CLSI,2007.
[8] 衛(wèi)穎玨,楊?;郏瑒⑩? 馬耳他布魯菌致小兒關節(jié)炎一例[J]. 檢驗醫(yī)學,2014,29(6):695-696.
[9] 劉光濤,聞棟,劉小琦,等. 湖州市2012年人間布魯氏菌病流行特征[J]. 浙江預防醫(yī)學,2013,25(10):47-48.
[10] 張海艷,馬立憲,周艷麗. 一例實驗室感染布魯氏菌病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J]. 首都公共衛(wèi)生,2008,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