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峰+黃延焱
1910年,克雷佩林(Kraepelin)首次用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描述這種疾病,并沿用至今,也即俗稱的老年癡呆癥、老年失智癥、腦退化癥等。1994年,國際老年癡呆協(xié)會把每年9月21日定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每年的9月是阿爾茨海默病月。
阿爾茨海默?。ˋD)是一種起病隱匿、進行性發(fā)展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以記憶力下降、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功能損害、執(zhí)行功能減退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腦功能下降表現(xiàn)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流行病學(xué)報告》數(shù)據(jù)指出,截至2015年,全世界共有4680萬人罹患AD,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fā)病例。國際阿爾茨海默病聯(lián)合會估計,到2030年,全球AD患者將增至7562萬;到2050 年,將達13 546萬。 目前,我國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950萬人,到2050年,患者數(shù)將達到3000萬。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升高呈顯著增長趨勢:75歲以上達8.26%,80歲以上高達11.4%。
老年癡呆患者面臨“多重挑戰(zhàn)”
1.關(guān)注少,漏診多:我國輕度癡呆癥患者的就診率為14%,中度癡呆癥患者的就診率為25%,重度癡呆癥患者的就診率為34%。值得關(guān)注的是,老年癡呆及病前改變越來越早地出現(xiàn)在老年前期,甚至中年期的人群中。
2.歧視多,病恥感重:調(diào)查顯示,25%的患者因恥感和遭遇歧視隱瞞或掩飾癡呆病史,40%的癡呆患者稱在日常生活中會受到排斥,60%的癡呆患者表示,被診斷為癡呆后,最可能疏遠或者失去朋友,其次是家人。
3.家庭及社會負擔重:老年癡呆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為5.5年,在疾病的預(yù)防、治療及護理需要大量投入??梢哉f,老年癡呆是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
早期發(fā)現(xiàn)癡呆“苗子”
認知障礙是指包括癡呆與輕度認知障礙的一組綜合征,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我國目前癡呆患者人數(shù)已超過1000萬,其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同時,由于人們對老年癡呆認識不足,我國癡呆患者的就診率較低、致殘率高,癡呆患者也缺乏相應(yīng)的干預(yù)和照護支持。實際上,認知障礙患者如果能被早期發(fā)現(xiàn)并有效干預(yù),是可以延緩病情進展、降低致殘率的。在老年癡呆的防治中,最重要的三個詞是:時間、時間、時間。
不少老年人認為,年紀大了,記性差些是正?,F(xiàn)象。殊不知,在“健忘”背后,可能隱藏著老年癡呆的“苗子”,應(yīng)提高警惕。
生活方式干預(yù):讓大腦保持年輕狀態(tài)
一項在芬蘭開展的為期2年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共納入1260例存在認知下降和AD風險的老年人(CAIDE癡呆風險評分>6分,年齡60~77歲),分為干預(yù)組(631人,干預(yù)措施包括:飲食、運動、認知訓(xùn)練、血管風險監(jiān)控)和對照組(629人,給予普通的健康護理)。研究結(jié)果提示:多途徑生活方式干預(yù)可顯著延緩認知下降或存在老年癡呆風險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
1. 健康飲食 適宜的熱量攝入,增加n-3脂肪酸和抗氧化食物(如新鮮水果)的攝入,進食低糖指數(shù)的碳水化合物。
2. 多吃有益于大腦的健康蛋白質(zhì) 如牛肉、雞肉、奶酪(低脂或脫脂更佳)、雞蛋、雞蛋白、魚(鳳尾魚、大比目魚、鯡魚、三文魚、鱒魚、金槍魚、白鮭魚)、牛奶(低脂或脫脂)、堅果(杏仁、核桃、花生)、堅果醬(杏仁醬)、豆類及豆制品(豆腐、青豆)、酸奶(低脂或脫脂)等。
3. 降低壓力 慢性壓力會降低記憶能力,加速年齡相關(guān)的記憶丟失,增加疾病和過早老化風險。當感到壓力較大時,可通過做瑜伽、步行、打太極拳、冥想等方式加以放松。此外,保持良好的社會交往和睡眠質(zhì)量,也有助于舒緩情緒,減輕壓力。
把上述總分相加,即為主觀記憶得分。
如果每一記憶分類的總分小于或等于10分,或者測評總分小于或等于40分,為正常。
若測評總分超過70分,應(yīng)進一步檢查記憶及認知功能。endprint
大眾醫(yī)學(xué)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