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建 王相成
摘要:指出了蘇州園林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網(wǎng)師園是蘇州中小型園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有限的空間中筑山理水,師法自然,以精致的布局、深蘊的內(nèi)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園林空間和意境深遠的文化內(nèi)涵。以彩霞池為中心的主景觀為例,對其元素的組成、大與小的尺度對比、游園的連續(xù)性、文化意境的融入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彩霞池主景的造園手法和特點,旨在以小見大,總結蘇州園林的造園智慧。
關鍵詞:網(wǎng)師園;彩霞池;造園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7-0126-04
1 引言
網(wǎng)師園始建于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原名“漁隱”,后清乾隆時(公元1765年前后)宋宗元購之重建,初名“網(wǎng)師小筑”,后更名“網(wǎng)師園”。其占地面積約5400m2,是拙政園的1/8,留園的1/4,是蘇州中小型園林的杰出代表。蘇州園林本身以咫尺之間濃縮山水天地見長,而網(wǎng)師園更是在有限的空間中筑山理水,師法自然,以精致的布局,深蘊的內(nèi)涵,成為了中小型園林的杰出代表.被陳從周先生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是以少勝多的典范”[1]。
網(wǎng)師園是典型的東宅西園(圖1所示),東側為宅第,由大門、轎廳、萬卷堂、擷秀樓、五峰書屋等形成了建筑宅第的軸線關系。西部為園林區(qū),布局相對靈活,由書房、琴室等用房結合園林構成。以彩霞池為中心的水景空間占地1畝左右,是西部園林的精華所在。本文的分析對象就是以彩霞池為中心的園林空間(圖2)。
2 元素構成
劉敦禎先生曾對園林元素總結道;“以水池為中心,輔以溪澗、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閣形成各種不同的景色”。彩霞池主景的基本構成也是包括水景、花木、山石、屋宇幾個部分。
2.1 水景
彩霞池占地447 m2,水面形態(tài)呈方形,聚而不散。水池東南和西北布置了引靜橋和平板曲橋,兩座小橋一網(wǎng)拱一低平,遙遙相對,互成對景(圖3)。
2.2 山石
環(huán)繞彩霞池主景的假山、花臺、池岸都以黃石構成。水面以南為黃石疊砌的云崗假山,高4m,環(huán)云岡有石徑,云岡后有蹬道可登高。其次在靠近東北角位置布置了另一組山石,略低于云岡,依附于射鴨廊。
2.3 屋宇
月到風來亭、濯纓水閣、半山亭、射鴨廊、竹外一支軒是環(huán)繞彩霞池第一重的親水建筑,作為灰空間進行處理,是良好的觀景空間。東側萬卷堂、擷秀樓的山墻作為水景的院墻界限,為景園作背景。小山叢桂軒、看松讀畫軒、集虛齋布置在主景外側.體量略大,亦藏亦現(xiàn),是環(huán)水的第二重建筑。
2.4 花木
主景中,植物花木的配置精致簡練,緊抓主題,樹木注重“古、奇、雅”,花木講究“色、香、姿”。水池四周,灌木與喬木相結合,春有青楓、玉蘭;夏有水中睡蓮;秋有桂花;冬有臘梅,春夏秋冬皆有景可賞。
3 大與小
彩霞池主景充分利用了大小尺度的關系,在1畝左右的空間內(nèi)協(xié)調(diào)各元素之間的比例,放大彩霞池的空間感受,而在細小處精巧清俊.變化豐富,建筑雖多而不見其密,池不足畝而不覺其小,營造出了宅院中的山水趣味。
3.1 烘托
彩霞池主景的布局將小山叢桂軒、看松讀l田-軒、集虛齋等大體量的建筑退隱到主景外部,以草木山石遮擋,避免了大體量建筑壓迫水面。而親水的層次布置了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竹外一支軒、射鴨廊等小尺度建筑,亭閣軒廊變化豐富,小巧輕盈.鄰水云岡的高度也得到了控制,池岸低矮,花石草木的布置也并不高大,共同烘托水的空間感。這樣,親水建筑開敞輕盈,精致靈動,而大體量建筑隱于外部.又使園景富有層次深度(如圖4)。另外萬卷堂、擷秀樓的山墻和卷棚屋頂?shù)褂乘校c水面相得益彰。
3.2 對比
引靜橋在彩霞池東南水灣處,是以小映大的代表。作為一座袖珍小橋,引靜橋長2.45 m,寬不足1m,花崗石砌筑,石欄、石階、拱洞一應俱全,拾階而上,三步而逾,所以又稱“三步橋”。
引靜橋是由宅地中軸到中心主景的第一處立足點,游人經(jīng)橋向東,可沿高墻至射鴨廊、竹外一枝軒,向西則可見云崗和濯纓水閣。引靜橋處于這樣的位置,以其小充分對比了彩霞池水面的開闊,云岡的蒼勁山勢,而引靜橋本身線條柔和,浮雕秀美,增強了這種大與小的對
3.3 隱喻
彩霞池東南向有一條小澗,自南蜿蜒而來,兩岸陡崖巖岸,藤葛蔓蔓。水澗源自靈峰秀石之間,雖澗寬僅尺余,但小澗曲折而深奧,意在隱喻彩霞池有源而來,無盡不竭。溯流而上,澗中還設計了一個小巧的水閘,岸邊立石上刻有“待潮”二字,隱喻閘門一開,澗水就會潮水般地洶涌而來。通過這種心理上的隱喻接提升了中部水景的空間感(圖6)。
4 連續(xù)性
錢大昕曾評價網(wǎng)師園,“地只數(shù)畝.而有纖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其談到了在游園中的連續(xù)性所帶來的空間體驗。彩霞池主景通過引導、遮擋的帶入對空間體驗進行設計,形成了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的游園感受。
4.1 引導
環(huán)繞著彩霞池.路徑是空間引導的首要因素(圖7所示)。石路、廊道、建筑的交替出現(xiàn)形成了環(huán)形的路徑,在空間體驗上,這種連續(xù)性由于建筑的圍合,石徑的開敞,空間的放大與縮小形成了曲折盡致的路徑空間。
園林中的對景也是引導的方式之一.主景中的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與竹外一支軒、射鴨廊呈對角線布置,隔水相望,運用對景的手法形成了對游者的引導作用。
4.2 遮擋
對視線的遮擋在游園過程中產(chǎn)生了奇妙的節(jié)奏感。在彩霞池的主景中,主要依靠假山和樹木進行遮擋。云岡是北部景區(qū)的主要遮擋物,遮擋了部分從小山叢桂軒和主軸至主景的視線,只能看見水景的片段。水池北側的看松讀畫軒被花木老松所遮掩,集虛齋則通過竹外一枝軒過渡.一軒一齋,虛實穿插,游園的視線似斷又續(xù)。南側濯纓水閣三面幽閉,僅北面鄰水,形成了窗口狀的觀景效果。游至東側的月到風來亭,其三面環(huán)水,突出于水上,視線豁然開朗,形成了整體的視線感受(圖8~10)。
遮擋帶來了游園的趣味性,通過透景和片段式的㈣面不斷疊加,最后到景觀開敞的月到風來亭,突出了主體㈣面,給連續(xù)性賦予了韻律感,從眼前有路到眼前有景。
童寓先生在《江南園林志》中總結園林三境“疏密有致、曲折盡致、眼前有景”。其中“曲折盡致”和“眼前有景”都指出了游園連續(xù)性的體驗。對路徑的引導,對視線的適當遮擋形成了富有節(jié)奏感的連續(xù)性,足下路不止,眼前景已變。
5 人文意境
5.1 物象的意境
物象本無情,而在文學詩句的點綴、渲染下,物象獲得了獨特的意境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境非獨景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在彩霞池主景中,各處屋宇都有特殊的意義所在。
月到風來亭取自宋人邵雍的詩句“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亭上更有對聯(lián)“園林到日酒初熟,庭戶開時月正圓”的佳句。作為彩霞池的主景,面池而坐,臨風邀月,甚是雅致。
濯纓水閣為歇山卷棚式,纖巧空靈,取名源于《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意為達則濯纓,隱則濯足。而濯纓水閣本身處于隱的狀態(tài),與意境的表達相一致。
竹外一枝軒為卷棚硬山屋頂,臨水設吳王靠,遠望似一葉小舟,取自蘇軾《和秦太虛梅花》“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詩句,其在園中的布局也恰好是一支斜的形態(tài)。
集虛齋取《莊子·人間世》“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為清除思想上的雜念,讓心頭澄澈明朗,為修身養(yǎng)性之所,正是園主之讀書處。
5.2 主題的凝練
園內(nèi)物象雖多,又各具意境所在,但是物象的意義都指向了網(wǎng)師園的主題意義所在。網(wǎng)師乃漁夫、漁翁之意,與舊名“漁隱”同意,為“漁父釣叟之園”,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園林空間的塑造融合了高潔飄逸的隱士情懷和意蘊深長的文藝美學,表達了文人園林的主題精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造園者從政治社會中解脫出來,一方面,注重對精神生活和文化修養(yǎng)提升,追求人格、氣節(jié)和理想;另一方面,寄情山水、雅好自然,逐漸轉向了對自然的審美意識,在物華流轉,天地變化中尋求對人本身的思考,將心靈寄托于園林山水之中。
6 結語
“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彩霞池主景以景化情,通過石、水、木、屋的元素選擇;大小的烘托與對比;路徑與視線的引導隔斷;文學意義的融合等方式以物象師法自然,以自然回歸人文精神。彩霞池主景以小喻大,也是蘇州園林的映射。造園者寄情山水之中的詩意柄居,在方尺空間內(nèi)感悟萬象天地的情懷,是蘇州園林乃至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智慧所在。
參考文獻:
[1]向諍.蘇州網(wǎng)師園的山水意境[J].藝苑,2011(4).
[2]曹汛.網(wǎng)師園的歷史變遷[J].建筑師,2004(6).
[3]王斌.理性解讀蘇州網(wǎng)師同的空間多樣性[J].新建筑,2011
[4]楊玲,王中德.空間與意境的擴張——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以小見大[J].中國同林,2008(4).
[5]樊麗,劉曉鞠.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思想和手法探源——網(wǎng)師園解讀[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7).
[6]陳從周.說同[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7]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8]童寯.江南同林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