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趙紅繼 編輯 | 謝澤
駱駝與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建在沙漠上的開羅機場
波音777的客艙顯示屏上,那個拖著綠色尾巴的模擬飛機已進入埃及上空。揉揉困倦的眼睛,臨窗向下看,視野里岀現一片純凈的褐黃色;半個小時之后,再看,還是那片褐黃色;一個多小時后再看,依然是一片褐黃色。若說有所不同,也只是色彩的深淺以及地表溝壑在萬米高空下顯示出千變萬化的清晰紋理。我突然意識到,機翼下面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便有些興奮,把臉貼在溫熱的機窗上使勁兒瞅:水洗過一樣湛藍的天空,仿佛近在咫尺的太陽射出刺目的光芒,遼闊孤寂的褐色沙漠伸向遙遠的天際。
播音員使用雙語播音,告訴乘客飛機就要在開羅降落。機體明顯向前傾斜,我忍不住又往外看,純凈的褐色邊緣居然岀現了一條蜿蜒的河流,在太陽照耀下水面泛著白色的光,與此同時,我驚喜地發(fā)現,河流兩岸有了一些綠色。
岀發(fā)前上網查了資料,知道埃及是被沙漠包圍的國家,準確來說,埃及版圖的百分之九十五為沙漠,百分之五為可耕地。飛機還沒著地,便已得到了初步驗證。
開羅國際機場是修建在沙漠之上的,岀航站樓時走在長長的廊道上,透過玻璃墻放眼望去,竟然沒有通常機場周圍的樹木花草和綠化帶,甚至一絲綠意都沒有出現,除了跑道和公路的灰白,便仍是滿眼的褐黃色,太陽很大很紅,掛在沒有任何遮擋的天空。雖然異國他鄉(xiāng),但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即刻就冒了出來。
埃及重鎮(zhèn)盧克索緊貼尼羅河兩岸農田,周圍便是廣袤的沙漠。
于是,心中便納悶,五六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是如何在這片萬古蒼涼的大漠之上得以孕育誕生的?
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埃及旅行!
實際上,任何一種文明都不會憑空而至,古埃及文明能以如此燦爛輝煌之光在四五千年前的撒哈拉大漠深處照耀全球,全在于一條萬古不朽的大河,尼羅河。
世上的文明,幾乎都與河流結下了不解之緣,古巴比倫與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印度與印度河、恒河,中華文明與黃河、長江,莫不如此。
尼羅河,世界第一長河,六千六百多公里,她不僅是埃及的母親河,也是非洲的母親河。她發(fā)源于赤道南部東非高原上的布隆迪,流經盧旺達、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埃塞俄比亞、蘇丹、埃及等國家,成為一條典型的國際河流。尼羅河流經撒哈拉大沙漠腹地,這里千年孤寂,萬古荒涼,長年無雨,快速的蒸發(fā)和可怕的地下滲漏讓尼羅河耗損了大量元氣,可謂九死一生。但她以無比堅韌的毅力和勇氣,硬是走岀了撒哈拉大沙漠。記得曾經有人說過,沙漠中的河流生于沙漠死于沙漠,沒有一條能走岀沙漠。尼羅河則成為例外,她走岀荒漠流入地中海。這些成就了尼羅河的高貴品質,這種高貴品質也正是尼羅河的魅力和靈魂所在。
埃及陸地面積大約有一百萬平方公里,據說實際人口一個億,這樣算下來,這個國家用于耕種且適宜人類生存的土地也就四至五萬平方公里。埃及全境只有尼羅河這么一條河,全國除北部地區(qū)沿地中海有極少量的降雨外,其余的大部地區(qū)幾乎沒有雨水。埃及人口平均密度并不大,荒蕪的沙漠里沒有人,人口全都擁擠在尼羅河下游兩岸及三角洲地區(qū),下游人口密度相對很大。上帝對埃及給予極大恩賜,沙漠下面埋了足夠多的石油和天然氣,這讓埃及人有了一些底氣。汽車奔馳在公路上,沿公路兩邊鋪設著兩條黑色的管道,一條油管一條氣管,流淌的都是財富;法老們可能沒料到,古老而神秘的金字塔和太陽神廟成為世人的旅游圣地;還有那條蘇伊士運河,成為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
埃及處在歐亞非交界,扼地中海、紅海、波斯灣、里海、黑海要沖,是著名的一腳踩“五海三洲”之地,加之蘇伊士運河連通兩個大洋,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古代,埃及卻是封閉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阻擋了她的東西兩個方向,南部的尼羅河上游接連排列著六個落差極大的瀑布,北部則是淺灘密布、礁石羅列的地中海和沼澤密布的尼羅河三角洲,幾乎封閉了埃及對外界的聯系。我猜想,也許恰恰就是這樣的封閉狀態(tài),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文明的種子才可以孕育和催生。
與世界所有文明一樣,古埃及文明也是以農耕為基礎的,而尼羅河對于埃及的最大禮物,就是她對農業(yè)的特殊貢獻。在一般人看來,洪水泛濫是人類的災害,但在埃及,尼羅河洪水泛濫卻不完全是這樣子的。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六月至十月有規(guī)律定期泛濫,八月份,尼羅河匯聚上游數千公里外大量的營養(yǎng)泥土,隨洪水浩浩蕩蕩而來,無際田野一時成為澤國。至十月之后,洪水慢慢退去,便會留下厚厚的松軟泥土,形成千里沃野良田。神奇的是,每一次泛濫還是對土壤鹽分的稀釋過程,自行解決了干旱土壤通常遇到的鹽堿化問題。
尼羅河的壽命在六千五百萬歲以上,歷史上河道雖發(fā)生無數次變遷,卻始終由南向北。從埃及南部城市阿斯旺到河口的一千二百公里河道平直,坡降平緩,尤其是常年風向與河流流向恰好相反,一只小舟可以順流北下,也可掛帆順風南上,這種便利的航運條件為形成古埃及文明起到了推動作用。早在幾千年前,當地居民就發(fā)現了尼羅河漲落的規(guī)律,準確計算出漲落的時間,摸索出一年三熟的種植方法。有意思的是,洪水期尼羅河下游兩岸一片汪洋,淹沒了埃及人的土地界限,也動搖著建立在土地上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氏族制度。
干燥的氣候,將人們緊緊擠壓在狹窄的尼羅河河谷,周期性的洪水,一次次沖擊著古老的氏族制度,沒有戰(zhàn)亂,沒有紛擾,是否可以說,尼羅河下游這片水源豐沛的河谷,仿佛是成熟女性的子宮,古老的埃及文明就從中誕生了?
水,人類生命之源,尼羅河之水造就了古埃及文明。假若沒有尼羅河,還有埃及嗎?還有古埃及文明嗎?
1. 愛美的埃及婦女展示美麗的手繪圖案
2. 金字塔前賣手工藝品的小販
3. 靜靜的尼羅河
4. 神秘的盧克索太陽神廟
獅身人面像
水,不但是生命的起源,也是文明的母胎。
在埃及旅行,所聞所見,讓人有太多的震撼,同時也有太多的問號。我站在胡夫金字塔前,仰望這座人類偉大建筑時,我眼前就是一個巨大的“人”字,“人”的半腰懸浮著幾朵白云,“人”字上端則直插蔚藍的蒼穹。此刻,心中涌起萬般感慨:古埃及偉大!人類偉大!
這些恢宏高大的建筑,屹立在開羅西南十幾公里遠的一個名叫吉薩的沙崗上,已經四千七百多年了,風雨剝蝕,地震搖拽,雷劈電損,竟毫發(fā)無損。胡夫金字塔,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建成之前,在人類建筑工程史上竟保持了四千六百多年最高建筑物的紀錄,這是何等的氣慨!我甚至覺得,再過五千年,哪怕是一萬年,金字塔仍然不會倒掉!建造這一座金字塔僅用巨石就達兩百多萬塊,每塊平均重二三噸,最重的一塊竟達一百六十噸。以古埃及那時的生產力狀況,我無法想象這些石頭取自何處?如何開采?如何裝卸?如何運輸?如何吊裝?更神奇的是,現在從金字塔測得的各種數據又與大量天文數據吻合得不差分毫,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沒有人能說的清楚。金字塔貌似粗糙的外表下隱藏著金銀首飾匠一般的精密工藝,巨大的方石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但找不到能劃進一個薄刀片的縫隙。古埃及文明與神秘的金字塔一樣,充滿了太多太多令人困惑的東西。
萬米高空看撒哈拉大沙漠
在埃及重鎮(zhèn)盧克索,當地導游告訴我們,還是2006年冬天下過幾分鐘雨,此后已經十一年了,老天爺竟沒有掉過一滴眼淚。水,對于埃及人實在太重要了??陀^的說,尼羅河不是埃及的河,她是非洲的河,是非洲多個國家共同的母親河。非洲是世界上缺水最嚴重的地區(qū),埃及對尼羅河水資源依賴度近乎百分之百,是沿途十個國家最高的。尼羅河雖然是世界第一長河,年入海流量僅八百億立方米,這個數字不及中國長江的十分之一。隨著工業(yè)項目、農業(yè)灌溉增大及人口繁衍帶來對水的大量需求,尼羅河流域對水的渴望還會不斷增加,爭奪水資源的斗爭也會日趨激烈。
古埃及是世界上唯一被沙漠重重包圍的文明,也是世界上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文明。然而,像尼羅河一樣,它也在不可能中實現了可能,成為人類文明最早的起點。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埃及是尼羅河的產物。
尼羅河就這么默默流淌著,用她豐潤甘美的乳汁滋養(yǎng)著非洲數億人口;她是一部史詩,書寫著埃及乃至整個非洲的文明、文化和歷史;她是一首從遠古一直唱到現在而且還要繼續(xù)唱下去的不朽的歌謠,旋律中有愁緒更有澎湃,有憂傷更有激昂。尼羅河曾經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而古老的文明國度,相信尼羅河一定還將續(xù)寫她更加偉大與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