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梢?,文化軟實力已經作為綜合國力重要組成部分,被提高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予以重視。此后,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闡釋和強調了文化軟實力,并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都強調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意義。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國雖然沒有專門的文化軟實力著作,但是關于文化軟實力的思想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如兵家的軍事文化、儒家的政治文化、道家的修身養(yǎng)生文化、法家的法治文化等等,不光對我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產生深遠影響,也對世界文明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既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紅色基因,又有五千多年華夏文明的黃色血統(tǒng),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特性。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特性,表現在文化的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文化的歷史性和民族性的統(tǒng)一、文化的時代性和世界性的統(tǒng)一。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在于黨的領導。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敝袊伯a黨的領導,是我們取得一切成就的前提。建黨97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創(chuàng)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和實踐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彼晕幕狞h性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第一特性,不理解這一特性,就無法準確認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魅力所在。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文化實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痹诟锩鼤r期,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出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的紅色文化財富,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在偉大的革命實踐中產生,又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珍貴的文化養(yǎng)料。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同樣產生了諸如鐵人王進喜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抗洪救災精神、徐虎精神等等,正是這些精神財富,構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展現出了我國人民的時代精神風貌。
最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是黨的文化工作本質要求。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本質要求,失去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就會發(fā)生“蘇東劇變”的悲劇。相反,越南堅持“高舉胡志民思想的旗幟”,就沒有發(fā)生同樣的悲劇。習近平總書記“8·19”講話明確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黨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tài)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比绻f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是文化工作的形,那么意識形態(tài)就是文化工作的神,是文化軟實力結構中的內核部分。只有牢牢抓住這個神,才能堅持文化的中國特色。
文化的人民性首先表現在文化的人民創(chuàng)造性。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人民創(chuàng)造了文化,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正是一代代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薄?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這是何等之大的軟實力!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國,世界最團結的多民族國家之一,把這些人口、經濟、地域、民族之最聚合在一起的力量,確實是世界上獨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國家。
文化的人民性其次表現在文化的為人民服務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的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梢?,以民為本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是這種“植根于人民群眾又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文化建設路線,使得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不同于一般國家,這種軟實力已經在很多個關鍵時期得到了驗證,比如抗美援朝、抗洪搶險等精神,這種不懼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不僅戰(zhàn)勝過硬實力強大的美國,也戰(zhàn)勝過大自然巨大的破壞力。
文化的人民性最后表現在文化與人民的雙向互動性。人民是文化的主體,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又繼續(xù)哺育著人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文化是人民在歷史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歷史實踐活動,起著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我國強調“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即我們建設的文化,是開放的包容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既有主體的廣泛性,又有內容的延展性,在生命歷史的活動中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二者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文化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弊灾袊伯a黨成立以來,黨的命運就和人民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可分離。文化的黨性與文化的人民性也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二者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二者的統(tǒng)一源于黨和人民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廣大人民選擇了黨,黨工作的出發(fā)點是為人民謀福利。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證,文化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的根本保證。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文藝的根本宗旨也是為人民創(chuàng)作。把握了這個立足點,黨和文藝的關系就能得到正確處理,就能準確把握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政治立場和創(chuàng)作自由的關系?!笨梢?,文化的黨性和人民性體現了文化的政治屬性和主體屬性,是我國文化特性的兩個方面。
二者的對立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悖論。離開了文化的黨性,就會陷入文化自由主義;離開了文化的人民性,就會走進文化虛無主義;把文化的黨性與人民性對立起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要么是封建的落后文化,要么是資本主義的精英文化等等。因此,文化的黨性與人民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孕育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敝袊鳛槭澜缢拇笪拿鞴艊?,是唯一文化沒有斷裂、文明得以完整延續(xù)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周邊國家、地區(qū)乃至世界影響深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fā)展等幾個歷史時期?!边@些豐富的思想寶庫構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繁華景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孕育于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痹谥笇Ю碚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與民族智慧在革命實踐中的融合,孕育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論持久戰(zhàn)》《矛盾論》《實踐論》等一系列指導性論著,在指導革命實踐過程中,牢牢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文化精神上,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這些優(yōu)良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斗爭中完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升華,艱苦奮斗、不畏艱險、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革命精神蘊含著我們當代民族文化的紅色血脈,構成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紅色基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孕育于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fā)展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工業(yè)化建設、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偉大實踐,使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在短短幾十年時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工業(yè)強國。在指導理論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建設指導思想的靈魂;獨立自主、和平發(fā)展,是我們準確把握的時代主題,完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些指導思想,總能指導我國改革和建設實踐取得偉大成就。在文化精神上,大慶精神、雷鋒精神、航天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顯示了中華民族當代強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首要特征。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必然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主性和主體性?!斑@一點對于經歷過西方文化拷問和質疑后的中國文化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具有獨立意識和自主觀念的文化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美]羅蘭·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梁光嚴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頁。
正像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首先體現在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上。相比較“達摩”之于印度文化,強調等級秩序;新教倫理之于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在傳統(tǒng)倫理關系上,發(fā)展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義務性倫理關系體系,注重相互間的對待關系,強調集體利益,注重整體而非個體的價值系統(tǒng)。
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其次體現在獨特的民族精神上。張岱年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延續(xù)發(fā)展,必然有自己的精神支柱,這個也可以叫做民族精神?!蔽覀兊拿褡寰袷鞘裁矗俊兑讉鳌返摹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不僅古有四大發(fā)明,今有“中國制造”“中國奇跡”;中國文化也是包容的文化,我為天下,海納四方,不僅吸收了少數民族文化,還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益養(yǎng)料。
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再次體現在文化結構的穩(wěn)定上。我國的社會心理基礎是“家—國—天下”理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鄭玄注:《禮記·大學》,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80頁。從明德、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到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形成一整套穩(wěn)定的社會認知系統(tǒng),人們從小就從自身學知識做起,一直追求“養(yǎng)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邏輯。
第一,文化的民族性是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生成的。無論民族文化的倫理關系、民族文化精神還是民族文化結構,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生成的。從先秦諸子百家、兩漢經學、魏晉南北朝玄學,到隋唐儒釋道、宋明理學,逐步滌淀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內核。沒有這么漫長的文明發(fā)展史,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無法生成的。
第二,文化的歷史性是在民族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中進行敘事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中華兒女在歷史長河中書寫的。岳飛精忠報國的抗金史,成吉思汗逐鹿歐亞的統(tǒng)一史,戚繼光奮勇反擊的抗倭史等等,這些輝煌歷史的敘寫無不包含著中華兒女英雄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懷。
第三,文化的民族性和歷史性是同向同質的過程。歷史承載著文化的民族個性,民族個性又蘊含著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中的批判整合。
恩格斯曾經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中國文化作為自覺地植根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時代思想,必須對每個時代的中國社會進行充分的關注,并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張。
民主革命時期,孫中山提出了建立“三民主義”文化。他在《中國革命史》中指出:“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內有之思想者,有規(guī)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再所獨見而創(chuàng)獲者。一民族主義。二民權主義。三民生主義?!?《孫中山全集》(第7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0頁。強調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文化,是孫中山的基本革命思想。三民主義文化就是要“發(fā)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并驅于世界”。*《孫中山全集》(第7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0頁。立足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吸收西方先進文化,使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是孫中山革命文化思想的主要目標。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特點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建立民族、科學、大眾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即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他說:“要繼續(xù)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币簿褪钦f,文藝創(chuàng)作和各種文化活動必須全心全意把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服務對象,為群眾創(chuàng)作最好的精神食糧,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
新時代,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绷暯綇娬{文化的時代性與中國當代現實相結合,既有中國特色,又要有世界意義。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特性還表現在文化的世界性上,主要表現在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互動交流的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二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吸收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古有“絲綢之路”,今有“一帶一路”。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服飾文化、茶文化、桑蠶文化、瓷器文化等傳遍歐亞非大陸。今天,無論書法繪畫、中醫(yī)武功,還是文字語言、建筑服飾,在東南亞地區(qū)乃至東亞、中亞地區(qū),都能找到濃濃的“中國風”;通過“一帶一路”,高鐵、輪船、無人機等一系列“中國制造”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熟悉,淘寶、華為、微信、支付寶等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青睞和使用。今天,在國際舞臺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聲音”越來越受到廣泛贊譽,環(huán)境污染、地區(qū)維和、疾病防控等國際問題的解決,“中國力量”的參與越來越受到重視。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文化”,吸收了法國大革命文化和美國獨立革命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和“三權分立”思想,另外還吸收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理念。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也吸收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果,在科學、哲學、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互派大量人員進行交流學習。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無論科學技術還是教育、文學、藝術和建筑等,都帶有深深的“蘇式”印記。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更是打開“世界之窗”,引入“市場”機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插上騰飛之翼。
文化的時代性是指文化在這個時代的引領作用,是時間維度上的指引力。作為一種具有完整歷史、穩(wěn)定結構的文化形態(tài),中國文化既從傳統(tǒng)走來,又面向世界未來。文化的世界性是指文化在地域上的輻射作用,是空間維度上的傳播力。從影響的地域、人口、民族、國家,中國文化無疑具有世界性。中國文化的時代性和世界性又不是孤立的特性,而是相互滲透、融合一體的。
首先,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世界性表現不同。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文化相對封閉,與世界融合交流較少,文化的世界特性表現不明顯。近代革命開始的100多年來,中國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開始吸收西方文化成果,文化的世界特性表現得比較突出?!白杂?、平等、博愛、民主、法治”等思想開始涌入中國,外來文化對人們的思想影響較大,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掀起了學習西方文化的狂潮;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領導人民通過革命斗爭,取得了社會主義的勝利,形成了革命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開始實現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文化不再是少數精英分子日常生活必需,逐漸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必需,戲曲、文學、影視、音樂、繪畫等獲得了蓬勃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韜光養(yǎng)晦”,做好自己發(fā)展的事情,向外來文化吸收借鑒的多,輸出的少??梢?,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至新時代以前,中國主要是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成果。
其次,在新時代,中國文化的世界性大放異彩。中國開始注重發(fā)“中國聲音”、講“中國故事”、談“中國模式”。五大發(fā)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等,這些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化價值觀念,正獲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中指出,用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為“十三五”謀篇布局,這“五大發(fā)展理念”也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的發(fā)展思路和價值旨趣,中國的發(fā)展只會惠及世界?!白屓祟惷\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在剛剛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的宣示,體現了中國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彰顯了中國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寬闊胸懷。中國的聲音、中國的行動、中國的力量,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做出了榜樣。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惫糯?,中國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與絲路各國的政治、經貿、宗教、文化往來絡繹不絕,中國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影響到世界上很多國家;今天,在黨的十九大要求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之下,在“一帶一路”倡議獲得越來越多國家響應的形勢下,中國的當代文明必將通過“一帶一路”繼續(xù)傳播出去,讓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更新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