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 陳霞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入殮師》中的象征,試圖論證《電影學原理》一書中“真實影像系統(tǒng)中象征作為一種局部修辭手段”這一論點的正確性,并且運用書中提出的真實影像系統(tǒng)中象征作為局部修辭手段得以完成的三個基本條件,來具體分析《入殮師》中擔負著象征使命的具象物是如何完成它們象征任務的。
關鍵詞:真實影像系統(tǒng) 象征 局部修辭 《入殮師》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1-0159-03
《電影學原理》一書中明確指出“真實影像系統(tǒng)的根本標志:從一般現(xiàn)實邏輯層面上判定,影像系統(tǒng)內部的敘事機制在社會生活中是完全可能得以實際發(fā)生的事件(包括已經(jīng)實際發(fā)生的事件)。真實影像系統(tǒng)是一個關于歷史和現(xiàn)實時段的理論范疇,并不包含對描述未來事件的性質判斷?!?①象征,“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體事物的特征,寄寓藝術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象征的本體意義和象征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通過藝術家對本體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繪,會使藝術欣賞者產(chǎn)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從而領悟到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含義。象征的表現(xiàn)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lián)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
我們認識和了解象征,大多是從文學作品開始,《電影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真實影像系統(tǒng)中象征作為一種局部修辭手段”這一論點,并且指出真實影像系統(tǒng)中象征作為局部修辭手段得以完成的基本條件有三點:“1.具象物必須在敘事機制承擔具體的敘事任務;2.具象物在敘事過程中得到藝術和技術層面的足夠強調;3.解釋機制(詮釋者)必須是自明的”。②
無論從敘事機制、人物還是時空環(huán)境來看,影片《入殮師》都完全符合真實影像系統(tǒng)的特征。影片中所表達的生死觀、父子情和夫妻情無不讓人動容,筆者認為,影片能通過這樣一個情節(jié)簡潔、節(jié)奏舒緩、情感內斂的故事表達出讓人潸然淚下、良久沉思的思想和情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影片中象征作為局部修辭手段得以完成。在《入殮師》中,有著深刻象征意義的具象物不止一個,本文將選取其中最突出的三個進行論述,用《電影學原理》中“真實影像系統(tǒng)中象征作為局部修辭手段得以完成的基本條件”去分析這些具象物是怎樣完成它們的使命的。
在影片《入殮師》中,出現(xiàn)了兩把大提琴,這兩把大提琴都擔負著重要的敘事任務。第一把大提琴首先是男主人公小林大悟賴以謀生的工具,那是一把嶄新的、昂貴的琴,是他瞞著妻子背負了一千八百萬日元的債務買來的琴。然而,隨著影片敘事機制的展開,大悟供職的樂團由于效益不好突然宣布解散,大悟丟掉了干了四個月的管弦樂演奏者的工作。買琴欠下的債務使得他和妻子之間發(fā)生了矛盾,同時,他認識到了自己才華的局限,發(fā)覺自己沒辦法再依靠大提琴為生,于是他痛下決心賣掉了這把大提琴。以賣掉大提琴為轉折點,大悟的人生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氐缴叫蔚泥l(xiāng)下之后,作為具象物的大提琴很久沒有出現(xiàn),有的只是音樂中或喜悅或悲傷的提琴伴奏。就在觀眾們被大悟的入殮生涯所吸引逐漸淡忘了大提琴的存在之時,大悟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到了尸體,而且是一位去世了兩周之后才被發(fā)現(xiàn)的獨居老太太的尸體,心理極度壓抑的大悟找出了兒時練習用的大提琴,影片中的第二把大提琴出現(xiàn)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們得知,大悟平時最愛拉奏的那首Memory,是父親最喜愛的曲子,并且他最初學習大提琴,也是出于父親的意愿。大提琴這一具象物,是影片敘事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必然環(huán)節(jié),是貫穿影片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承擔了重要的敘事任務,這就使得它滿足了完成象征的首要條件。
作為具象物的大提琴,在影片中一共出現(xiàn)了8次。第一把花重金買來的背負著養(yǎng)家糊口使命的大提琴出現(xiàn)了4次。第一次是在出片名之后的第一場戲中,大悟抱著大提琴在樂團中認真地演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二次是在演出結束的后臺,大悟一邊小心地擦拭著大提琴一邊和同事聊天,從二人的聊天中我們得知這把大提琴價格不菲,然而也是在這場戲中,樂團被解散;第三次是在家中,大悟和大提琴面對面坐著,最終下定決心將自己借債買琴的事情向妻子坦白;第四次是在樂器行中,大悟賣掉了大提琴。大提琴這一具象物不僅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并且和男主角大悟單獨出現(xiàn)在同一場景中,大悟和琴面對面的位置在視覺上突出了大提琴的存在。賣掉大提琴之后,大悟放棄了自己的音樂夢想,離開東京,回到了山形的鄉(xiāng)下。將大悟人生中這一重大轉折和賣琴這件事聯(lián)系在一起看就不難看透這把琴的象征使命,大提琴象征著夢想,不僅僅是成為一名出色的自由演奏者的音樂夢想,也是大悟對于生活的一個夢想。正如他在求婚時說的話“全世界的城鎮(zhèn)都是我們的新居,一邊演奏一邊旅行,一起走吧”,可以看出,大悟的內心是非??释杂?、浪漫的生活的,他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是帶著妻子和大提琴,一起在路上,然而在失業(yè)并且認識到了自己才能的局限之時,他深深地明白“現(xiàn)實是嚴峻的”。演奏時的認真投入,想要讓自己的妻子為樂團設計網(wǎng)站以加大宣傳力度,求婚時浪漫美好的話語,大悟對從幼稚園時就開始學習的大提琴的深厚情感不言而喻。大提琴是他的一個夢,然而再美的夢也無法幫他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重壓。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內心旁白,作為語言媒介,很好地詮釋了大提琴的象征意義?!按筇崆贈]有錯,它剛被我買來就失去了工作,另一種意義上,它對我來說太沉重了”。沉重二字,言簡意賅地闡明了大悟決定放棄大提琴,放棄夢想,放棄在大都市生活的原因,因為這一切對于他來說都是無法承受之重。這一點在隨后賣掉大提琴的一場戲中又有證明,“我打算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但賣掉大提琴時,很不可思議,突然覺得很輕松,覺得被一直以來的束縛解放了,自己以前堅信不疑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當所謂的夢想和殘酷的現(xiàn)實相遇時,變得那么蒼白無力,不值一提。至此,這把昂貴的沉重的大提琴的象征意義,昭然若揭。
第二把兒時練習用的大提琴在影片中也出現(xiàn)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大悟人生中第一次接觸到尸體之后,這時的他,心中充滿了恐懼、惡心和不安,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同車的女學生嫌棄他身上的味道,他便沖到舊時去過的澡堂拼命地沖洗。然而回到家中,他又無法向他唯一的親人——妻子,訴說他的心情,他只能默默地承受這一切,唯一能給予他些許安慰的,也就只有大提琴了吧,于是他“不知為何,想拉拉大提琴”。在燈光昏暗的小房間中,大悟找出兒時練習用的大提琴,坐在曾經(jīng)練琴的角落,調好琴弦,悠揚舒緩的旋律便在整間舊屋中流淌開來,包裹著不安的、無助的他。第二次是在妻子無意中看到大悟拍攝的業(yè)務用的錄像帶,得知了他真正的職業(yè)之后,和他鬧僵回娘家去了后的第一個圣誕節(jié)。大悟在事務所和佐佐木以及女同事一起慶祝圣誕,拉奏大提琴助興。第三次是在一段交叉蒙太奇中,這段蒙太奇表現(xiàn)了大悟在妻子離開的日子里的生活,認真地幫各式各樣的人完成入殮、在上班的途中停車觀看田間的白天鵝、獨自吃著簡單的飯食。在這段蒙太奇中,出現(xiàn)了四次大悟坐在視野開闊的河堤上,表情恬靜地拉琴的畫面,背景從白雪皚皚到綠草茵茵,表現(xiàn)了時間的流逝。第四次是在妻子美香理解了大悟的工作之后,大悟彈奏大提琴當做胎教音樂給美香和她肚子里的寶寶聽。這把帶著大悟兒時回憶的大提琴,在影片中是父親形象的象征。在這把琴第一次出現(xiàn)時,大悟回憶起了兒時父母陪伴著他練琴的場景;在圣誕節(jié)演奏助興前大悟和女同事的談話中我們得知,是父親逼迫他學習的大提琴;妻子在放家里的老唱片時,留聲機中傳出那首大悟最喜歡拉的曲子,他告訴妻子,那是父親最喜愛的曲目。這些解釋機制足以表明大提琴正是父親形象的象征。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他第一次碰到尸體需要尋求安慰的時候,他會不自覺地找出大提琴;為什么他會在妻子回娘家之后,不斷地去河堤拉琴;為什么他會給他尚未出世的孩子演奏大提琴,因為大提琴在他心中就是父親的縮影,能使他想起父親還在家里的時候那個完整的、幸福的家庭,能給他一個暫時忘記現(xiàn)實的溫暖港灣。
目前,真實影像系統(tǒng)依然是影像系統(tǒng)的主流形態(tài)。作為局部修辭手段的象征,雖然不是必須的存在,但如果能很好地運用象征,確實能讓觀眾比較清楚地理解導演的意圖,產(chǎn)生回味無窮的感覺。也就是說,不是每一部優(yōu)秀的真實影像系統(tǒng)作品都運用了象征,但是那些很好地運用了象征作為局部修辭手段的真實影像系統(tǒng)作品的成功,象征必然做了不小的貢獻。
注釋:
①黃琳:《電影學原理》,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頁。
②黃琳:《電影學原理》,第103-104頁。
參考文獻:
[1]黃琳.電影學原理[J].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2]段祎.淺談電影中的象征修辭[J].電影評介,2010,(15).
[3]燈灰.長不大的提琴[J].東方養(yǎng)生,2009,(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