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永
“爸,這周的菜譜都是啥呀?可別再做孜然肉片了,我都吃膩了?!眱鹤臃艑W(xué)回到家,撂下書包便跟我“抱怨”起來。
兒子在一所私立中學(xué)上學(xué),離家較遠,中午都是吃從家里帶的飯。每到周日,我都提前安排好下一周的食譜,咖喱牛肉飯、茄汁沙丁魚、土豆雞塊、牛肉柿子湯……換著樣給他做,早上裝到保溫飯盒里讓他帶到學(xué)校。
聽兒子這么說,我有點兒不高興了,心想:“孜然肉片都能吃膩,真是把你慣的!”
我打開兒子的飯盒,剩飯剩菜散發(fā)的香味,勾起我對學(xué)生時代帶飯的記憶。
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上小學(xué)。那時,家家都很窮,平時飯桌上幾乎見不著細糧,中午帶的飯都是玉米餅子,用一方手帕小心翼翼地包起來,放在書包里。沒有菜可帶,只好帶塊咸蘿卜;沒有保溫飯盒,飯菜也沒處熱,只好涼著吃。夏天還好說,到了冬天,因為教室冷,飯菜到中午就結(jié)了冰碴,吃完一頓飯不僅沒能增加熱量,反倒弄個透心涼,時間一長,胃都鬧出毛病了。
我上初中后,爸媽因為單位忙,中午不能回家給我做飯,媽媽就把家里的“雙齊”牌鋁制飯盒給我?guī)э堄?。我很得意,那可是值得向人炫耀的“國產(chǎn)名牌”??!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生活條件稍有改善,帶的飯多是用玉米面和白面“兩摻”蒸的發(fā)糕,菜大多是炒土豆絲、燉白菜等,有時還能見到肉星兒。夏天飯菜不用熱也能湊合吃;春秋兩季,學(xué)校不生爐子,熱不了飯,只能吃涼的;冬天時,教室燒鐵爐子,我們就把飯盒圍爐子壘好“湊熱”,整得教室里滿是飯菜的香味兒。
媽媽做發(fā)糕很有水平,又甜又暄騰,曾有同學(xué)用大米飯跟我換著吃。有一次,竟有同學(xué)出“高價”,用炒肉跟我換發(fā)糕。我心里甭提多高興了。那個年代,肉還是不能常吃到的。
1985年,我上了高中,依然還是帶午飯。但那時,我已經(jīng)告別了發(fā)糕,吃上了細糧。打開飯盒,里面有有白米飯,菜里也常常能見到肉丁了。和前后桌的同學(xué)一起吃飯時,我也能出“高價”換自己喜歡吃的了。
但最開心的莫過于家里改善伙食了——蒸包子或包餃子。如果帶了這樣的午飯,我多半是不能聚精會神聽課了,一心盼著早點兒下第四堂課。下課鈴一響,我立馬拿著飯盒沖出教室,找個四下無人處美美地吃,生怕被哪個同學(xué)看見了跟我要。
從我上小學(xué)到現(xiàn)在,40多年的時光,所帶的飯、帶飯的工具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使我感慨良多?,F(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不愁沒什么吃,而是愁選什么吃。這不,兒子吃膩了的“牢騷”,就給我出了個難題。
(作者單位:雞西市雞冠區(qū)財政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