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夫
一
這里是萬里長城上一截殘破的邊墻。夕陽銜山時分,登臨古臺,我目送夕陽以最壯懷激烈的方式與生命的最后一刻抗爭,走過一天的路程。夕陽的光芒濺落到西方的沙海,可天邊卻燃燒出絢麗的晚霞,成為一道新生的風景。我知道,每一個早晨都如同新生的嬰兒一般活潑可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光陰不止,生命不息。
夜幕很快降臨了。然而,我胸中被太陽所點燃的思緒卻久久不能平息。此刻,天穹蒼茫,大地蒼茫,無數(shù)紛繁復雜的歲月往事被濃縮于這茫茫的夜色星海之中。我撫摸著這高臺上的青磚,閱讀著這如同太陽般輝煌的長城紋脈,展開想象的翅膀,咀嚼著歷史提供的曠世無比的滋味。
二
許多人常將埃及的金字塔、墨西哥的印加神廟、法國的凱旋門、美國的自由女神像與中國古代的長城相提并論。其實,前者與后者的可比性實在太少了。正如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哲學家伏爾泰先生所言:“無需將長城同世界上其它古跡相比較,因為其它歷史古跡遠遠不足長城的宏偉?!遍L城不僅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歷史文物,更重要的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力、智慧的極致。
長城不同于一般城市周圍封閉的圍墻,它是一種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墻聯(lián)結起來的漫長的防御體系。直到現(xiàn)在,雖不清楚誰最早提出這種防御設計思想的,但我們理應敬重先人在當時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下的大膽想象與大膽實踐。
打開一冊冊滲透著古典文化馨香的史冊,我們仍可以檢索出一些反映當時歷史風貌的文字?!吨芤住份d:“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薄锻ǖ洹酚涊d魏刀雍上表:“昔周命南仲,城彼朔方;趙靈、秦始,長城是筑,漢之孝武,又踵其事?!薄对娊洝こ鲕嚒份d:“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于襄。”崛起于中原地區(qū)的周王朝為了對付北方的“獫狁”的騷擾、搶掠,專門修筑城堡。而這種城堡常與烽火臺相連,利用峰火傳遞軍情,這也許是長城的雛形。想當年,周幽王在驪山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他埋下西周王朝滅亡的種子,便是因為障塞亭燧相連的烽火在北方游牧民族來犯之時,發(fā)潮受濕,失去了它的真正作用,其代價可謂慘矣!不管怎樣,長城的雛形出現(xiàn)了,它是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一種風格獨特的建筑。
在春秋戰(zhàn)國諸侯紛爭的年代,出現(xiàn)了齊長城、楚長城、魏長城、中山長城、秦長城等風格各異的長城,但總體趨勢有兩點:一是在北部邊境設防,防御狂飆突進般的游牧民族的馬蹄,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國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擊匈奴。二是以農業(yè)立國的諸侯各國弱肉強食后的相互抗衡與防備。直到秦統(tǒng)一六國后,中國第一次成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后,第二種特點才自然消失。然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們并沒有罷休,他們在荒寒塞外,時刻窺視著中原豐饒的農業(yè)地區(qū),挑起一次又一次突騰燃燒的戰(zhàn)火,害得中原皇帝們叫苦連天。因此,自秦漢起,除了幾個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外,幾乎歷朝歷代都多少程度不等地修筑、加固北方的長城,到了明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這個本身作為抗御外來侵入者的建筑,倒成為人類古文明史最為壯觀的風景。
三
陜北高原上有史籍記載的長城的出現(xiàn),是戰(zhàn)國時三分晉國之一的魏國在盡有西河地后,為防止鄰國秦國侵擾的作為。直到戰(zhàn)國時期,秦魏雕陰大戰(zhàn),魏軍敗退,割上郡十五城于秦國后,秦昭王才開始在陜北修筑用于對付北部游牧民族的長城?!妒酚洝ば倥袀鳌分杏羞@樣的記載:“(秦昭王)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边@里的上郡在今陜西榆林北部到內蒙古南部,它的首府膚施,在今榆林市的東南。
說來真是有趣,陜北遠古就是少數(shù)民族部落廣泛活動的地方。商周至春秋的兩千多年間,獫狁、鬼方、土方、戎狄等西北游牧部落構成了陜北民族的主體,這里幾乎是一片“化外之地”,中原王朝始終沒有建立有效統(tǒng)治。戎狄諸部落中的白狄勢力最大,它主要分布在陜北及山西西部。鄭樵《通志》云:“今鄜坊、綏、延皆古白狄地?!睔v代史書稱陜北為戎狄之地。商周時期,鬼方是中原華夏族的勁敵。公元前13世紀,殷武丁(高宗)曾和鬼方有過長達三年的戰(zhàn)爭,此事記載在《周易》里。《周易·既濟》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蔽髦苤衅谝院螅濁裼謴姶笃饋?,不斷南犯,周宣王一面在朔方筑長城防御,一面屢次出兵征伐?!对娊洝ば⊙拧ち隆愤@樣記載:“獫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戎狄、樓煩等族與華夏族的融合,既有流血的戰(zhàn)爭,也有婚媾混血。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王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白狄狐氏女。重耳當年為躲避家族仇殺,西渡黃河,來到母舅之邦的延安一帶避難,一住就是十二年之久,并娶赤狄女子季隗為妻。至今,延安以北子長縣南溝岔有條重耳川,相傳是重耳流亡住過的地方。
對于秦昭王來說,重要的是新拓的北疆,又燃起了狼煙與烽火。被趕到北方邊漠的匈奴、東胡等少數(shù)民族部落們,利用他們長于騎兵作戰(zhàn)的優(yōu)勢,來去飄忽,靈活機動,突入黃河以北廣大地區(qū),掠奪人口和牲畜,進行大肆破壞。他們還立馬高原,一俟機會成熟,便直接威脅建立在富庶的關中平原的王權。既然華夏民族擅長的“車戰(zhàn)”所不能抵御,那何不再憑山依險,在沿邊要塞上修筑長城,來專門對付馬背上的入侵者呢?秦昭王想到了,趙武靈王想到了,于是在中國的北方出現(xiàn)了專門對付游牧民族的秦長城、趙北長城、燕北長城。
至于秦昭王把這道長城修在陜北高原的何處,史學界人士有不同解釋。
史念海先生認為:“長城東經甘肅環(huán)縣北,循陜西志丹、安塞境內的橫山山脈東行。分為二支:一支經綏德西,再北達于榆林南境,而止于秦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經陜北靖邊東再北折而東行,經榆林東、神木北,達于內蒙古托克托十二連城附近黃河岸旁?!?/p>
張維華先生考證秦昭王長城,“入今陜西鄜縣境。再東北,經延安縣而入綏德縣境。再東行,達于黃河西岸而上”。
直到今日,我們仍可以在陜北神木一帶找到秦昭王時期長城的影子。endprint
四
我們應該感謝秦始皇,是他把修筑長城這一壯舉推到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也是他把中國的名字和長城緊緊地連在一起。
東起潼關以西、固守富庶關中平原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厲行改革,生產力發(fā)展,國力增強。到秦嬴政執(zhí)掌大權時,秦國經過長期的物質與精神的準備,居六國之雄,有能力統(tǒng)一天下。于是,經過一場大規(guī)模的中原逐鹿,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盡滅于秦的車轍之下。公元前221年,秦國豎起了統(tǒng)一的大旗。
然而,此時北方的馬蹄聲依然清晰可辨,北方的狼煙仍不時燃起。秦始皇為了徹底解除北方邊患,他當機立斷,開始了北逐匈奴和修筑長城的行動。我們無法猜度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的心態(tài),但這本身是一種絕對的大氣魄、大手筆??!《史記·蒙恬列傳》記載了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的積極防御行為,“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這一橫貫秦王朝整個北部邊地的長城,是在戰(zhàn)國時期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連綴和增廣而成。從此,世界古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萬里長城,便在我國北方土地巍然雄峙。
秦始皇這位頗具遠見卓識的有謀略的政治家,在那種生產力低下的冷兵器時代用這樣宏麗的制作來完成他的構想,這的確是偉大的實踐!
秦長城修筑時所投入的大量人力,除戍卒之外,還有囚犯。他們白天守邊,晚上筑墻,辛勞異常?!端涀ⅰず铀ⅰ份d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标儽备咴囊司h有個哭泉,相傳就是民婦孟姜女尋找丈夫范杞良時哭出的眼淚。如今,陜北有了一個與孟姜女傳說有關的地方,陜北高原上也演繹了一場良婦尋夫的千古道德傳奇。
因為西段長城的特殊性,秦始皇在這里(包括陜北高原)設了三道邊,來加強守備力量。派大將蒙恬率兵擊潰匈奴后,將30萬士卒屯邊戍守,還派公子扶蘇監(jiān)軍。時,蒙恬將軍的司令部設在綏德一帶。秦始皇出巡病死,十八子胡亥篡權,謀殺兄長,賜死蒙恬。今日扶蘇墓和蒙恬的墳塋留在陜北,給黃褐色的高原留下了千古詠嘆的話題。
五
歷史由眾多紛繁復雜的時空段所構成,它如同一個帶著鐐銬的舞蹈家一樣,每一個機緣都影響著它的整體行為。
秦王朝的覆滅和楚漢之爭,在中原大地上演繹了一部以天地為背景的歷史正劇。其結果是一跨入大漢王朝的門檻,“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shù),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史記·卷99·劉敬傳》)。“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史記·卷30·平淮書》)。與此同時,北方殘敗的長城并沒有阻擋住突騰的馬蹄。乘中原多事之機喘息過來的匈奴族,自塞外沖殺過來,奪取秦蒙恬收復的河南地,不斷侵擾漢民,掠奪人畜財物,破壞生產。漢高祖時,曾有白登之圍;文帝時,匈奴入侵,烽火連于甘泉(今陜西淳化),逼迫京畿長安。
對于國力積貧積弱的漢王朝,剛剛從連年的戰(zhàn)火中走出,根本無力對付北方草原上強悍的游牧民族。于是,在需要休養(yǎng)生息的時代背景下,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和親現(xiàn)象。
此時此地,兩個民族以和親為紐帶來整合他們的關系,這的確是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戰(zhàn)爭是男人們的事業(yè),應該讓女人走開,尤其是冷兵器時代。然而,這里的女人作為一種粘合劑,牢牢焊接兩個民族友誼,以便把沖突減少到最小限度,在當時的背景下,是較為合理而且可行的,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高明而大膽的謀略。
請讓我們走進歷史看看吧!
漢高帝、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先后四次以宗室女為公主嫁于單于為閼氏,歲奉匈奴絮繒米食物各有數(shù),約為兄弟,匈奴不犯漢邊。對于恃強者匈奴來說,你給我公主和物品,我就不犯邊;否則,我就犯邊去掠取。在這期間,即使匈奴出兵犯邊,漢王朝也盡力維持和親政策。呂后當權時,冒頓曾寫信侮辱,她還是忍下性子,表現(xiàn)出漢民族的寬宏大度。
君不見通往塞外的驛路上,那些出嫁的公主們一個個淚流滿面,一步三回頭?。【灰娦倥拐叱鲅圆贿d,大漢官員滿臉羞赧,汗滴擊地?。?/p>
用宗室女作代價的和親,使西漢王朝爭取到六十多年比較安定、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與“天下”休息,民務穡,衣食滋殖,海內殷富。即使到漢武帝初年,“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保ā妒酚洝ぞ?10·匈奴傳》)
經過十幾年的休養(yǎng)生息,到中國封建史上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之一的漢武帝時期出現(xiàn)后,整個大漢王朝,“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積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大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史記·卷30·平淮書》)。此時,腰桿硬起的漢武帝不再愿意奉行這種帶有屈辱性的和親政策,他要主動出擊,用武力來解決與匈奴的矛盾。漢武帝慧眼,發(fā)現(xiàn)身邊官員衛(wèi)青、霍去病的將領才能,大膽提拔他倆統(tǒng)帥大軍。他們不負厚望,在多次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中取得巨大勝利。大軍北逐匈奴,開辟了西漢王朝“文治武功”拓疆治國的恢弘氣度,在歷史的長河留下生動的一頁。至此,和親暫告一個段落。
到漢元帝時,王昭君主動出塞嫁呼邪單于為閼氏,王昭君也作為一個典型化的女性形象走進歷史,走到今天人們的記憶中。
歷史就是這樣的有趣,作為抗御匈奴屏障的萬里長城,一下子成為一種異常模糊的背景。它瞇著眼睛,無可奈何,它永遠不可能找回蒙恬統(tǒng)帥三軍時的感覺,它的背上永遠烙著蒼涼的滋味。唯有荒敗的秦直道邊,那一朵朵小紅花、小黃花,至今仍在敘說那些凄怨的故事。
六
從西漢到大明王朝的千年間,中國社會經歷多次重組與震蕩,緩慢前行。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最后才到達明王朝的碼頭。在這期間的許多時間段里,那些強悍的少數(shù)民族往往乘中原內訌的局面,率馬隊突過長城,入主中原,建立起屬于他們自己的王朝。因此,除了隋王朝與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很認真地經營、修繕長城外,其它年代里長城幾乎喪失它的國防意義,無言地矗立著,僅僅是作為一種存在而已。endprint
北魏拓跋時期,中書監(jiān)高閭在高祖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上表獻策時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思的話:“凡長城有五利:罷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無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觀敵,以逸待勞,三也;息無時之備,四也;歲常游運,永不得匱,五也?!保ā顿Y治通鑒》)應該說,入主中原后的拓跋部落有先見之明。相比之下,唐代初年,太宗曾視筑長城為多余之舉,“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玉?!ぬ崎L城》)。他擊敗突厥后,高興地做了“天可汗”。長城逐漸失去作用,任其自生自滅。但遺患也就伴著缺乏居安思危、深謀遠慮來了,到其兒孫守業(yè)之時,邊防空虛無險可守,屢遭吐蕃突破。后經“安史之亂”,盡失河湟、西域,吐蕃常年屯兵陜、甘之間,時刻威脅首都長安。
到了明王朝,皇帝曾煞費苦心經營長城,為歷代所不及。這是因為明王朝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最為緊張,皇帝老兒把一條萬里長城當作庇護自己江山穩(wěn)定的寶貝。
明王朝在開國之初,雖說未能徹底擊潰退回漠北的元朝蒙古族后裔韃靼和瓦剌,但日子相對平安。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多次派兵攻打漠北,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也曾多次率大軍巡邊,即位后又五次帶兵親征,就連死也是病死在班師的路上。由于沉重的打擊,蒙古貴族不敢輕易南下侵擾。于是,明政府難免有些驕傲,放松了積極的防御戰(zhàn)略設施的建設,尤其是放棄了秦漢時期已經成熟了的“據(jù)河為塞”的防御格局,全線退移到鄂爾多斯沙漠以南的陜北高原,這就給后來崛起的蒙古韃靼部落占據(jù)河套地區(qū)客觀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加之明英宗時期,內政腐敗,宦官專政,邊防力量日趨削弱,造成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shù)摹巴聊局儭??!巴聊局儭币部梢哉f是明王朝從洪武、永樂時期的進攻態(tài)勢進入全面防御的轉捩點。從此,明王朝開始了艱難而漫長的被動防御階段。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新崛起的蒙古韃靼部族孛來與小王子、毛兒孩等先后進入河套地區(qū)。河套是指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沿岸地區(qū)。黃河流此,形成一個大回曲,稱之“河套”。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質肥沃,水草豐富,耕牧兼宜,是良好的居住之地;同時,又是歷代王朝重視的戰(zhàn)略要地。向北進軍可直逼宣府、京畿,危及江山社稷;向東越過大同府和雁門關北一線,可以躍馬南下,逐鹿中原;向南可經陜北高原,南達富庶的關中平原。這三方,任何一種危機均可致明王朝于死地。因此,明王朝戰(zhàn)略決策的失誤,造成了明中、后期河套地區(qū)為蒙古貴族軍事集團所占,造成了頭頂經常高懸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造成了歷史上著名“九鎮(zhèn)”防備格局的形成。《明史·兵志·卷91》載:“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zhèn),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zhèn);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zhèn),是為九邊。”
由于套寇的“去來無?!保洺r}擾恣肆,而每年耗費大量軍餉的進剿打擊又顯得那般無力。明政府只好再修一次萬里長城,以被動的防御倉促應付來自北方的威脅。明王朝在陜北設置防區(qū),名“延綏鎮(zhèn)”,東起黃河西岸的黃甫川堡,與山西鎮(zhèn)接防線隔河相望;西至定邊的鹽場堡,與寧夏鎮(zhèn)的花馬池相接,全線長達2000里,鎮(zhèn)治在今日的榆林市。
陜北境內的延綏邊墻(長城),是成化年間一位叫余子俊的巡撫主持修筑的。《明史·列傳第66》載:“內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興役。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鑿崖筑墻,掘塹其下,連比不絕。每二三里置敵臺崖寨備巡警。又于崖寨空處筑短墻,橫一斜二如箕狀,以瞭敵避射。凡筑城堡十一,邊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軍四萬人,不三月而成。墻內之地悉分屯墾,歲得糧六萬石有奇?!笨梢姽こ塘恐拼蟆S嘧涌『髞硪策@樣回憶:“成化十年,臣撫延綏時,曾奏起陜西民夫五萬名,相兼所在官軍,因其地勢,或削山筑墻,或筑墻挑塹……兩月之間,邊備即成。至今十余年,虜賊不敢犯。”(《明經世文編》卷61《余肅敏公文集·議軍務事疏》)看起來,那位“沉毅寡言,博達、有才略”的軍事家,的確做了件大好事。
陜北境內的明長城一線,在今府谷、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吳起、定邊七縣(市)境內。作為長城沿線布防的城堡,今天在陜北高原仍能找到它們對應的名字。從戰(zhàn)略布局上看,延綏防區(qū)的長城并非一線排開的簡單孤立的城墻組合,它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軍事重鎮(zhèn)、關城、隘口有機地聯(lián)接起來,并于沿線設立障、堡、敵臺、煙墩(烽火臺)互為角犄,構成完整的防御體系。沿途烽火臺林立,三十六座城堡遙遙相望,氣勢蔚然壯觀。
明延綏邊墻每隔數(shù)里,即設烽火臺一座,專為戍守、傳遞軍情之用。有人考證,其報警制度和烽火信號均以榆林為中心。東線至府谷一段稱“東協(xié)”,西線至定邊稱“西協(xié)”。東、西協(xié)軍情的傳送,白日以狼煙和旗幟為志,晚上以火和燈籠為號。為了區(qū)別敵方進退,還規(guī)定敵進則鳴炮,敵退則只晝放煙、夜舉火。敵軍在百騎以下,晝豎黃旗一面,夜懸燈籠一個;百騎至五百騎,晝豎青旗一面,夜懸燈籠兩個;五百騎至千騎以上,晝舉皮襖,夜懸燈籠三個;五千騎以上,晝懸號標一條,夜懸燈籠四個。若敵兵不退,無分晝夜,每隔一個時辰,均要發(fā)出情報信號一次。一處受敵,左右相援;狼煙四起,烽火遍野。然而,陜北那些為邊防而建筑的城堡,不斷遭到敵人的破壞,可以說是邊造邊毀。
絞盡腦汁的防御者們設置的萬里長城龐大的防御體系,并沒有徹底解決邊患。于是,人們不得不對長城的功效發(fā)生質疑。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劉燾稱:“殊不知長城之設,古為無策,其在今日何以謂之有策乎?是以修筑益急,而患虜日熾;錢糧益耗,而士馬益疲,自創(chuàng)修以及今日,幾四十余年矣,無一歲不請修邊之糧,無一秋而有修邊之效……”與劉燾同一時期的陳建也在《各邊御戎十則》中指陳修墻五弊:“工程浩大,所費不貲,一也;勞役軍民,怨忿煩興,二也;逼近寇境,胡騎出沒,丁夫驚擾不時,三也;筑之縱成,曠遠難守,久益頹廢,四也;胡寇倏來,動輒數(shù)萬,潰墻而入,無異平地,反為所笑,五也。興此役者,殆所謂運府庫之財,以填廬山之壑,百勞而無一益,以此為策,策斯下矣?!碑斎?,這種懷疑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對于一個龐大防務體系事倍功半的效能,人們有權利懷疑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到了明朝隆慶初年以后,隨著明朝改革活動的開展,邊防日益加強,蒙古貴族的入犯,往往遇到強有力的抵抗,損兵折將,耗費巨大。這時與明朝打了四五十年仗的蒙古部落首領俺答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仗是一直往下打,還是就此收住?打下去吧,既勞民傷財,又打不贏這場曠日之戰(zhàn)。他痛定思痛,決心從他的部落做起,緩和與明王朝的對立關系。他開始“事朝廷甚謹,部下卒有掠奪邊氓者,必罰治之”、“約束諸部無入犯”(《明史·卷327·韃靼傳》)。
俺答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實際行動,求貢30年,終于得到明穆宗的詔封。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俺答歸降,封為順義王,名其所居城曰“歸化”(今呼和浩特)?!鞍炒鸱庳暋苯獬烁邞以诿魍醭^上的北方邊患,從此,“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zhèn),數(shù)千里軍民樂業(yè),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明史·卷222·王崇古傳》)。延綏鎮(zhèn)的邊防才基本安寧,陜之境內的明長城再也未發(fā)揮作用。不過,基于對其戰(zhàn)略位置的考慮,延綏鎮(zhèn)仍把守著重兵,苦苦經營著他們所據(jù)的城堡。直到清軍入關,清王朝對北方蒙古貴族實行籠絡、聯(lián)姻政策,延綏鎮(zhèn)長城才徹底喪失它的功能。
七
康熙皇帝在對古北口總兵蔡元的上諭中說:“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tǒng)大兵長馳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千里,養(yǎng)兵幾何方能分守?”當然,康熙是有資格說這番大話的。因為清王朝對蒙古貴族實行聯(lián)姻政策,無須把視線對準北方的長城防備上。
然而,不管怎樣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壯舉,是中華文明的結晶體。盡管它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上扮演著形形色色的角色,有過蒼涼的心態(tài),但一部長城史就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凝聚的歷史。
讀懂了長城,本身也就是讀懂了華夏文明史。我知道,我要用視線所及,認真而努力地反復閱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