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賢
真沒想到,我是來采訪她的,她倒先談論起我來:
“我看過你幾篇散文,文字樸實,感情飽滿,嗯,還不錯?!?/p>
孺子可教也?心中掠過一絲不快,于是便反詰:“你剪紙之外還研究文學?”
“哈哈哈哈,我哪能研究文學啊,不過是愛亂翻書?!?/p>
“都翻過些什么書呢?”
“見啥翻啥。古典名著啦,唐詩宋詞啦,也翻過幾本外國詩人的詩集?!?/p>
得挫挫她的銳氣。清代的你不一定翻過吧?于是便搬出了納蘭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p>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嘿嘿嘿,納蘭性德的。”她立即接上。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在爐火邊打盹?!?/p>
“葉芝,葉芝,愛爾蘭葉芝!”她像是一個在游戲中獲勝的小女孩那樣興奮地拍著手,“我最喜歡他這首詩后面的幾句:‘多少人愛慕你青春歡暢的時候,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那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p>
“詩詞接龍嗎?”
“不敢,不敢,恰好就記得這兩首。到此為止,到此為止?!?/p>
想生氣都不行。
哪有這么巧!她定是讀過很多書的,而且涉獵廣泛,記憶力強。我瞥見了茶幾上擺著的一本《易經(jīng)》。
眼前這個名叫李亞雪的女人,體態(tài)豐腴,面容姣好,性格開朗,思維敏捷。50歲了,那偏快的語速,清脆的嗓音,尤其是毫無偽飾的純真,竟宛若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女。她微笑著,等待我的發(fā)問??匆娝贿厰[著的一副金屬拐架,不由人心生痛惜。
“你……什么時候……”我期期艾艾地,不知道怎樣才能委婉地問出那句話。反倒是她打消了我的顧慮:
“莫事,莫事,你盡管問,我沒有忌諱。你是想問我什么時候得了殘疾的嘛!三歲那年,發(fā)了場高燒,這以后,愛跑愛跳的我就莫法走路了。醫(yī)生說是小兒麻痹癥。這以后就是到處治病。通江的醫(yī)院就不說了,還到過達縣、重慶的大醫(yī)院,部隊的巡回醫(yī)療隊到通江來,也找他們治過。7歲那年,聽說湖南澧縣一家中醫(yī)院治這種病效果好,媽媽就帶我到那里治了差不多一年??梢灾糁p拐走路了,就回來了?!?/p>
我算了算,應該是1973年左右。那時候,從四川通江遠赴湖南澧縣治病,而且將近一年,對一個父母都在縣川劇團作演員且有4個子女的家庭,肯定是傾其所有了,很可能還負了債。
“那些年和后來治病,我先后開了一百多次刀?!?/p>
看見我驚愕的表情,她高聲朗笑起來:“哈哈哈,看把你嚇得,不是大刀闊斧的的刀哈,是小小小小的刀,開穴位的,傷口很小?!?/p>
隨著她的講訴,我走進了她的生活,看見了她走過的路,看見了一顆晶瑩善良的心,看見了一個自由飛揚的靈魂!
由于治病,她八歲才上學,高中畢業(yè),已是一個近20歲的大姑娘了。父母親考慮到得有一個人隨時照顧她,于是便給她找了個對象結(jié)婚了。
婚后不久便有了小孩,豈料孩子才一歲多,丈夫便提出了離婚,李亞雪爽快地答應了。
“人嘛,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他想要的生活,我無法給他,提出分手也很正常?!贝送?,便沒有任何評論。
“讀書的時候,我對未來滿懷憧憬,小學作文中,我曾寫過我的三個理想。由于飽受病痛折磨,第一個理想是作醫(yī)生;第二個理想是當教師,教那些身患殘疾的兒童;第三個理想是成為一名藝術家?!?/p>
“魯迅先生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連生存和溫飽都沒解決,哪談得上發(fā)展呢?我都為人母了,總不能還讓父母養(yǎng)著吧?”
當務之急是謀生計。李亞雪愛美,對美有獨特的感悟,她想到了賣服裝。想到就做,她拄著雙拐,坐上長途汽車遠到市里、省城的服裝批發(fā)市場進貨。
“光在縣城里當坐商能掙幾個錢呵!嘿嘿嘿,我把自己拔高了,啥坐商啊,在縣城里也只是一個鐵架架攤位。那幾年,我經(jīng)常到沙溪、至誠、洪口、平溪那些鄉(xiāng)鎮(zhèn)趕流流場?!?/p>
在大巴山區(qū),一個片區(qū)的場鎮(zhèn),場期都是輪著的。比如沙溪是1、4、7,至誠便是2、5、8,洪口則會是3、6、9。做小生意的人隨著這個場期輪流到每個場鎮(zhèn)趕場,便叫做“趕流流場”。這種說法,多少帶一點不屑的意思,而她自己卻坦然地說了出來。
是呵,憑勞力和智力謀生,于尊嚴無損,有什么可羞愧的呢?我只是難以想像,那時候山區(qū)公路都未硬化,她說的那幾個場鎮(zhèn)我當年也都走過的,坑坑洼洼,彎拐極大,人坐在車上,有時候要雙手扶著前面的靠背,雙腳用力蹬住抗“簸”。她這樣一個拄著雙拐、雙腿完全用不上力的年青女子,在路上顛簸兩個多小時,到目的地后,把一大包貨物拿到要擺攤的地方,鋪上一塊塑料布,再把一件件衣服擺好,這其中,何其艱辛!
“那時候,到各大場鎮(zhèn)每天都只有兩班車,早班6點發(fā)車,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母親幫我把貨物送到車上,走攏就擺攤,下午開始散場了,班車也要開了,這才收攤上車,晚上回到家里才吃飯。趕場的那兩年,忙不過來,很多時候我每天只吃一頓飯?!彼届o地對我說。
就在今天下午,我寫完以上文字的時候,給她發(fā)了條短信:“賣服裝的那兩年應該是你人生中最艱難的日子吧?當時你是什么樣的心境呢?”
此時,她正在從成都回通江的長途汽車上,很快她就給我回了,我把她的這條短信照抄如下:
“那時候自己覺得沒有什么,四肢健全的人都很難,我還是個殘疾人,應該比他們更艱難才正常,所以一直都開心。吃的差在肚子里,誰也看不見;穿的不好,我天生麗質(zhì)一樣美麗,哈哈哈。”
這些年,書面或是網(wǎng)絡不時看到一個詞:“范兒”。不過,差不多都用在名門閨秀、貴家公子或者學者大師的身上。我倒覺得李亞雪真稱得上“范兒”,豁達開朗、自尊自強、樂觀自信、我大巴山在苦難中成長的女性里一個絕好的范兒!
接著,她又在短信后面補充了幾句:“上學的時候?qū)W過的古文,我一直都記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眅ndprint
不僅樂觀、自信,還有如此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什么苦難能擊倒她?
盡管每天只吃一頓飯,趕場時連一個燒餅、一把麻花、一塊甜糕也舍不得買,但她卻舍得買書。掙的錢,絕大部分交給了父母,留下的一小部分她全部買了書。
“書,是我人生路上最好的同伴,有它們陪同,我不但不覺得苦,反倒很快樂。”她用感恩的語氣對我說。
1991年,李亞雪再婚了。丈夫的一位親戚是縣醫(yī)院的一名中醫(yī),此時,生存和溫飽基本解決,她決計發(fā)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愿望,當一名醫(yī)生。于是,她便拜這位親戚醫(yī)生為師,學中醫(yī)。每天早上5點起床,背《藥性賦》、《十八反》、《十九畏》歌,背湯頭歌訣。上班的時候便到老師的診室去,學望聞問切、號脈、辯證施治,到藥房一樣一樣地認藥……
“醫(yī)院里還有一位醫(yī)生是教授,也是我的老師,他的醫(yī)書都拿給我看,還給我講解,我開診所時,遇到什么疑難病癥,他也會到診所來幫我?!?/p>
學了不到兩年,她便考取了醫(yī)療機構執(zhí)業(yè)許可證。有了這個證書就可以開診所了,在縣城租了一個鋪面,“回春堂”便開業(yè)了。李亞雪當坐堂醫(yī)生,丈夫抓藥、賣藥。
“民間有個說法,‘少年裁縫老年醫(yī)你這樣一個新手,恐怕那診所買藥的人多,找你看病的少吧?”我問她。
“嘿嘿,你就不曉得了嘛,民間還有一個說法:‘藥王菩薩愛新弟子找我看病的人還真不少哩!”她得意地對我說。
高中畢業(yè)后,為人妻,為人母,為生計奔波。但她不改初衷,靠自己的勤奮,實現(xiàn)了她人生的第一個理想。
開診所,是能掙錢的。只她這個診所,卻幾乎沒掙到錢。不是光顧的人少,而是——
當她看到那些顫顫巍巍的老人(尤其是來自農(nóng)村的大爺大媽)反復詢問了藥品的價格后,從衣兜里掏出包裹著的手帕,一層一層地打開,清點著角票和塊票時,心,便酸楚了。不僅僅是看到了他們的窮苦,而且,李亞雪對我說:
“我怕看他們的眼睛,怕看見那眼睛里透露出的信任我的眼神。”
于是便免費了。
不僅開診所時這樣,趕場擺地攤時也是這樣。那時候賣出去一件衣服,利潤只幾塊錢。有次在涪陽趕場,她的地攤旁邊,一位上街來賣雞賣蛋的農(nóng)村大媽,雞被小偷偷了,大媽又急又氣,淚水漣漣。那天,李亞雪本來就沒掙到錢,她把帶在身上的錢拿出來,留下返城的車票錢,給了老人15元。
“看見無助的老人,我就想起了我的爸媽?!彼f。
家底甚薄,開這樣的帶慈善性質(zhì)的診所,怎能維持得長久呢?這時,她又有一個兒子了,四口之家,生計問題凸顯了出來。而且,這時候丈夫參工了,一個人要把診所維持下去,實在力不從心。
在好心人的建議和幫助下,她開了家臺球室。1999年前后,城市、鄉(xiāng)鎮(zhèn)都有不少臺球桌供人揮桿娛樂,那時候打臺球的人多。李亞雪的4張臺球桌,每天能掙到兩三百元。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一年多之后,生意突然就蕭條了,而且每況愈下,調(diào)查市場后才知道,網(wǎng)絡時代已悄然來臨,很多人移情別戀,戀上網(wǎng)吧了。
李亞雪也開了個網(wǎng)吧,收入也還不錯。但不久,一個現(xiàn)象令她深思:光顧網(wǎng)吧的人群中,未成年人居多,而且是學生。自己也有正在讀書的兒子,設若眼前這些逃學,深夜不回家的學生是自己的孩子,她這個當母親的該是如何的心痛!說服不了別人,也無法阻止別人,但她自己可以,于是,她關閉了營業(yè)狀況很好,也即是能掙錢的網(wǎng)吧。
此時的李亞雪,家境比以前充裕些了。這個有著夢幻氣質(zhì)的女人心猶不甘,不甘此生僅做一個賢妻良母。她要去尋夢,尋她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
“世界這么大,我要去看看?!边@是前段時間在網(wǎng)上瘋傳的一封辭職信。李亞雪早在10多年前就這樣做了,只是沒有發(fā)表宣言。
她從來都是,決定了的事就立即去做。告別家人,背著簡單的行囊,拄著雙拐便只身一人上路了。長途汽車、火車硬座、廉價旅館、粗糲的食物。北京、陜西、貴州、云南……壯游中,她拓寬了視野,開闊了心胸。
在昆明,她去爬山。攀登的路上,一對外國情侶在她身后叫好,并用英語為她計步。她自己也為自己打分。100米5分,1000米50分,最終,她攀登到了2200米的高處,得了110分。
在昆明街頭,她睜大好奇的眼睛,飽覽迥異于家鄉(xiāng)的風物、風情。在一個公園門口,她看見一位白族老阿媽在賣繡花圍裙,太精美了!她拿在手中反復欣賞并與老阿媽攀談起來。老阿媽告訴她,她們村里的婦女都喜歡繡花,不僅繡圍裙,還繡衣服、裙子、鞋墊。“你喜歡,就跟我去看嘛”,阿媽喜歡上了李亞雪,熱情地邀請她。
素昧平生,連姓名都沒問,李亞雪真就跟著去了。坐了兩小時汽車,一個多小時馬車才走到阿媽的家。真如阿媽所說,全村的婦女都會繡花。阿媽是三口之家,姐姐和姐夫都九十多歲了,村里分給糧食,阿媽除了做家務,就靠繡花的手藝換點錢作家庭開支。李亞雪在她家,除了幫做家務外,阿媽繡花的時候就專注地看,動手學。這一住就是七天。
“那里的人真善良,聽說來了客,生產(chǎn)隊長和鄰居都來看我,他們待人好得很。真想再去看看,兩個老人恐怕都不在了,不知那位阿媽還在不在?!崩顏喲澣?、喟然。
離開那里時,她給了阿媽一些錢,回到昆明,發(fā)現(xiàn)返程的路費不夠了。李亞雪并沒焦急,阿媽擺賣的繡品啟發(fā)了她:“我也有一門手藝呵,說不定還能掙點路費哩!”
李亞雪的祖母擅長剪紙,她從小便受到影響,迷上了剪紙。不僅剪紙,對民間藝術,她都很感興趣,學過繡花,學過根雕,開診所前還學過兩年國畫。她去商店買了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就在街邊剪了起來,禽鳥動物、花草果木……一件件從她手里流淌出來,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圍觀并踴躍購買。很快她便掙夠了路費。
“不是我剪得好,是他們看我是個殘疾人?!?/p>
李亞雪說出這句話時,我心中又是一震:多么坦誠的人,多么清醒的人!endprint
她說,她對剪紙的興趣從沒衰減過,看見一個獨特的物品或是一處獨特的風景,她就在心里琢磨,怎樣把它剪出來。甚至初中的一次課堂上,她望著講臺上的老師,也在琢磨怎樣把這位老師的形象剪出來。她觀察他的發(fā)型、臉部特征、站立的姿勢,直到老師點名向她提問,才驀然驚覺,想到剛才的心思,她差點笑出聲來。
她后來對我說:“其實我那次去老阿媽家,并不是學繡花,我是去看那些圖案,看老阿媽怎樣描圖,怎樣一針一線地把它們繡出來。心里想的還是剪紙,如何把這些圖案用到剪紙上?!?/p>
看到還有那么多人喜歡剪紙作品,李亞雪極度興奮了,——當然不是為掙夠了路費,而是她看見了自己該走的路:剪紙,就在這個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領域下功夫,在傳承和發(fā)展中做出一番成就。
盡管她幼年便從祖母那里師承了剪紙,但那畢竟是一種業(yè)余愛好,只是覺得好玩。而現(xiàn)在,她決心把它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了。
回到家,她把整個身心都投入了剪紙,用專業(yè)的標準要求自己。悉心收集全國各地的剪紙信息和資料,苦練畫工、剪工和刻功。(剪紙除了剪還需要刻。)
“剪紙,看似簡單,要學會也很容易,但真要精到,至少得經(jīng)過5到8年的刻苦訓練不可?!彼龑ξ艺f。
2005年,國家開始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了,剪紙,這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鮮明藝術特色的民間藝術樣式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從這時開始,通江縣的一些中、小學陸續(xù)請李亞雪到學校教學生剪紙,2012年,通江縣特殊教育學校給李亞雪辟出了一間“李亞雪剪紙藝術工作室”,并開設了“通江縣殘疾人剪紙藝術培訓班”,特聘李亞雪當教師,每周去學校授半天課。她人生的第二個理想也就此實現(xiàn)。
李亞雪并沒有沾沾自喜,她可不是那樣淺薄的人。她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很高,她覺得離這個目標還差得很遠。
這世界上任何一件事要做到極致都很難,剪紙也一樣。即便是一幅單色剪紙,也要講究線線相連,一氣呵成;而線與線如何相連,這就得看剪紙人的功力和創(chuàng)造力了。
一幅剪紙作品能否稱得上優(yōu)秀,要看它的創(chuàng)意、造型、線條、剪工、刀法,尤其是改變了傳統(tǒng)平面結(jié)構的套色剪紙,還要將散點和透視、光影的變化、寫實和夸張等元素有機地運用在作品中。宣紙噴濕后再晾干,然后上色,每道色和過渡色都要剪一遍,還有交叉,融匯……然后再一層一層地貼在一張白紙上,除了功力,還得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細致。當你面對一副精美的剪紙作品贊嘆不已的時候,可知道它是作者經(jīng)過了數(shù)十道工序才完成的!
李亞雪潛沉了10年。其間,在國內(nèi)各地尋訪高人,拜師問道。由于長期“燭照幽微”,視力下降到了1000度,不停地使用雕刻刀,食指和中指上部的繭巴結(jié)了又消,消了又結(jié),食指的指肚上竟磨出了凹槽。這時候,她把自己認為可以稱為作品的作品一件一件地拿出來了。
《騰飛》《采銀耳的姑娘》《一府三鄉(xiāng)大美通江》《赤化全川》《恩陽古鎮(zhèn)》《巴中新農(nóng)村》《孔子》《通江諾水河》《快樂的大熊貓》……
一件比一件精美,一件比一件有創(chuàng)意,甫一面世,引來業(yè)內(nèi)外人士的好評如潮。這些作品先后在“國際剪紙藝術節(jié)”“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藝術節(jié)”“中國剪紙藝術節(jié)”“四川殘疾人藝術節(jié)”“四川第一屆農(nóng)民畫作品展”展出。2015年和2016年在北京參加非遺展和婦女手工藝精品展。在成都舉辦大型個人畫展,其名錄被選入《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名家作品選萃》。《快樂的大熊貓》被選為2014年全球十大熊貓藝術精品。
2016年1月,李亞雪被邀請參加韓國在首爾的國會憲政紀念館舉行的首爾中韓自由貿(mào)易(FTA)民間商貿(mào)促進發(fā)展委員會成立和成都善利公益書畫藝術交流畫展。
同年5月,《采銀耳的姑娘》《送?!贰痘ㄩ_富貴》《孔子》等十余幅作品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市烏克蘭國家文學博物館展出。
歷次展出的作品中,多幅被美國、新加坡、英國、韓國、巴基斯坦、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國家收藏。
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
巴中市自強模范
感動巴中十大年度人物
四川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
四川民間藝術大師
《感動四川一百雙手》
………………
名聲鵲起后的李亞雪十分淡定:“只不過在矮子中充高子罷了,比起真正的大師,我還差得很遠?!彼@樣對我說。
即使我們不把它當作是謙辭而把它當作是事實,但同樣的事實也不容置疑;李亞雪用深厚的文化知識打底,把國畫、根雕、刺繡等民間藝術元素雜揉進她的剪紙作品中,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了一位有個人風格的民間剪紙藝術家。
這是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爆發(fā),她守在電視機旁,看滾動播放的抗震救災的悲壯畫面、滿目瘡痍的災區(qū)場景,咽喉哽哽,淚流滿面。不能參加救援,也無法為災民們破碎的家園添磚添瓦,但卻可以為災民們作心理疏導。地震后不久,她告別家人,架著雙拐直奔重災區(qū)綿竹。在斷壁殘垣中穿梭,與劫后余生卻缺胳膊少腿的災民交流,她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講信念,談理想,教他們畫畫,剪紙,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重建生活的信心。從2009年到災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的2012年,她每年數(shù)次出現(xiàn)在那里。
由于自己是殘疾人,她深知殘疾人在就業(yè),生活中的諸多困難。除了在縣特殊教育學校定期授課外,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扶持下,她還開辦了“亮雪剪紙公司”,免費培訓殘疾人,她的公司成為了全縣首家扶持殘疾人就業(yè)的培訓基地和婦女技能培訓基地。迄今為止,經(jīng)她培訓過的學生和殘疾人已逾千人。我曾去過她家兩次,兩次都看見她用手語同登門求教的聾啞學生交流。
這是一個有悲憫情懷的人。
在街上,見到行乞者,尤其是年老的人,李亞雪總是慷慨解囊,并且雙手遞上。有人告訴他,行乞者很多都是騙子。她卻說:怎么能斷定他就是騙子呢?就算是騙子,恐怕也是出于無奈,給點也沒關系。endprint
大兒子李浩迪在通江縣永安鎮(zhèn)中學教高中二年級時,注意到了一名叫馮歡的女學生。馮歡的母親是聾啞人,而她自己12歲時被一場大火燒傷并毀了容,父親也在那場大火中成了殘疾人。兩姊妹讀書,父母都是殘疾人,雖有政府救濟,生活仍是十分艱難。馮歡有繪畫天賦,美術成績在全校穩(wěn)居第一。李浩迪回家給母親講了馮歡的情況,并不寬裕的李亞雪不僅拿出剪紙作品《采銀耳的姑娘》在上海拍賣時得到的一萬元通過“螢火蟲計劃”分批次捐給了馮歡,還每月給她補貼一些生活費。此外,還到處奔走,為馮歡尋找做整容手術的經(jīng)濟贊助人。來通江助學的上海工作組中的陳老師伸出了援手,2015年高考結(jié)束后,馮歡得以進入開封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整容。
馮歡上了二本錄取線,但未被填報的學院錄取。得知消息時,離補錄錄取系統(tǒng)關閉的時間只兩小時了。李亞雪心急如焚,打聽到市招辦黃主任的電話號碼后,立即給并不認識的黃主任打電話,請求他為馮歡聯(lián)系一所公辦院校,這樣,學費低,助學金高。熱心的黃主任為馮歡聯(lián)系到了一所工藝美術學院,學院同意錄取,但要馮歡的整容證明。李亞雪撥通了馮歡的電話,讓馮歡把電話交給主治醫(yī)生,她急切地把馮歡的情況向醫(yī)生說了,醫(yī)院馬上給學院發(fā)去了傳真證明。關閉錄取系統(tǒng)的前一刻,馮歡被錄取了,真像是驚險小說的情節(jié)。
這是一個始終奮斗著的人。50歲了還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就讀,定期在成都學習,廣告設計與制作方向?qū)I(yè),大專,兩年半畢業(yè),目前已讀滿一年。
“讀完???,我還想升本科?!彼f。
“你不在體制內(nèi),拿到本科文憑又有什么用呢?評不了職稱,也漲不了工資?!蔽覇枴?/p>
“為了求新知”。
夢想,點亮生活。有夢的人生是美好的人生;為夢想奮斗的人生是充實的人生。李亞雪這樣的人,五年后成為了畫家,十年后成為了作曲家,二十年后成為了作家,我也不會感到意外。
我問她:“你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樣的人生呢?”
她用泰戈爾的詩句回答了我: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二級殘疾”。四個冷如冰棱的字給李亞雪的身體定了性。但李亞雪卻為我們校正了健全人的標準:僅僅四肢健全還不能說就是一個健全的人。除了肢體還得心理健全。自私、冷漠、虛偽、貪婪、陰毒、暴戾……這些,難道不是心理殘疾嗎?只不過生理殘疾是明顯的,而心理殘疾是暗疾罷了。正如一個人的身高一眼就看得出來,而靈魂的高度呢,必得你心靈受到震撼的時候才看得出來。
“二級殘疾”限制了李亞雪的生活自由,但它卻限制不了李亞雪的人生自由。我們不是分明看見了她在人生道路上神采飛揚,笑聲朗朗、活力四射、健步如飛地奔跑著嗎?
對于殘疾人,很多人喜歡說一句滿懷善意的話:上帝給他關上了一道門,又給他打開了一扇窗。我不能重復尼采,斷言“上帝死了”。我想,上帝真的死了,那也是累死的。——幾十億人口的世界,不停地這里關門,那里開窗,豈不會累死?即使上帝沒有死,他也會忙不過來,何況萬一有疏忽的時候呢?李亞雪是否信上帝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她沒有等待上帝施恩來給她開窗,傲視命運,她用不屈的精神,堅強的意志自己打開了一道門——一道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