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洪水與水的控制
      ——亞洲季風灌溉技術的生態(tài)學意義及其局限性

      2018-03-13 07:05:33秋道智彌呂雷寧
      民俗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湄公河水田老撾

      [日]秋道智彌 著 呂雷寧 譯

      幾乎貫穿東南亞陸地部分的湄公河及其流域盆地位于熱帶、亞熱帶季風區(qū)。在這一區(qū)域內,雨季和旱季季節(jié)差異分明。據老撾氣象臺在老撾南部巴色觀測所的資料記載,湄公河的水位在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至次年5月)有10米以上的變動。*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 Stations in Lao PDR, 2007. Data on the water level at Pakse Station, southern Lao PDR.湄公河水位達12米以后,河水就會泛濫,其中11米是警戒水位。1978年和2000年曾經發(fā)生過洪水,當時的最高水位分別達14與13米以上,而未發(fā)生過洪水的1992年的最高水位是9米。

      由于旱季幾乎不降雨,有的地方會發(fā)生干旱。另一方面,雨季大量的降雨會使湄公河的河水逆流到支流,甚至再從支流流到小河。流域河水泛濫給周邊帶來洪水。洪水發(fā)生的間隔時間(return period)因地區(qū)而異,其中老撾是3~20年左右。*Mekong River Commission, MRC Strategy on Flood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2001.洪水常發(fā)地帶主要有老撾萬象平原、泰國蒙河流域、老撾色東河流域、柬埔寨洞里薩湖、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等。

      洪水奪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破壞房屋、道路,交通和水運癱瘓會給日常生活和產業(yè)帶來巨大的打擊。水稻因水淹而收獲量銳減。污水泛濫,也成為傳染病蔓延的根源。同時,洪水也會奪走陸地生物的棲息地。不過與此同時,洪水所攜帶的豐富營養(yǎng)物質,能夠幫助土壤和植物更新,惠及農業(yè)生產。很多魚類隨著洪水從湄公河主干流洄游、移動到支流、小河以及水田。多種魚類在沖積平原和洪水淹沒林產卵,繁衍子孫。所以,洪水對維持和更新季風地帶的河川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著重要的作用。

      老撾有表示顯著季節(jié)變化的諺語,如:

      Nam bok mot dai kin paa

      水位下降 螞蟻 吃 魚

      Nam mak ma paa dai kin mot

      水位上升 魚 吃 螞蟻

      Nam表示水乃至河流,mot表示螞蟻,paa表示魚。漲水期間,用樹葉在樹上做巢的澳洲綠樹蟻屬螞蟻(Oecophylla Smaragdina)的巢落入水中,螞蟻及其幼蟲成為魚餌。到了旱季,水干魚死,又成為螞蟻的餌食。水量的急劇變化,給生態(tài)圈的構成生物及人類食品資源的利用帶來了巨大影響,人類只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已。

      一、湄公河流域的生計與飲食

      在湄公河下游,人們以水田農業(yè)和河流、湖沼、水田內淡水捕撈這種混合方式為生。水田稻作稍后再敘,這里先講捕撈。河流湖沼地帶有著多種捕撈活動,如垂釣式捕撈、漁網捕撈(刺網、拖網、四角敷網等)、各種竹籠捕撈、定置網捕撈等。另外,水田里也可進行各種各樣的捕撈:田畦里置鉤捕捉青蛙與鯰魚、在水田的排水渠里放置魚籠捕捉從水田往外游動的魚類、旱季在水田的水洼里用無底魚簍或lum裝置進行的捕撈等等(參見圖1),各種捕撈方式得到廣泛使用。挖一個3米見方、2-3米深的坑,四周用木板圍起來,便做成了lum。lum為魚類提供了躲藏的好地方。旱季把內部的水弄出,用笊籬或魚撈、無底魚簍捕撈lum里的魚,這種捕撈方式叫phaa nong。水田里的小規(guī)模捕撈與水田所有者無關,可以自由進行。不過,只有水田的所有者才有在水田排水渠里安放魚簍的權利。

      圖1 lum捕撈

      湄公河流域盆地生活著約1000種淡水魚類。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周圍,有從海里而來的海水魚和汽水魚。其上游魚類按照洄游樣式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即生活在主要河流、長距離洄游的大部分鯉科魚及巨鯰屬的鯰魚等“白魚”;不受旱季和雨季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幾乎不遷移,或生活在沖積平原和水洼里的臺灣泥鰍科、胡子鯰科、攀鱸科等“黑魚”;“白魚”和“黑魚”的中間類型——短距離遷移的“灰魚”,它們雨季從河流的干流游到沖積平原產卵,旱季再游回到河流。

      池塘一般通過水渠與河流、水田相連,魚類可以隨季節(jié)變化自由出入。雨季的大雨和洪水使池塘里的魚類資源每年得到更新,因此,池塘是魚類的天然儲藏庫。最近,人們還在池塘里進行魚苗的養(yǎng)殖。

      池塘淡水魚類的捕撈方式多種多樣。一般采用規(guī)模小的漁具,主要有撒網、撈網、抄網、笊籬、無底魚簍、刺網、四角敷網等。

      前面提到的lum捕撈是老撾非常盛行的一種捕撈方式,其在柬埔寨被稱為onlung,主要用于水田、池塘、水渠、河流等。*Loeung Deap Peter Degen and Nicolaas Van Zalinge, “Fishing Gears of the Cambodian Mekong”,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of Cambodia and DANIDA, 2003, pp.146-147.

      池塘里,除了魚類以外,人們還捕撈水生昆蟲、貝類、蟹、龜、蝦,采集雙星藻科、空心菜等淡水藻類及水草等食用。在池塘周圍還可捕獲蛇、蜥蜴,季節(jié)性水鳥也是捕獵的對象。

      池塘及其周圍生長的傘草是制作墊子的材料。池水有時還會用于水田灌溉,因此,水田往往開辟在池塘的周圍。池塘還是大象和水牛等動物的飼料場和洗浴場。

      毫無疑問,池塘采集和捕撈是老撾平原地區(qū)的重要生活手段。在河流上游和內陸地區(qū),沖積平原、池塘以及洪水淹沒林,除了水生動植物以外,還為人們帶來了蘑菇、果實、樹皮、藥草、竹筍等種類豐富的非木材森林產品。

      包括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在內的湄公河下游地區(qū)平原廣闊,自古以來就種植水稻。引進灌溉設備之前,依賴雨水的一季農業(yè)是這一帶的特征。依賴雨水的水稻栽培一般4月插秧,9-12月收割。水稻品種多樣,有早稻、中稻和晚稻等。應該說,這種水稻栽培的傳統(tǒng)技術順應了降雨的季節(jié)和年度變換。

      在老撾的中南部到南部地區(qū),呈現出一派產米林的典型景觀。對森林不采取全部砍伐的方式,為了利用有用的資源,將其部分留下來,而在被砍伐過的地方種植水稻。產米林指的就是這種具有水田特性植被的森林。水田和森林呈馬賽克狀分布。在產米林地帶進行水稻栽培的同時,樹木群也在房頂和墻壁的材料、藥材、肥料、食用(果實、花)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利用??梢哉f,從水田和森林混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多方面汲取資源以維持生計,是這個地區(qū)人們的普遍生活方式。

      糯米栽培是老撾水稻栽培中的顯著特征。老撾是聞名世界的最大糯米生產國,糯米栽培面積占全國水稻栽培總面積的85%。*Schiller J.M. M.B. Chanphengxay B. Linquist and S. Appa Rao (eds.), Rice in Laos,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6.從地域來看,老撾中部地區(qū)的糯米栽培率最高,超過9成,南部也達到了88%。從耕作方法來看,糯米的栽培面積在“雨季天水田”中占87%,“高地天水田”中占80%,“旱季灌溉田”中占91%,超過了灌溉田的9成。因此可以說,傳統(tǒng)的糯米飲食習慣的維持,并不受農業(yè)技術變化的影響。

      糯米在老撾語中叫做khao nyao。老撾有手抓米飯吃的習俗,即將蒸好的米放入竹制的小容器里,用右手捏成團后放入口中。菜品有生食或炒食的青菜、小型茄子、豆類以及魚類等。魚類一般用開水輕焯后半生食用,或烤食。廣泛使用的調味料是魚醬(nam paa),如前所述,nam指“液體”,paa指“魚”。另外,還有將魚和蔬菜放在鍋里一起燉成湯的做法。

      二、來自世界遺產和湄公河的惠澤

      在老撾南部占巴塞省,距湄公河右岸6公里處有一座寺廟名瓦普廟(Vat Phou)。瓦普廟在老撾語里意為“山廟”,其中Vat是“寺廟”的意思,Phou是“山”的意思。瓦普廟與周邊的相關遺址群于2001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寺廟北倚普高山,普高山自古以來被人們當做神山崇拜。瓦普廟是高棉人所建印度教寺廟的遺址,當初是座具有宮殿和城郭意義的高棉式塔堂。5世紀后半葉,這個地區(qū)在古代高棉人真臘國的版圖之內,是構成王都Shrestapura的一部分。在國王阇耶跋摩一世的統(tǒng)治下,真臘國將版圖從老撾的占巴塞省擴展到了柬埔寨、湄公河流域。國王死后,國內混亂。據中國史料記載,唐神龍年間(705-707)分裂為南方的水真臘和北方的陸真臘,其中Shrestapura城在北方陸真臘的轄區(qū)內。最近,吳哥時代之前都市國家的相關研究取得了進展,比如下田太一和上野那一等古代學學者的研究,使得封建時代的都市全貌漸漸明晰起來。*[日]下田太一:《クメール古代都市イーシャナプラの研究》,早稲田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日]上野那一:《クメールの前近代都市についての覚書》,《古代學》2012年第4期;[日]下田太一、菅澤由希、米延仁志、田畑幸嗣:《クメール古代都市イーシャナプラの都城區(qū)における活性期》,《東南アジア考古學》第35期,2015年。

      印度教時代,神山普高山曾被稱為Lingaparvata。在印度教中,linga指的是男性生殖器,yoni象征著女性生殖器。人們將圣水注向linga,并用通過yoni流出的圣水舉行沐浴儀式。普高山山頂的形象,象征著凸起的linga,因而被當作是濕婆神的居所,而湄公河則被看作是恒河。直到現在,瓦普廟背后山上涌出的圣水,依然在儀式中被使用。

      根據高棉王國首都伊奢那城(現柬埔寨磅同省內三波坡雷古遺址)曾有2萬以上住戶的事實,我們可以推測,全版圖內30多個城郭都市的人口也是龐大的。Shrestapura城要維持龐大人口的生計,因此其周邊的水稻栽培和漁業(yè)有著重要的意義。

      阇耶跋摩一世去世后,高棉王國日益衰敗,后被歸于爪哇王國統(tǒng)治。14世紀,由老撾人建立的瀾滄王國在老撾勢力龐大,其影響波及到此地,上座部佛教的影響也在此得以滲透。于是,作為圣地,這座寺廟又重新成為聚集信仰的神圣場所,因此遺留至今的遺址群具有明顯的佛教特征。

      12-13世紀,阇耶跋摩七世統(tǒng)治期間,高棉王國建國以來首次推出了皈依上座部佛教的政策,以期復興因戰(zhàn)亂而荒蕪的國土。國王在統(tǒng)治廣闊版圖的同時,通過許多慈善和灌溉事業(yè)致力于振興農業(yè)。建在吳哥窟和吳哥城周邊的baray是座龐大的蓄水池,為當地農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日]石澤良昭:《アンコール·王たちの物語》,NHK出版,2005年。

      15世紀吳哥王朝滅亡,瀾滄王國統(tǒng)治了此地。歷經數世紀后,瀾滄王國于18世紀分裂為三個國家,這個地區(qū)成為了占巴塞王國的中心。不久,王國中心沿著湄公河逆流北上,轉移到了巴色。

      瓦普廟前面的兩個大水池現在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前村民是不能使用池水的。大約30年前發(fā)生了一個事故,有位男性在池邊捕魚時不幸死亡,但尸體遲遲未能找到。2001年瓦普廟被列入世界遺產以后,水池開始禁止捕魚。為了保全水池,每年6月放魚。

      遺產區(qū)域內有幾個村莊及國家和省政府指定的保護林。世界遺產區(qū)域也是老撾村民的生活區(qū)域,內有很多水池。河流和水池并沒有因為瓦普廟成為了世界遺產而被列入遺產名單,國家也未將其沒收。因此,即使是國家、省、縣所管轄的保護林區(qū)域內的水池,村民也可以使用。

      現存的遺址群建于11至13世紀間,至今瓦普周圍仍遺留著當時都市城郭的野戰(zhàn)工事,其記載資料可以在位于巴色的占巴塞博物館的展示資料里找到。毋庸置疑,是湄公河水的惠澤給予了王國中心區(qū)瓦普廟周邊地域1000多年的繁榮。然而,近年來農業(yè)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下面我們將從世界遺產地區(qū)的農業(yè)變化及其影響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二、水稻栽培的變化:“綠色革命”與灌溉農業(yè)

      在飲食生活多樣化、西方化的現代社會,大多數日本人依然會認為自己的主食是大米。水稻栽培至今已有數千年,雖然因為縮減農耕面積的政策及人口過疏化等問題導致了水田面積不斷減少,但水田并未完全消失。不過,水田的內在構成,即水稻品種、棲息于水田的生物、水田的景觀等已與以往大相徑庭。

      在東南亞地區(qū),1960年代以后,隨著高產量改良水稻品種的引進、化學肥料的投入及灌溉設備的完善,水稻產量飛速上升,這就是所謂的“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但是,綠色革命并未在亞洲各地得到同樣的推廣。

      我們來看一下東南亞地區(qū)。綠色革命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得到了推廣,但在泰國東北部和老撾等地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天水田條件優(yōu)越的泰國東北部缺乏以粳米為主的高產水稻的栽培基礎,老撾栽培的是耐天水田和干旱、具有文化多樣性特點的糯米品種,因此很難接受高產水稻。從整體來看,雖說綠色革命的推進使得水稻栽培的多樣性形態(tài)呈現出均一化趨勢,但是經過詳細調查,可以說在老撾和泰國東北部等地又產生了新的多樣性。1990年代以后,在老撾和泰國東北部等地,根據當地特點采取了新品種開發(fā)、利用動力泵完善抽水灌溉、普及施肥等系列措施,推行了與以往未被接受的綠色革命不同的另外一種“綠色革命”。*[日]宮川修、黒田洋輔:《灌漑農業(yè)と緑の革命》,クリスチャン·ダニエルス編:《モンスーンアジアの生態(tài)史-地域と地球をつなぐ》第2巻《地域の生態(tài)史》,弘文堂,2008年,第143―163頁。這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的。1975年第二次越南戰(zhàn)爭結束后,老撾獲得獨立,由此農業(yè)現代化得到了推進。

      在東南亞地區(qū),水田進行化肥施肥、引進灌溉耕作法、撒播殺蟲劑等措施的推進不如日本那么徹底。有研究指出,在老撾中部的萬象平原,雖說耕耘機取代了水牛,但是機械化、現代化并未削弱對水田和周圍環(huán)境中野生動物的利用,反而促使其更加活躍了起來。*[日]野中健一、齋藤暖生、足達慶尚:《耕耘機で森を食べる-ラオス天水田稲作地帯における農業(yè)近代化と野生資源利用の変化》,河野泰之編:《モンスーンアジアの生態(tài)史―地域と地球をつなぐ》第1巻《生業(yè)の生態(tài)史》,弘文堂,2008年,第71―83頁。開發(fā)森林、擴大水田面積并非是一氣呵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水田和森林的過渡帶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野生資源,如魚類、青蛙、蝌蚪、鳉、睡蓮、荷、空心菜、水綿等,旱季則有蝗蟲、蟋蟀、福壽螺等。當然,這些是否都是本地生物還有待詳細調查。比如福壽螺本來是從南美進口用來食用的,后來在此繁殖的福壽螺對當地水稻造成了危害。

      (一)蓄水池的利用

      在吳哥窟,早在高棉王朝時代就已實施政策,建造巨大的蓄水池用以經營農業(yè)。然而,在同樣環(huán)境下的湄公河流域盆地,水田農業(yè)經營者中卻有人至今從未建造過蓄水池。在地圖上可以看到,老撾南部和泰國北部分布著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這些水池都是天然的,本來為周圍村民共同所有、共同使用。然而,后來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占據池子周圍,將池水用于水田灌溉,后來進一步發(fā)展到人們開始主張水池私有的地步。在此,我們以老撾南部Nongbung村為例,詳細探討一下水池的使用權。

      (二)Nongbung村蓄水池使用上的變化

      占巴塞省Nongbung村(Bane Nongbung)是洼地老撾人的村莊,有87戶、440口人。人們以水田農耕為主業(yè),還從事蓄水池捕撈。村里共有45個水池(nong和bung),大的有3畝,小的在1畝以下(老撾1畝=1公畝=100平方米)。其中,bung指的是比nong規(guī)模大的水池。大多數水池通過小河(hon)與陶茂河(譯者音譯)相連。小河河道復雜,在數量上很難掌握,據推測總共有20條左右。陶茂河是湄公河右岸的支流,河流供村民共同使用,但是禁止采用投毒、電擊、爆炸等方式捕魚。

      從池水的使用形態(tài)來看,分為兩種,即僅供個人和家族使用的私有池及全體村民共同使用的公有池。到了旱季,全體村民出動到公有池捕撈。由村長、副村長(2名)、長老會(13名)、青年會代表、婦女會代表、6個小組的組長、村警察1名組成總代會,對哪個池子里有多少魚、何時可以共同捕撈等問題進行商討,然后確認村民是否外出、解禁日(周六、周日)鳴鐘通知全村村民等,并于當天早上再次鳴鐘解禁水池。集體捕魚每戶參加人數任意,捕撈采取撈網、撒網、無底魚簍、魚叉等方式。

      個人的水池則不需要以上手續(xù)。旱季開放公有池進行集體捕魚的習俗稱為phaa nong,捕魚行為稱為phaa paa,這在洼地老撾人中廣為熟知。phaa nong在老撾歷新年前后舉行。2005年與2006年,分別于同一天在兩個與四個水池內舉行了捕撈活動。

      表2從私有和公有兩種形式,分別對2005年Nongbung村水池的占有情況進行了說明。從表中可以看出,私有池占62%,公有池占38%。從數量上來看,Nong比Bung多一些。私有池大多在水田中。從開發(fā)的歷史來看,在天然水池周圍開墾田地的結果,導致水池因周圍被占據而產生了私有化。水田中的水池被稱作nong na,na指的是“水田”。在這種水池中設置lum裝置,是個人的自由。

      表1 近年來Nongbung村水池所有形態(tài)的變化

      分別看一下這45個水池,我們可以發(fā)現,近年發(fā)生過公有池被賣給個人的現象。公有池的私有由村會議決定。將水池賣給個人是為了籌措村子的公共事業(yè)費,買賣都是現金交易。以一個特殊公有池為例,村里有一個公有池bung,歸由13名長老組成的長老會所有。開放池子捕魚所得利潤歸長老會掌管,其中一部分要捐獻給寺廟,但寺廟的僧侶不在長老會成員里。組成長老會的13名成員有先后排序。有關長老會的具體職能,將在今后進行進一步調查。

      以下是5個公有池賣給個人后所得金額的使用情況:

      1.200萬基普 村道路建設(2000年)

      2.150萬基普 村電線、木材采購(2002年)

      3.250萬基普 道路建設(2000年)

      4.150萬基普 寺廟電氣設備(2002)

      5.20萬基普 道路建設(2000年)

      如上所示,發(fā)展村子和完善基礎設施所需的資金籌措是促進公池私有化的重要因素。賣給個人所得的現金分別由男女村民各一名進行保管。水池的價格一般遠不及水田,據說兩公頃的水田,即使5000美金,也是沒人愿意賣的。

      筆者于2006年夏天拜訪了村子,并對村子之后的變化進行了追蹤調查,了解到了以下情況:

      首先,有位長老以一年期限從村里租用了一個公有池,開始養(yǎng)殖魚苗事業(yè)。他于2006年7月花費14萬基普(約14美金)從帕克羅方市場(音譯)買回羅非魚、pakinnya(音譯)、papa-ku(音譯)、鯉魚的魚苗,并將它們放養(yǎng)到水池里。水池的年租費為5萬基普(約5美金)。據說他計劃于2007年3月旱季池水干涸時捕撈池魚。這種情況下,擁有捕撈權利的只有租池本人的妻子、子女及子女的配偶、孫輩,但子女配偶的兄弟姐妹不包括在內。不過,捕撈的魚可以隨便贈送給關系近的親戚。

      公有池里的魚類生存條件每年情況不一。雨季遲緩時,魚類溯河洄游現象少,從河流游入水池的魚量便也隨之減少。

      長老以捕撈量大的水池為例告訴筆者,估計超過半數的村民參加了捕撈,如果人人都能捕撈到魚的話,就意味著有300-400公斤的漁獲量,也就是說至少捕獲到了300公斤以上的魚。

      在Nongbung村,只有在面積大的公有池農薩敏(音譯)才允許個人設置lum以聚集魚群。這個水池于七八年前安置了lum。有趣的是,農薩敏在與鄰村相接的分界線上,鄰村村民也會前來捕魚。于是,為了防止鄰村的捕撈,便安置起lum以保全魚群。

      農薩敏里的lum屬全村村民所有,lum總數有87個。lum不實行買賣,一年里只在旱季進行兩到三次捕撈。理所當然,個人的lum他人是不能使用的。這里曾經發(fā)生過一場事故。24年前,一頭水牛落入lum死亡。圍繞這場事故,村長、lum所有者、水牛所有者三方進行協商,后來雙方達成和解,lum所有者當時支付了3萬基普(相當于現在的300萬基普)的賠償金。隨后,那個lum被埋掉不再使用。

      如上所述,Nongbung村有公有池和私有池,為了推動村子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近年來出現了公有池私有化的趨勢。同時,還出現了通過年度簽約獲得公有池使用權、進行魚苗養(yǎng)殖的動向。

      (三)從低位田到高位田

      建造在河川旁邊易受湄公河洪水影響地帶的水田,在農業(yè)生產的過程中采取了何種戰(zhàn)略和對策呢?簡單地說,這一帶設有調節(jié)系統(tǒng),能夠根據水位的季節(jié)變動和年度變動調節(jié)水田浸水。這一系統(tǒng),是根據海拔高度的微妙差異實施的策略,即將農田建造成位于低處的低位田、位于中度位置的中位田及位于最高位置的高位田。

      筆者對占巴塞省湄公河右岸P村進行了調查,這個村里的低位田、中位田、高位田分別被稱作na tham、na thinh bane、na thong。na、tham、thinh bane、thong分別是“水田”“低”“村腿”“高”的意思。洼地里的房屋一般建成高腳樓,有支柱支撐著房屋。村腿寓意為處于如同支撐房屋支柱一樣高度的水田。P村3種水田的面積占比分別為低位田48.7%、中位田22.9%、高位田28.4%,其中低位田占比最高。值得注意的是,高位田比中位田面積稍大。低位田受洪水侵襲的風險最高,中位田可能會受到中等程度的風險,而高位田能夠躲避洪水風險的可能性最大。

      下面,我們對以往雨季采取的傳統(tǒng)耕作法(na piy)和灌溉耕作法(na sene)這兩種不同方法下的農業(yè)活動進行一下比較分析。在傳統(tǒng)耕作法中,雨季來臨之前的5月播種,6月插秧。雨季水稻生長發(fā)育,收割季節(jié)因品種而異:早稻10月、中稻11月、晚稻12月。與此相反,灌溉耕作法在無水的旱季進行。旱季12月播種、插秧,雨季來臨前的4月進行收割,無早稻、中稻、晚稻的品種區(qū)別,所有的水稻一起收割。利用自然雨水的傳統(tǒng)耕作法和灌溉耕作法,兩者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耕作季節(jié)上截然不同;傳統(tǒng)耕作法按照品種區(qū)分收割季節(jié),而現代耕作法則栽培均等的品種。順利的話,采用灌溉耕作法,可以通過旱季和雨季進行兩季生產使水稻產量翻番。對此,不僅是行政部門,農民自身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就這樣,為了實現農業(yè)的現代化、增加產量,灌溉耕作法得到了引進和實施。

      (四)現代化的陷阱

      洪水在老撾語中稱作nam thuam,P村的洪水是因為湄公河河水逆流到支流法農河(音譯)而發(fā)生的。洪水導致低位田時常遭受水淹。洪水淹田之后,又從村子的南側流入湄公河。一千多年以來,這種事態(tài)是村民們經歷的自然規(guī)律。

      在灌溉體系下,為了利用水泵從湄公河取水,通過新增設的灌溉水渠向村內水田分配用水,人們修筑了河堤,將灌溉水渠填筑到比水田高出1-2米的位置,三面筑成混凝土狀。這種設施于2003年完成時,灌溉用水分配事業(yè)得到了推進。灌溉水渠啟用后,發(fā)生洪水時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由于灌溉水渠河堤的阻擋,入侵水田的洪水無法流到湄公河,一直滯留在了水田里。在這種情況下,洪水引起的水田淹水變得長期化,這對中位田也產生了影響。淹水地帶呈增加趨勢這一事實,如實地反映了較以往更高的洪水風險。

      灌溉設施的設置所帶來的洪水長期化導致75.5公頃低位田顆粒無收,35.4公頃中位田的90%-95%化為低位田,43.91公頃高位田中也有40%-50%化為了低位田。中位田受洪水侵襲的危險比率大幅上升,就連高位田的洪水風險也增大了,這是未曾預想到的事態(tài)。很明顯,這給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四、結 語

      古代印度教寺廟瓦普廟于5世紀以后開始興盛,后來受到了佛教的影響(11-13世紀)。湄公河流域的水稻栽培支撐了文明的發(fā)展,而洪水曾是水稻栽培的重要條件。蓄水池地帶水池私有化,公有池則在旱季用于共同捕撈。然而近年來,為了村子的發(fā)展,出現了出售公有池的趨勢。湄公河流域的傳統(tǒng)耕作法中,人們根據洪水的特點,開發(fā)了早稻、中稻和晚稻等多種水稻品種。為了躲避洪水入侵,人們又設計了低位田、中位田和高位田。低位田淹水時,人們還設法將水稻移植到高位田。洪水災害并非每年都有,它是按照一定間隔發(fā)生的。間隔期間為3-50年,變動大。因此,農民對洪水抱有“達觀”的態(tài)度,絕沒有對大自然的威猛感到悲觀失望。這是思考自然與人類長期關系時的重要視角。灌溉技術看似使得旱季水稻栽培成為可能,實現了引進高產量水稻的“綠色革命”,但也在當地出現了問題。因此,湄公河流域農民所培育出的、持續(xù)了千年以上的洪水對應型水稻栽培技術,才是應該被傳承下去的知識財富,他們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湄公河水田老撾
      老撾肉牛輸華實現突破
      朝發(fā)夕至 乘著火車去老撾
      云南畫報(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24
      先鋒廈地水田書店
      現代裝飾(2020年5期)2020-05-30 13:01:50
      騎轉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中國自行車(2018年8期)2018-09-26 06:53:36
      走進湄公河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32
      湄公河印象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9
      亞洲的湄公河三角洲
      近世長三角南緣的水田經營與環(huán)境博弈
      鳳頭豬肚豹尾說“白傳”——讀《白水田傳》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0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管理
      九寨沟县| 五大连池市| 衡山县| 三都| 应用必备| 平乡县| 甘谷县| 临泉县| 和政县| 衡南县| 汝城县| 大洼县| 五指山市| 鸡泽县| 泸州市| 商都县| 怀化市| 白沙| 孟津县| 五峰| 丰县| 丰顺县| 榆中县| 辉南县| 沁阳市| 昭苏县| 临沧市| 莱阳市| 定陶县| 天峻县| 胶南市| 萨嘎县| 石门县| 开封县| 武夷山市| 翼城县| 红安县| 平南县| 清水河县| 宕昌县|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