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斯蒂芬·懷爾德 王芳 譯
《數字時代的東方音樂》喻輝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我為喻輝教授這本多重主題的音樂學研究著作《數字時代的東方音樂》撰寫序言時,我的思緒回到了20世紀最后那20年——也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接觸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中國音樂學者的時候。那時正逢中國改革開放不久,民族音樂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音樂研究學科剛剛被引進中國,中國音樂學家們渴望同世界,同民族音樂學接軌。
喻教授于1993年訪問了位于澳大利亞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音樂學院,我當時在那里任教。那時的他是上海音樂學院的一名青年老師,他的熱忱和敏銳的思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后來知道他成為了美國威斯理安大學的研究生,并從這所著名的具有極高聲望的大學獲得了民族音樂學專業(yè)的哲學博士學位時并不感到驚訝。喻教授在美國和中國從事學術生涯的這些年里,我們一直保持著相互聯(lián)系。我曾經于2012年和2015年兩次參加了喻教授在寧波大學組織的東方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我們之間的長期聯(lián)系還促成了我們倆作為共同主編出版了兩本著作。
喻教授在1993年同李民雄教授一起對澳大利亞的學術訪問,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音樂學院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淵源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這段淵源始于1987年上海音樂學院的陳應時教授應邀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音樂學院舉辦的澳大利亞音樂學會全國會議上所做的客座演講以及隨后在該學會的會刊《澳大利亞音樂學》上發(fā)表的論文。這可能是在澳大利亞發(fā)表的第一篇關于中國音樂的學術論文。與此同時,一個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中國民樂團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音樂學院的禮堂進行了公開演出。音樂會中有一首曲目是由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艾倫·馬萊特 (Allan Marett)教授根據在日本留存的古代文獻重新用現代記譜法解譯并記譜的唐代樂曲。這是馬萊特教授第一次聽到這首作品的演奏。
在這個復雜的故事中,還有一個人需要被提到,她就是艾倫·馬萊特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柯拉莉·羅克韋爾(Coralie Rockwell)??吕蛟谏虾I盍艘欢螘r間,陪伴她的丈夫,一位語言學家和漢語專家??吕蛟谏虾W習漢語,同上海音樂學院有了接觸,并認識了陳應時教授和中國民樂團。因為柯拉莉的關系,才有了之后1987年陳應時教授和中國民樂團的訪澳之行。
1987年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緣分史上特別吉祥的一年。這一年,我應邀來到北京,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的“亞太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表論文。研討會結束后,我乘火車到上海會見了江明惇、陳應時、李民雄以及其他上海音樂學院的學者們。在上海期間,我在中國最早的音樂學學術組織之——東方音樂學學會做了一個關于澳大利亞原住民音樂的民族音樂學學術報告。喻輝教授目前是該學會的秘書長。那次上海之旅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們在豫園茶館演奏中國傳統(tǒng)音樂。
柯拉莉·羅克韋爾1990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音樂學院的課程體系里第一次引進了亞洲音樂的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柯拉莉研究過的韓國、中國的印度尼西亞的音樂傳統(tǒng)。同年,我也引進了一門澳洲原住民音樂的課程。這兩門課程是音樂學院首次開設的世界音樂課。從一開始我們就決定每門世界音樂課程都必須包含演奏成分。在過去,印尼中爪哇的甘美蘭音樂是唯一一個含有演奏成分的亞洲音樂課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樂隊成為上課學生演奏選項之一的可能性一直到后來才成為現實。1993年喻輝教授和李民雄教授的訪問成為引進這個可能性的一個最重要的推動力。
李民雄教授當時是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副主任和教務處長,他主要教授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和音樂學,也教授打擊樂演奏。在堪培拉的時候,李教授給一個打擊樂班的學生們上過這些課。為了展示這些學生所學到的新技法,我們利用當時澳大利亞所能獲得的資源開始組織一場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公開音樂會。我們向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并已經定居澳大利亞的民族音樂家楊沐博士索取在澳大利亞定居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演奏家的聯(lián)系方式,將大家聚集在堪培拉,再加上那個打擊樂班的學生,一個具有相當水平的樂隊就成立了,并由李民雄教授進行訓練。匯報音樂會的當天,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大音樂廳座無虛席。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澳洲政府的主要廣播機構)錄制并隨后播出了整場音樂會。
喻輝教授和李民雄教授的來訪最終使一個永久的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隊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得以建立。澳籍華人作曲家兼中國音樂專家黃建文(Nicholas Ng)后來成為我指導的一名學生。2004年,他開始幫助民族音樂學家黑茲爾·霍爾(Hazel Hall)教演奏小課;那時,黑茲爾·霍爾博士已經教了幾年柯拉莉·羅克韋爾開啟的“亞洲音樂”課程和另一門相關課程“世界音樂集萃”。隨著霍爾博士的退休,黃建文在2008年提交博士畢業(yè)論文后,承擔起了這兩門課程的授課任務。他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甘美蘭交替作為這兩門課的主要演奏實踐內容。這個樂隊的結果是開創(chuàng)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延續(xù)至今的“中國古典樂團”。2016年,黃博士被聘任為悉尼音樂學院中國音樂樂團的老師。這個樂團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中國民樂團于2017年在堪培拉聯(lián)合舉行了公開音樂會。
這兩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樂團都是基于喻輝教授和李民雄教授1993年訪澳所建立的基礎之上。他們的來訪及其音樂會成為中澳兩國通過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串聯(lián)起的一系列事情的一部分;1993年的事情是這個長長的故事中的亮點。如果沒有喻教授和李教授,這個事件鏈可能就會被切斷,或者,至少會被削弱。
訪澳之后,喻輝教授于1994年去了威斯理安大學。回國以后,他先后被任命為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寧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和音樂學院院長以及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利用他的國際化背景,喻輝教授為促進音樂及美術方面的跨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貢獻,其中包括在中國大陸的綜合性大學中建立了第一個印度尼西亞甘美蘭課程和爵士音樂項目。
據我所知,喻教授是為數不多的具備跨學科能力并且在中國和美國兩所著名高校同時得到過中國音樂學和西方民族音樂學訓練的學者之一。正像本書中一系列文章所彰顯的那樣,他所獲得的訓練和他的知識結構使他能夠在多個學科領域進行研究,包括傳統(tǒng)音樂的體裁、歷史、文獻、音律以及數字音樂學等。這些知識為他在東方音樂研究領域提供了許多他人所無法提供的多樣化的觀察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