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職工醫(yī)院(450000)秦培穎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發(fā)作等特點。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對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別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延伸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簡要的探究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從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所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隨機選取120例作為本次的觀察研究對象,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為(69.84±6.42)歲,將這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合對照組,兩組各6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對比沒有明顯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60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基本的常規(guī)護理內容是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心力衰竭常規(guī)護理,包括日常飲食和用藥護理,常規(guī)健康知識宣教和心理護理。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護理質量評分(±s)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0 65.27±5.61 93.73±7.83對照組 60 67.26±5.37 80.28±6.95 X2 0.3201 9.735 P>0.05 <0.05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60例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延伸護理,具體的延伸護理措施如下所示。①制定延伸護理計劃。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身體狀況、病情狀況、心理狀態(tài)等進行全面的調查和了解,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科學的護理方案和健康檔案。②住院期間的基本護理。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積極主動地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平臺,對患者進行定期的心理干預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和護理認識度和了解度,顯著增強患者在護理過程當中的配合度和治療依從性。③出院后的延伸護理。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要將入院時指定的延伸護理計劃交給患者,指導患者在出院后按照延伸護理計劃進行護理,并由患者家屬對患者的日常護理進行監(jiān)督。在患者出院以后,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通常情況下,電話隨訪每周2~3次,家庭上門隨訪每個月2~3次,要求護理人員在隨訪期間需要耐心、仔細地詢問患者的具體病情現(xiàn)狀,了解患者日常的用藥情況、飲食情況和運動情況,對于患者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的習慣給予糾正。每次隨訪時,護理人員要及時提醒患者及其家屬每天對患者的尿量、體溫、脈搏和呼吸等基本指標進行測量,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的預防測量。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讓患者能夠以樂觀、積極、平穩(wěn)、健康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和護理,改善和提高患者延伸護理效果和質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本次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的是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生活質量項目包括體力、癥狀、社會、以及情緒,生活質量的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5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同時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來表示,采用x2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沒有差異,P>0.05,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護理質量評分如附表所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導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療預后比較差,對患的生活質量會產(chǎn)生非常嚴重的影響,要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就需要對患者展開有效的護理,顯著提高護理質量[2]。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出,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為(93.73±7.8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80.28±6.95)分的生活質量。在同類研究中,延伸護理的生活質量與本次觀察組沒有明顯差異??偠灾瑢⒀由熳o理應用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當中,能夠非常顯著地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