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yī)院(450000)司新艷 郭倩
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導致的排尿異常是現今脊髓損傷護理中面對的難題之一,本研究對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將相關研究內容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常規(guī)組(60例)和康復組(60例)??祻徒M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9.9±2.5)歲,受傷位置包括胸段23例、胸腰段30例、腰段7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9.6±2.9)歲,受傷位置包括胸段20例、胸腰段32例、腰段8例??祻徒M和常規(guī)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常規(guī)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如放置導尿管膀胱引流,引流管定時開放和關閉,用藥護理、飲食指導和心理疏導等??祻徒M在常規(guī)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①腹肌康復練習:護理人員在患者臥床時開始指導患者腹肌康復練習,如伸膝髖練習,提高腹部壓力,進而降低殘余尿量。②坐站練習:護理人員在患者脊髓損傷28d或術后14d進行坐位或半坐位平衡練習,協助患者改變體位,提高腹壓和膀胱順應性。③膀胱排尿練習:a.盆底肌訓練:患者在腹部、下肢和臀部肌肉不收縮狀態(tài)下自主收縮尾骨和恥骨鄰近肌肉,肌肉每次收縮保持10s,每天3次;b.尿意習慣訓練:尿意練習需在特定時間內訓練,如起床、睡前或餐前30min,并鼓勵患者如廁排尿,白天每隔3個小時排尿一次,晚間者排尿2次,并根據患者病情予以調整;c.屏氣法:患者選取坐位,腹部放松,身體前傾,練習腹肌收縮,以便提高盆底和膀胱壓力,加速尿液排出;d.指壓法:患者雙手拇指放置在髂嵴處,剩余手指則放置在下腹部膀胱區(qū),并用力壓迫盆腔,促進排尿,或者當拳替代手指加壓排尿。
1.3 觀察指標 (1)評價并比較不同組患者臨床療效,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標準:①膀胱功能平衡指膀胱容量>250ml且殘余尿量<100ml。②不需放置導尿管但可規(guī)律性排尿。③癥狀性泌尿感染率<30%。臨床療效包括:①顯效指治療8周內達到上述標準。②有效指治療8~12周內達到上述標準。③無效指治療12周后未達到上述標準。(2)記錄并比較不同組患者殘余尿量和膀胱容量。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18.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數據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表示,計量資料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通過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常規(guī)組78.3%的總有效率比較,康復組患者91.7%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P<0.05);康復組患者殘余尿量[(42.5±9.0)ml vs.(66.3±8.5)ml]和膀胱容量[(464.7±12.2)ml vs.(400.7±20.5)ml]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t殘余尿量=-14.892,P=0.000;t膀胱容量=20.781,P=0.000)。
脊髓損傷后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由于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協同作用喪失,進而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因此對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積極的康復護理十分重要。本研究采取的康復護理包括腹肌練習、坐站位練習和膀胱訓練等;其中腹肌練習是長期臥床患者重要康復練習項目,該方式能有效改善肺部功能,減少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而坐站位練習能提高膈肌和腹肌等排尿協同肌肌力,改善膀胱排尿;此外,膀胱康復訓練是解決脊髓損傷后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異常最簡便且有效的護理方式,其不僅能減少導尿管留置時間,同時還能降低泌尿系統感染發(fā)生[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組比較,康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P<0.05);康復組患者殘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王麗娟[2]等研究報道相類似。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不僅有助于提高脊髓損傷痙攣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還能改善其排尿功能,其值得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