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春華
小龍臨近3歲的某一天,他蹲在一個角落里,把一塊泡沫墊當成門立在入口處,圍成了一間小小的屋子。我坐在椅子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眼睛時不時瞟向他,好奇地審視著他。過了好一會兒,我終于忍不住問道:“寶貝,你在做什么?”“這是我的家呀!媽媽?!毙↓堃贿呁妫贿咁^也不抬地回答我。
我瞬間來了興趣,說道:“喲!你還有自己的家了?”“是呀,這就是我的家呀!”望著那個小小的空間,我有些哭笑不得:“那我現(xiàn)在來參觀你的家吧!”說完,我拿開那塊泡沫墊,準備邁進去。
沒想到,兒子立刻制止道:“媽媽,你還沒敲門呢,你不能進來!”我愣住了,趕緊退出去,過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假裝按了一下門鈴,并說“叮咚”。小龍聽到后說:“媽媽,請進!”我這才推開泡沫墊進去。當我進去后,他一邊努力地將泡沫墊立起來,一邊說:“媽媽,你在我家吃飯吧!羊羊(假想的朋友)送給我的香腸,我給你留了一些!”說完,就伸出小手做出切菜的動作。切完后,便拿給我吃。為了配合他,我一邊假裝吃他的香腸,一邊說:“嗯!真好吃!”
“媽媽,下次來我家,我還做給你吃!”我聽著小龍那充滿童稚的聲音,心理真是百感交集,他長大了,有了很強的獨立意識,渴望離開父母的懷抱,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于是,我把他許久不用的帳篷拿了出來,放在客廳里,告訴小龍那以后就是他的家了。他興奮極了,立刻把自己的小伙伴(小飛機、小火車、地鐵、書、藍迪等)搬了進去,然后坐在里面愉快地玩耍。
晚上,爸爸回來,小龍又邀請爸爸去他家玩。玩到睡覺時間,小龍到了閣樓臥室,卻意外發(fā)現(xiàn)爸爸還在客廳,便大聲問他在干嗎。爸爸回答說:“在你的家里睡覺。”小龍卻很堅決地說:“爸爸,我不允許你在我家里睡覺!”
看著他氣鼓鼓的小模樣,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欣慰。一句“我不允許你在我家里睡覺”標志著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要求別人尊重他意愿的獨立個體,不僅渴望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而且還勇于維護自己的獨立空間,擁有了界限感。即使是爸爸媽媽,也必須尊重他的意愿,絕不能輕易越過他的界限。要知道,一個人只有擁有自己做人的原則,才能真正獲得他人的尊重,否則他的尊嚴就會被別人輕易踐踏,自然也難以擁有幸福感。
我承認我即使已到而立之年,也依然沒有完完全全將這個問題想清楚。在以前,別人都說:“你太好說話了,所以,你才會受欺負!”以往聽到這句話,我總是一笑了之,我總覺得有句話很有道理:“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對待你!”所以我秉持“善良”“包容”“理解”“忍讓”這些品質對待我身邊的每一個人,可是我忘了,這些美好的品質都應該有一個度。
去年8月以前,我一直覺得婆婆總是干涉我的生活。比如,挑剔我拖地沒拖干凈,不允許我給孩子報親子班,甚至干涉老公去看我爸這類家庭瑣事。每次面對這些事時,我都會深深感到:我一個人卻長了兩個腦袋,而這兩個腦袋天天打架,有一種人格分裂的感覺。
即使如此,理智仍然告訴我,我不應該與她計較,應該多理解,多包容,畢竟她沒什么文化,帶大我老公不容易??墒?,我的理解與包容并沒有換來家庭的和諧,矛盾反而日益激烈,終于一觸即發(fā)。
經(jīng)過去年8月那場爭吵以后,在夜深人靜以淚洗面時,我開始反思我所有美好品質背后的問題。婆婆總是干涉我的生活,表面上看是她不對,其實是我給了她干涉我自由的權利。換句話說,我沒有意識到雖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我也應該有自己的個人空間,而這個個人空間是絕不允許別人輕易踏進的。像怎么做家務,怎么帶孩子,夫妻怎么相處,那其實都是我自己的事。不管我做與不做,做好或者沒做好,都是我自己應該承擔的后果,都與旁人沒什么關系,并不應該受旁人的指責。可是,我在所謂“美好品質”的牽絆下,一退再退,直到無路可退,我才翻然悔悟。美好品質只有在某些標準里它才能發(fā)揚其美好,否則,物極必反,任何美好品質都會將我們送進萬丈深淵。
我常常想,我們中國的家庭矛盾為什么這么多,“婆媳關系”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千古難題?其實說到底,就是沒有界限感,父母處處干涉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干涉父母的生活,導致彼此的關系劍拔弩張。所以,要想一個家庭和睦相處,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應該站對位置,各司其職、各行其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作為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自己的界限感。只有這樣,他才能活出自我,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摘自《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出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定價: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