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3月19日文章,原題:一些西方專家對中國一無所知自從鄧小平帶領中國走上改革之路以來,預測中國何時崩潰似乎成為了西方媒體和學者最熱衷的事。這么多年來,我們已經數(shù)不清西方觀察家對中國錯誤預測的次數(shù)了。他們總覺得共產黨對經濟一竅不通,會“溺亡于債務海洋”。但是,歷史和現(xiàn)實顯示的恰恰與此相反:中國越來越富、越來越強,人民也十分團結。
那么,為何那么多西方學者評論中國屢屢出錯呢?簡單的回答是他們對中國的歷史、政治制度和領導風格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靠錯誤信息、偏執(zhí)的成見和意識形態(tài)評估該國的經濟和政治前景。
專制與創(chuàng)新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但是,中國在多個歷史時期也是創(chuàng)新的強國。在中國,創(chuàng)新更多涉及扶持和資金。過去10年,中國的研發(fā)支出已從占GDP的1%升高到將近2.5%,由此產生了積極效果。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如今正迅速縮小與西方的科技差距。
經濟和金融體制與西方的市場經濟不同,鄧小平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市場經濟與中央規(guī)劃的混合式發(fā)展模式。這種“中庸之道”出自陳云的“鳥籠”模式。按照這種理論,經濟要在國家設定的規(guī)劃下發(fā)展?!胺菓?zhàn)略性”產業(yè)(如服裝、非國防制造業(yè)等)逐漸讓市場力量決定供需,這種做法在刺激通脹的情況下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保持國家對“戰(zhàn)略性”產業(yè)(如糧食、能源等)和價格的控制,保證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穩(wěn)定。國有企業(yè)和銀行存在首先是“服務于人民”,然后才是盈利。這種立場在西方被解讀為資源配置不當,批評者稱這會導致經濟崩潰。但西方觀察者們未能看到的是,銀行和企業(yè)可能賺錢少了甚至虧損,但他們履行了社會責任,維護了經濟和政治穩(wěn)定。
治理平臺在西方媒體眼中,沒有經過選舉的中國政府是無法代表人民的。但北京會就制定和落實經濟、政治和社會政策進行民意調查。當民調顯示,消除貧困、改善環(huán)境、國防和反腐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時,政府就會集中力量改善問題來回應人民的訴求。也許中國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缺乏透明度(因為政策討論是幕后進行的),但相比美國或任何其他政府更負責任。中國政府僅用40年就使眾多人口脫離貧困并壯大了中產階層,人類歷史上沒有其他政府做得如此成功。若無意外不利情況,中國到2025年甚至更早會徹底消除貧困。相比之下,美國政治人物似乎對維護自身和競選金主而非國家的利益更感興趣。
總之,錯誤地解讀和預測中國,并不會幫助西方社會變得更好。這反而會將西方帶入一條“危險小徑”?!?/p>
(作者肯·默克,向陽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