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華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fā),教我如何不想她?”2017年央視舉辦“百年新詩”朗誦會,開場第一首詩便是《教我如何不想她》。此詩的作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讀罷此詩,不禁疑問,詩中那個令劉半農朝思暮想、輾轉反側的“她”,到底是誰呢?
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清晨,11歲的劉半農跟著母親蔣氏去離家不遠的庵堂進香,碰巧遇上城東朱夫人帶著兩個女兒進庵許愿。朱夫人的兩個女兒出落得亭亭玉立,尤其是長女朱惠,明眸皓齒,楚楚動人,令情竇初開的劉半農一見傾心。
劉半農4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6歲就能吟詩作對,以聰明過人而飲譽鄉(xiāng)里。朱劉兩家同住江陰城里,朱夫人對劉半農“神童”的美譽早有耳聞,又見劉半農俊秀朗逸,舉止非凡,滿心歡喜。當得知劉半農尚無婚配,朱夫人遂主動向蔣氏提起,愿將長女許配。蔣氏見朱惠聰穎美麗,滿心歡喜,一口應諾。
朱惠比劉半農大三歲,盡管有“妻大三,抱金磚”的說法,但劉父對此還是介意。因此劉父以兩家“門不當戶不對”為由反對這門婚約。朱家又提出將次女許配劉家,劉家領情應允。
可是訂婚后不久,朱家次女竟患病去世。過了一段時間,朱夫人舊事重提,再次提出將長女朱惠許配給劉家,劉父被朱家的誠意感動,同意了這門親事。
按照當時的習俗,男女授受不親,訂婚后不能見面??墒苄滤汲庇绊懙膭朕r卻不顧這些陳規(guī)陋俗,一有機會就往朱家跑。
有一次,他無意中看到朱惠裙下露出穿著紅繡鞋的小腳,頓生憐意,決心幫助朱惠擺脫纏足之苦。他遂請求母親去勸說朱家不要再給朱惠纏足。朱惠聽說此事,十分欣喜,從內心感激劉半農。
劉半農從小便有“尊重婦女,呼喚婦女解放”的新思想,這個“摒陋放足”的經歷成為他后來首創(chuàng)“她”字的最初誘因。
1905年,14歲的劉半農以江陰考生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堂,獲得免去一年學費及食宿費的嘉獎。1910年6月,劉母病危,依據當地的“沖喜”風俗,劉半農趕回家結婚,盡管“沖喜”未能挽救劉母的生命,也比較倉促,但從此,朱惠成了劉半農一生中最忠實的伴侶。
由于家務繁重,朱惠曾兩度流產,引起劉父的嚴重不滿。他聽信卜卦先生的說法,認為兒媳“命中無子”,不能生育。于是,劉父強令劉半農休妻另娶,或以納妾的方式傳宗接代,甚至私自為劉半農物色好了納妾對象。劉半農早就下定決心一生只鐘情于朱惠一人,對父親的建議,堅決反對。
1916年秋,劉父的擔心終于被打消,朱惠生下了女兒,劉半農為之取名“小蕙”,寄托對女兒的美好期望——夫人賢惠,女兒蕙質。
1917年5月,劉半農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我之文學改良觀》,對文學革命提出深刻見解,從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由于才華出眾,26歲的劉半農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慧眼相中,被破格聘為北大預科國文教授。
1920年2月,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劉半農去歐洲留學。其間,朱惠給了劉半農極大的精神支持,夫妻二人患難與共,恩愛有加??墒?,面對賢惠的“她”,劉半農卻找不到合適的單字。
原來,英語中的第三人稱,男用“he”,女用“she”,而當時漢語的第三人稱“他”卻無男女之分,通用于男、女性及一切事物。因此“she”翻譯成漢語,找不到對應的漢字,最初一般被譯作“他女”“那女的”,顯得十分不協(xié)調;后來有人用“伊”來表示女性第三人稱,比如魯迅就經常使用“伊”字。
鑒于這種混亂,劉半農考慮再三,反復琢磨。一次,在寫夫人朱惠與女兒劉小蕙名字時,在“惠”與“蕙”字上得到了啟發(fā),于是,在“他”的基礎上把偏旁改成“女”字旁,首創(chuàng)了“她”字,用來指代第三人稱女性,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它”作為非人第三人稱。他寫下《“她”的問題》一文,寄回國內發(fā)表。
在異國他鄉(xiāng),朱惠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孩子,又不辭勞苦地照顧全家起居生活,劉半農深為感動,把對故鄉(xiāng)、祖國的眷戀之情和對妻子的愛戀之情融為一體,寫下了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并首次將“她”引入詩句。
詩中表達出的濃郁的愛戀之情,引起了千百萬讀者的共鳴。1926年,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將此詩譜成曲,一時傳唱大江南北,“她”字也隨之迅速推廣。
1934年6月,為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劉半農冒著酷暑深入綏遠、內蒙一帶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歸熱病,同年7月14日在北京逝世,年僅44歲。劉半農去世后,朱惠一人撫養(yǎng)一子兩女。1947年,朱惠在與丈夫離別13年后,也隨他而去。按照生前遺愿,人們將她葬在劉半農旁邊,從此這對伉儷再也不會分離。
在云霞掩映的傍晚,在月光如洗的深夜,在世界的另一頭,劉半農一如當年留學歐洲時的神態(tài),動情地對著朱惠吟誦:
枯樹在冷風里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