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平泉市柳溪鎮(zhèn)中心小學 河北 平泉 067500)
為切實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必須提高對科學實驗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的過程中,鞏固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
小學階段,是學生一切學習活動進程中的基礎性階段。小學生的心智還處于不成熟階段,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一些不利于學習的情緒。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要想讓學生能夠一直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就必須有效把握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那么,就需要教師合理設計學生動手實驗操作的教學情境,調動起小學生參與動手實驗操作的興趣,讓學生能夠以興趣為導向,積極的投入到科學實驗動手操作中。
以小學科學教教材中的 《神奇的電磁鐵》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準確的理解磁力概念,可以有效的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比如當外婆的針掉落在地上,怎樣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掉落的針找到呢?通過這一生活化教學情境的設計,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思考這一問題。由此引出電磁鐵這一知識內容,讓學生自主利用電磁鐵來吸附鐵絲、毛線、紙張等類型不同的物質。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驗操作做出總結,對電磁鐵的磁力特性進行概述。
對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來說,要想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就必須注重實驗課程前后活動的結合。比如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課前準備工作,與實驗中所有的事物充分接觸。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相關問題,為后期的實驗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的時間比較有限,因此,還需要注重實驗后的活動安排。如課后,教師幫助學生回顧實驗流程,讓學生近一步鞏固與運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科學實驗知識。同時,還可以適當擴展這些知識。
以小學科學教材中 《各種各樣的葉子》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課前,教師可先通過提問的形式,如“植物枝葉中存有什么呀?植物枝葉的顏色都是一樣的嗎?植物枝葉的形狀都是相同的嗎?”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問題來進行植物葉子的采集與觀察。在課后活動階段,教師還可以有效的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采集來的植物葉子,動手創(chuàng)作手工畫。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小學科學實驗中,學生是實驗的參與者與實施者。但由于小學生沒有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教師從旁指導才能夠更好的完成科學實驗。因而,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進行合理的指導。要保證學生能夠實現(xiàn)自主性的動手操作基礎上,對一些不夠規(guī)范性或者錯誤的地方予以糾正指導,從而能夠保障科學實驗能夠順利的完成。
以小學科學教材中的 《混合物》這一教學內容為例,讓學生探索“物質之間相互混合后,能否形成一個新的物質”。在實驗開始前,教師要為學生準備純凈水、小蘇打、糖、醋、鹽、洗潔精等實驗材料,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實驗材料,展開組合性實驗。此外,教師還需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針對事物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深度的分析,從而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都能夠得以強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科學實驗教學課程是讓其理解與掌握科學知識的主要課程。而對于教學活動來說,實驗又是最好的見證方式與路徑。因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要想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就需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突出小學實驗教學的特點,激發(fā)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1]徐君玲.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J].新課程研究,2017(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