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融入體制與秉持特性:立案以后嶺南大學的發(fā)展之路*

      2018-03-22 12:01:08吳義雄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
      關鍵詞:校報基督教學校

      吳義雄

      嶺南大學是一所具有明顯特色的學校。它的前身是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格致書院,基督教的影響貫穿其發(fā)展的全過程。與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圣約翰大學等著名教會大學不同,嶺南大學并非由基督教教會支持和管理,它在早期依托于以教會人士為背景的紐約董事局。1927年,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嶺南大學之辦學權力由華人從紐約董事局收回,另設立董事會管理,成為一所私立大學。可以說無論與哪所大學相比,嶺南大學都顯示出自身的特性。嶺大宣布其辦學宗旨是“私立的,基督教的,國際的,華人主權的”,這實際上也將其特色進行了恰當?shù)母爬?。本文將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①代表性著述包括:美國學者郭查理所著《嶺南大學簡史》(CharlesHodgeCorbett,LingnanUinversity:AShortHistoryBasedontheRecordsoftheUniversity’sAmericanTrustees,NewYork:TheTrusteesofLingnanUniversity,1963.該書有中譯本);黃菊艷:《近代廣東教育與嶺南大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李瑞明編著:《嶺南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統(tǒng)籌發(fā)展委員會,1997年;王棟:《管理上帝的高等學府:美中文化相遇與嶺南大學》(DongWang,ManagingGod’sHigherLearning,U.S.-ChinaCulturalEncounterandCantonChristianCollege,LexingtonBooks,2007);楊華日:《鐘榮光先生傳》,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印行,1996年;陳國欽、袁征:《瞬逝的輝煌:嶺南大學六十四年》;等等。廣州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有幾篇碩士論文從不同的方面研究嶺南大學。海內外還有多篇專題論文研究嶺南大學的歷史。另外,原嶺大附中校長葛理佩家藏有關史料由SusanGraybillCarter編為GladlyasThisSong一書出版(Huntington,W.Va.:UniversityEditions,1991)。,就嶺大在1927年之后的發(fā)展道路進行一些探討。嶺南大學在1927年向政府注冊后,作為一間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私立大學,其是如何融入國家教育體制的?與此同時,又如何保持其自身原有的特色?本文將在考察具體史實的基礎上予以闡述,以為研討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史提供一個具體案例。

      一、收回自辦后嶺大發(fā)展之概況

      嶺南大學從中等教育的層級起步。它的前三十年為后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當1927年華人收回自辦時,學校已具有較高聲譽。但它取得較快發(fā)展的時期,則是從20年代后期到抗戰(zhàn)前的10年。該校雖規(guī)模并非恢宏,但志向遠大。校長鐘榮光在1930年的一次演講中,宣布該校在“私立的、基督教的、國際的、華人主權的”辦校宗旨下,以“造成南中國私立最高之學府”為發(fā)展目標①《鐘校長秋季開學日演說詞》,《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19期,1930年9月19日,第150頁。。嶺大集中了一批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教師。以1940年學校在港時為例,大學部共有教師近百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者38人,碩士學位者51人,多人自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等名校獲得學位②《現(xiàn)任教員人數(shù)學位統(tǒng)計》,《嶺南大學校報》港刊第87期,1941年1月6日,第652頁。。

      嶺大長期以本科教育為主,同時開辦了頗具聲譽的附中、附小,以及分布在國內外的幾個分校。1927年,學校設立文、理、農、蠶絲四個學院。1929年,嶺大校董孫科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長,決定支持嶺南大學設立工學院③除鐵道部撥給建筑費15萬元外,每年由粵漢鐵路局補貼經常費6萬元。見《校董會執(zhí)行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紀略》,《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35期,1929年11月9日,第309頁;鐘榮光、李應林:《致粵漢鐵路局長陳函》,《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30期,1929年10月5日,第265頁。。1929年起,有關方面開始討論因政治風潮而停辦的博濟醫(yī)院及其附屬醫(yī)學院并入嶺大的問題。至30年代,博濟醫(yī)院及同樣具有教會背景的夏葛女子醫(yī)學院相繼并入嶺南大學,使該校的醫(yī)學教育迅速崛起。隨著學校的發(fā)展,科系建設也逐漸正規(guī)化④《學系標準》,《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8期,1931年4月20日,第142頁。,陸續(xù)設置文理學院、農學院、醫(yī)學院和工學院等??箲?zhàn)勝利復員廣州后,學校設立文、理工、農、醫(yī)、神學5個學院。1931年初,該校開始將研究生教育提上議事日程,制訂了《研究院章程》,就設立研究科目、學生資格、教學管理等做了初步規(guī)定⑤《大學研究院學科章程》,《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8期,1931年4月20日,第142頁;第3卷第22期,1931年10月31日,第398—399頁。。到抗戰(zhàn)勝利后,其研究生教育已經具備了一定規(guī)模。

      就各學科的發(fā)展而言,嶺大的農科獨具特色。農科是鐘榮光等目睹中國農業(yè)發(fā)展之需要,苦心孤詣地創(chuàng)辦發(fā)展起來的。1928年12月1日的“南大日”活動上,鐘榮光發(fā)表演講,謂為農學院籌款就緒,已具規(guī)模,“將與燕京、東南鼎峙而為三大私立農院”⑥《南大日紀盛》,《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8期,1928年12月,第126—127頁。。嶺南大學在學術研究方面的造詣,先是表現(xiàn)在農學方面。學校的蠶絲研究比較發(fā)達,一段時間內可謂一枝獨秀。由于在蠶絲研究與教學方面的成績特別突出,曾辦過與文、理、農等學院并列的蠶絲學院。但在1931年,因學生人數(shù)過少,遂并入農學院內。除農科外,鐘榮光校長對其他學科的發(fā)展亦有明確規(guī)劃。他曾指出各學科發(fā)展的重點領域,“例如社會學系實行城市鄉(xiāng)村生活之調查,教育學系之智力與心理之測驗,生物學系之植物病理研究,化學系之田料分析、礦質分析、豆?jié){酒茶等類試驗等,均求適合應用于我國,為改進社會與生產所必需”⑦《鐘校長訓詞》,《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17期,1931年9月20日,第303頁。。這段話表明了1930年代初期學科發(fā)展重在應用的整體特征。

      30年代,嶺大的文、理、醫(yī)、工等學科均有長足的發(fā)展,成為教學和研究各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私立大學。在基督教教育界,嶺大更是享有較高的聲譽,早在1927年,中華基督教高等教育會議就將該校列為“甲等”①《本校程度列入甲等》,《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3期,1928年3月,第46頁。。在以本科教學為主的前提下,嶺大也逐漸將學術研究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重點。如設立專門課題,鼓勵教師承擔②見:《派定專門研究人才》,《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30期,1932年1月31日,第522—524頁;第4卷第1期,1932年2月21日,第9—11頁;第4卷第2期,1932年3月11日,第34—37頁。,學校除給予減免教學課時的優(yōu)惠外,還以鼓勵出版、編輯作品一覽、安排演講等方式,對教師的科研業(yè)績給予尊重與表彰③《專門研究委員會進行計劃》,《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5卷第1期,1932年9月15日,第10—11頁。。1935年,遵照教育部令,嶺大將研究院科學委員會改組為理科研究所,設生物學部,次年又設化學部,逐漸形成了相當強大的研究陣容,也具備了較好的條件。1930年,《嶺南學報》開始出版,薈萃了嶺大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很快在學術界贏得較高聲譽。在此之前,已經出版了在國內外學術界都頗受重視的英文《科學季刊》。研究人員發(fā)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生物教授莫古禮關于竹之分類及應用價值的論文刊登在美國《科學》雜志,陳心陶等教授也在《法國寄生蟲學》雜志、英國《寄生學》季刊發(fā)表論文④《本校理科研究所報告》,《嶺南大學校報》港刊第77期,1940年10月21日,第562—564頁。。在廣州淪陷、學校遷港后,仍有不少教師專心致志地從事學術研究,在港出版的???6期以數(shù)頁篇幅,公布了部分教師的研究課題及近年出版的重要著作⑤《私立嶺南大學要覽》,《嶺南大學校報》港刊第66期,1940年5月27日,第452—456頁。。到40年代,嶺大在科學研究方面已是成就斐然⑥《本校發(fā)展計劃委員會報告書》,《嶺南大學校報》(康樂再版號)第70期,1948年1月10日,第3版。。

      抗戰(zhàn)勝利后回遷廣州的嶺南大學,迎來新的發(fā)展時期。學生人數(shù)很快發(fā)展到千人以上,幾達戰(zhàn)前三倍。學校在1948年宣布其未來發(fā)展總原則有三:重質不重量;使學校更成為全國性而非地方性;發(fā)展特別適于本校的工作⑦《本校發(fā)展計劃委員會報告書》,《嶺南大學校報》(康樂再版號)第70期,1948年1月10日,第9版。。陳序經于1948年8月接替李應林任嶺大校長后,利用北方高校教授躲避戰(zhàn)火紛紛南下之機,聘請了一大批著名學者到校任教,其中,歷史學家陳寅恪、語言學家王力、經濟學家梁方仲、社會學家楊慶堃等均為學界之翹楚。理、工、醫(yī)、農各科亦聘到多位著名學者,如數(shù)學家姜立夫等,顯著增強了相關科系的學術實力,為進一步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⑧陳序經:《最近一年的嶺南大學》,《嶺南大學校報》(康樂再版號)第103期,1949年10月14日,第1版。。大批著名學者來到嶺南大學,令其學術聲望得到明顯的提升。

      二、融入體制:收回自辦后嶺南大學與政府之關系

      以上只是對嶺南大學二十余年發(fā)展軌跡的簡單勾勒,但由此可以看出,它在華人收回自辦后經歷了一個相當成功的發(fā)展時期。對包括嶺大在內的所有基督教大學來說,這又是一個充滿著各種困難的時期。其中一個關鍵性的考驗是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之命運?;浇檀髮W由華人收回自辦的背景,是1920年代民族主義浪潮下的“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這些運動的矛頭,又首先對準當時全國各地的基督教學校。教育權收回的標志,不僅是將學校的管理權從外國人(包括外國教會)手里收回,由華人來管理,而且還要將學校納入政府的教育體系,接受政府的指導和管理。基督教學校轉而接受中國政府管理的重要形式,就是向政府申請“立案”注冊。史實表明,嶺大注冊后與政府間之關系較為和諧,這是保證它在此后二十余年間發(fā)展為一所名校的重要因素。

      嶺南大學在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運動”中受到了明顯沖擊。雖然嶺大師生在“五卅”“六二三”等慘案發(fā)生后堅定地站在民族立場上,但也改變不了它成為運動的目標之趨勢。1927年春,由勞工工會和非教學職員工會發(fā)起的罷工使學校陷于癱瘓,嶺大當局遂于4月14日宣布停辦。之后,經美國紐約董事局同意,學校由華人收回自辦。1927年1月11日組成董事會,作為該大學的最高權力機關。首屆董事會成員包括鐘榮光、林護、李煜堂、孫科、金曾澄、晏文士、龔約翰等19人,既有該校校友,也有原董事局(后改稱“嶺南大學美國基金委員會”)的代表,以及其他與該校相關的人士。校董會在成立不久后即依據(jù)當時中國政府的規(guī)定,向廣東省教育廳呈請立案①私立嶺南大學董事會:《呈廣東省教育廳請轉呈教育行政委員會立案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1期,1927年10月,第1頁。嶺大的立案事務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收回自辦初期的申請并未立即得到批準。1928年12月18日,校董會再次向廣東省教育廳提交立案呈文,同時呈交多份文件(見《校董會呈廣東省教育廳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8期,1928年12月,第140—141頁)。1929年4月,校董會再次呈交立案文件,見《呈教育廳立案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9期,1929年4月13日,第83頁。是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行文,“該私立嶺南大學應即準予立案”。。1930年8月23日,廣東省教育廳轉發(fā)教育部8月21日訓令,正式批準嶺南大學立案②《廣東省政府教育廳第127號令》轉教育部第732號訓令等文件,《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18期,1930年9月10日,第119—120頁。。

      “立案”“注冊”雖然是一種行政程序,但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可以藉此對學校行使行政管理權。

      通過立案注冊,嶺南大學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嶺大與政府的所屬關系明確化,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就有權力要求學校在日常事務上服從其管理。正式的文獻顯示,校董會向教育廳自稱“職會”,校行政當局則自稱“職?!雹垡娦6瓡骸冻式逃龔d立案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9期,1929年4月13日,第83頁;鐘榮光、李應林:《呈廣東教育廳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24期,1929年7月27日,第199頁;第1卷第25期,1929年9月2日,第207頁等。。嶺大與國民黨政府的關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遵從官方意識形態(tài)。國民黨統(tǒng)一全國后,在教育界全力推行以該黨之思想體系為核心的黨化教育,嶺大則在這方面加以配合。眾所周知,在1920年代后期,基督教教育界在“立案”問題上與政府爭執(zhí)的一個要點,就是各校如何處理黨化教育和宗教教育問題。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嶺南大學未予明顯抗拒,基本上采取了與國民黨當局合作的態(tài)度,如在學校設立黨義教師、訓育主任等職位,開設相關課程。根據(jù)國民黨當局的要求,嶺大從1930年開始,在各學院一年級學生中開設黨義課程,作為必修課。嶺大校董會成員、先后任教育廳廳長和財政廳廳長的金曾澄,是第一批黨義教師之一④《金湘帆先生任本校黨義教師》,《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48期,1930年2月17日,第411頁。。《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在1929年2月改為周刊,從此時開始至抗戰(zhàn)前,校報的每一期都在扉頁或目錄頁、封面刊印總理遺像和總理遺囑⑤鐘榮光、李應林:《呈復教育廳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5期,1929年3月16,第47頁。。1931年2月,嶺大又奉教育廳令,集會須用國語讀《總理遺囑》、贊禮,并唱黨歌。鐘榮光即致函各學院、附校,“令仰遵照”⑥見《教育廳訓令第143號》,《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1期,1931年2月5日,第1、8頁。。這無疑表達了這份刊物、這個學校的政治姿態(tài)。同時,學校也全面接受了與意識形態(tài)相關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官方禮儀。在幾乎所有的國民黨當局的政治性節(jié)日和紀念日,嶺大都遵令通告放假。按照當時廣東當局的規(guī)定,每周應舉行“總理紀念周”活動,嶺大不僅落實執(zhí)行,而且安排校長鐘榮光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發(fā)表演講⑦如1933學年度第一學期就安排了17次演講,主講人除校長鐘榮光(4次)外,還有該校著名人物十余人。見《紀念周主講人輪值表》,《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6卷第2期,1933年10月1日,第23頁。。1928年11月1日的第12次校務會議專門就“紀念周辦法”做出一項決議,確定每星期一舉行,指定專人(高冠天)負責,邀請廣州市黨部派員參加⑧《私立嶺南大學校務會議第十二次會議記錄》,《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7期,1928年11月,第115頁。。1928年11月12日,嶺大舉行了頗為隆重的“總理誕辰紀念大會”①《總理誕辰紀念會大要》,《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7期,1928年11月,第106頁。。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大典,全校也奉令放假。1929年初,廣東省教育廳更向嶺南大學發(fā)出訓令,要求在每星期一舉行“紀念周”時,全體職員要齊唱黨歌,唱歌前要預先練習,并將辦理情形具報。

      其二,執(zhí)行國民政府的其他政治性規(guī)定。在國共內戰(zhàn)背景下,國民黨當局為實行思想控制,多次要求在校內查禁各種書刊,嶺大都按要求遵行②見《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8期,1928年12月,第149頁。。嶺大1931年初公布的出版條例,規(guī)定學校出版印刷物的內容標準,包括“不得與國法、黨義及校規(guī)抵觸”③《私立嶺南大學出版暫行條例》,《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3卷第2期,1931年2月17日,第32頁。。1928年,浙江余姚縣黨務指導委員會呈請國民黨中央通令在全國各級學校注重演習《民權初步》,國民黨中央即令教育部在全國學校實行,嶺大當局在奉到省教育廳令后,即致函各附校遵行④《分致各附校函》,《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8期,1928年12月,第143頁。1930年教育部又頒令:各機關學校舉行集會須遵照《民權初步》實行。見《教育廳訓令第2689號》,《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26期,1930年12月6日,第306頁。。1930年8月29日,校長鐘榮光頒發(fā)布告,指出自學校由國人自辦以來,雖校內“各種布告,紀錄,報告,經已改用國文”,但“近查其中仍有因循舊時習慣,間用英文,以為其一部分之便利者”,鑒于此種情形不符合立案后一切公文均須改用國文之規(guī)定,令“自九月一日起,舉凡各學院,各處,各館,各附校,及校內各團體會社,所有布告,紀錄,報告等公用文件,必須以國文為主,于必要時,仍可兼用英文”,以示“尊崇國家,符合體制。而公用文字統(tǒng)一,案卷存查,不致因之雜亂,辦事手續(xù)更得直捷整齊,關系固甚重大”⑤《私立嶺南大學布告》第555號,《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18期,1930年9月10日,第121頁。《校長鐘榮光致函大學注冊處,令其將學校注音符號通知各學院教職員工》,見《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26期,1930年12月6日,第309頁。。這些都顯示了這所由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基督教大學向國家靠攏、彰顯民族本位的趨向。國民黨當局還為學校制訂了各種訓育方針,嶺大對這些政令同樣是遵守的。

      其三,就學校(包括大學和附校)各方面狀況進行制度化的報告,填報各種表格,提供校務和師生狀況的各類信息。這些信息大部分是行政管理上需要了解的業(yè)務信息,如嶺大須每月向省、教育部呈報預算表,省教育廳經常催交。在特定政治環(huán)境下,呈報信息中也包括當局為維護和鞏固統(tǒng)治所需的特別資訊,嶺大有時對這類要求也試圖予以抵制。如1929年8月,廣東省教育廳要求嶺大填報西教職員人數(shù)、俸給表格,嶺大以“職校所有西教職員全部系由美國基金委員會送贈薪俸,費用均由該會供給,職校亦無從知其數(shù)量”為由,拒絕填送⑥《呈教育廳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25期,1929年9月2日,第207頁。。但此類情況最后大都以學校的服從告終。不言而喻,這種制度化的信息呈報所體現(xiàn)并加強的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

      其四,學校執(zhí)行政府的各項政策,實施教育行政部門的各種規(guī)定。《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各期均刊載廣東省教育廳等政府部門的各種訓令,有時達數(shù)十件之多。這些訓令涉及諸多方面,如招生、考試、注冊、教科書、教學、研究、財務等,顯示政府對嶺大這樣的私立大學的管理達到了較為具體且深入的程度。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規(guī)定,凡呈請立案的私立學校,所在省區(qū)教育行政機關均須對其教學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廣東省教育廳據(jù)此決定對私立專門以上學?!耙宦膳蓡T考試”,并在1929年3月7日召見嶺大及廣州的國民、光華、華南等大學及南粵法專、醫(yī)專、中醫(yī)等校校長,布置考試事宜。嶺大派農科學院院長張焯堃及代理秘書李熙斌前往聽取考試辦法,該辦法規(guī)定了考試的科目和水準,并規(guī)定不能通過者不得頒給學位①李應林:《致院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函》,《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24期,1929年7月27日,第199頁。。這表明包括嶺大在內的私立大專院校不能完全獨立地決定教育程度及頒授學位。1930年9月,嶺大又發(fā)布告示:遵教育部令,不收未立案學校之轉學生②鐘榮光:《致招生委員會遵照部令不收未立案學校之轉學生函》,《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20期,1930年9月29日,第159頁。。甚至對大學生不得外宿問題,不得聘用有吸煙嗜好之人,等等,教育廳都下文做出規(guī)范;而嶺大則不得不向教育廳報告,本校無大學生外宿、亦未雇傭有吸煙嗜好之人③鐘榮光、李應林:《呈廣東教育廳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13期,1929年5月11日,第115頁;第26期,1929年9月9日,第217頁;第28期,1929年9月21日,第239頁。嶺大還專門制訂《大學生外宿規(guī)則》,見《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19期,1929年6月23日,第164頁;第34期,1929年11月2日,第301頁。。國民政府對學校的政令甚至細化到管理學生穿衣的程度。1929年7月,副校長李應林通知大學學監(jiān)及附中主任,要求遵照部令,落實中等以上學生按照部頒制服規(guī)式一律遵著制服,以示整齊④李應林:《分致附中主任陳、大學學監(jiān)盧》,《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22期,1929年7月13日,第185頁。。至于學校開設軍訓課程,則更是不折不扣地遵令執(zhí)行⑤參見鐘榮光:《致軍事訓令委員會為奉教廳令認真實施軍訓函》,《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3期,1931年2月28日,第53頁。。附屬中學在嶺大事業(yè)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在立案后,根據(jù)要求,必須執(zhí)行教育部或廣東省教育廳制訂的所有課程標準,包括教科書的使用⑥見李應林:《致附中主任陳為奉令暫禁用高級國語讀本函》、《致附中主任陳轉發(fā)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地試驗函》,《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36期,1929年11月16日,第318頁。。

      從以上各方面來看,嶺大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歸屬都比較徹底地實現(xiàn)了該校宣示追求“中國人的”屬性和宗旨。它和行政當局不免在某些具體事情上有所齟齬,但總的來看,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和諧的。

      三、來自國家的支持

      嶺大在行政上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這種服從態(tài)度,政府是否對其有所回報?以下僅從辦學經費的角度略作考察。

      從1921年開始,廣東省政府就向嶺大提供財政津貼。副校長李應林在收回自辦后第一次年度報告中說:“接收之后,固無絲毫基金及開辦經費,且農科欠債十余萬元,并由新人負責,需支孔亟,遂不得不從事借貸。幸蒙省政府對于補助經費照常支發(fā)?!雹呃顟郑骸端搅X南大學第十六至十七年度報告》,《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6期,1928年10月,第92頁。嶺南大學董事會在申請立案的文件里說明該校的狀況,其中提到財政問題:“除美國基金委員會,擔任供給西教職員薪俸,及其來往費用,年約十萬元外,學費收入約十一萬三千七百六十元,堂費宿費約三萬七千八百元,農科出產品約四萬元,省政府補助經費十萬元?!雹嗨搅X南大學董事會:《呈廣東省教育廳請轉呈教育行政委員會立案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1期,1927年10月,第1頁。除此類補貼外,地方政府還為該校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如廣州市政府在1927年8月,因嶺南大學收回自辦后,“一切經費,籌措維難,擬請將該校警察分駐所經費,由市庫全數(shù)補助”。見《市府林委員長請將駐校警費由市庫全數(shù)補助提議案》,《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1期,1927年10月,第5頁。1929年前后,美國基金會每年提供經費約30萬元(見鐘榮光、李應林:《呈廣東省政府繳十九年度預算書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31期,1929年10月12日,第273頁),但筆者所見檔案資料與這種說法頗有出入,詳后。這里省政府補助十萬元是正式立案前的數(shù)額,在此之后廣東省給該校的財政補助還有所提高。1928年3月,在嶺大的要求下,廣東省政府批準每年增加補助費至26萬元①《廣東省政府準增加本校補助費批》,《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4期,1928年6月,第2頁。1929年后,該報反映的廣東省教育廳每年的補助費不一,如1929—1930年度為20萬元,但1933—1934年度的預算中“協(xié)款”的數(shù)量又為26萬元。見鐘榮光:《呈教育廳請轉咨財政廳更正本校補助費概算文》,《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17期,1931年9月12日,第296頁;《嶺南大學民國二十二年度預算表》,《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6卷第1期,1933年9月15日,第10頁。,占該校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省府方面有時不能如期撥付,嶺大即呈文催撥,實因這筆政府撥款已成為這間私立大學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1940年9月,校長李應林在校董會上報告說,廣東省教育廳每月補助國幣5958元②《校董會五十五次會議紀》,《嶺南大學校報》港刊第74期,1940年9月30日,第536頁。。可見,即使在抗戰(zhàn)危急的局面下,嶺南大學仍然得到了省政府的財政補貼。除了這種常規(guī)性的補貼外,嶺南大學還接受政府其他部門的支持,如蠶絲學院接受廣東省實業(yè)廳、農業(yè)廳等單位的支持,工學院是在鐵道部的直接支持下開辦的(由粵漢鐵路局具體資助)③《國民政府鐵道部與私立嶺南大學關于辦理工學院的合約》,廣東省檔案館,038—001—006?;洕h鐵路局在1936年以“經費支絀”為由停止對嶺大理工學院的資助,由鐵道部補助該學院經常費。見:《私立嶺南大學關于工學院經費事宜的函》,1936年5月13日,廣東省檔案館藏嶺南大學檔案,038—001—190—051;《私立嶺南大學關于鐵道部補助本校工學院經常費等情的函》,1936年5月15日,廣東省檔案館藏嶺南大學檔案,038—001—190—040。。還應提到的是,在抗戰(zhàn)之前,嶺南大學已經開始接受國庫撥款。

      表1顯示抗戰(zhàn)前10年嶺大經費來源情況,從中可以看到教育部、廣東省、美國基金會和其他資金來源在該校預算中所占的份額。

      表11929—1938年度嶺南大學預算收入來源情況表 (單位:元)

      嶺大的統(tǒng)計資料將政府補助款稱為“協(xié)款”。大體上可以說,在嶺大收回后十余年的時間里,來自廣東省和國民政府部門的“協(xié)款”占嶺大預算相當?shù)谋壤c美國嶺南大學基金會來款、學生學費各占三分之一弱,均為不可或缺的經濟來源。

      抗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為嶺大重要的經費來源。從現(xiàn)存檔案史料來看,早在抗戰(zhàn)之前,教育部已開始按年度向嶺大撥款;在遷港時期,也有教育部向嶺大補助的記錄①如:1937年10月21日校長鐘榮光呈教育部長函提及該年度撥款,顯然是上年已經核準的計劃,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1939月2日,嶺大向教育部催撥各月補助經費,說明此時教育部之撥款已成不可缺少之經濟來源,見《嶺大呈請將二三四五六七八等月份補助費一并發(fā)給匯下由》,1939年9月2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教育部向嶺大頒令呈送次年申請補助計劃書》,1940年12月2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40。??箲?zhàn)期間教育部已對嶺南大學等私立大專院校按年度進行經費補助,學校常向該部呈報補助計劃書②如《私立嶺南大學呈報卅一年度補助費案設備計劃等件請鑒核示遵由》,1942年9月25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第20頁。。除這種常規(guī)性的年度撥款外,教育部還向嶺大等校撥發(fā)指定用途的臨時補助,如指定撥發(fā)用于教工薪金支出,或用于設備儀器的購置、轉運的臨時經費等。1944年春,教育部在給嶺大10萬元撥款后又指示說,該款項的60%應用于“補助教職員生活,40%為充實設備之用”③《私立嶺南大學呈報奉發(fā)臨時補助費使用計劃及開支清冊請察核存查由》,1944年5月16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第3頁。。同年11月,嶺大在收到教育部13萬元國幣補助費后,又以學校在粵北地區(qū)因戰(zhàn)事疏散復員,開支浩大,申請80萬元補助④《私立嶺南大學呈為疏散復員支出浩大懇請再行補助國幣80萬元由》,1944年11月13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當經費未到或未撥足額時,嶺大還具呈催撥,顯然將獲得教育部經費當作學校一項當然的權利。嶺大還就各學院(如農學院、理工學院)之特別需求申請教育部資助。來自國家部門的各種經費為數(shù)相當可觀,如1942年,教育部總務司通知嶺大:“貴校經費之補助方面業(yè)經決定,辦理開列如下:1、在僑民教育救濟費項下?lián)苜F校補助費5萬元;2、呈請行政院請撥發(fā)貴校建筑費25萬元;3、國庫??钛a助貴校醫(yī)學院10萬元;4、本年度省私立??埔陨蠈W校補助費內決定補助貴校經常費12萬元?!雹荨督逃靠倓账竞獛X大經費之辦法由》,1942年3月1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可見,國家補助嶺大的項目是多元的??箲?zhàn)勝利后,在粵北一帶顛沛流離的嶺南大學回遷廣州康樂校區(qū)。當然,嶺大從廣東省乃至國民政府得到的上述支持,也得益于該校與國家和地方重要官員的人脈關系。在此期間,作為嶺大董事會主席的孫科發(fā)揮了較大作用,常代表嶺大向教育部爭取經費。1945年8月25日,時任立法院長的孫科即以嶺大校董的身份致函教育部長朱家驊,代嶺大校長李應林要求撥款3800萬元,用于恢復校園的各項開支⑥《孫科致朱家驊》,1945年8月25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第62頁。。一個月之后,孫科再次致函朱家驊,要求為嶺大提供回穗教師家屬安置和校園修理經費2600萬元⑦《孫科致朱家驊》,1945年9月24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五,案卷號:4039,第54頁。。在廣州復校后的數(shù)年中,教育部補助仍是嶺大辦學經費的一項重要來源。嶺大孫逸仙紀念醫(yī)學院到1947年止共收到教育部8筆??睿畲蟮囊还P數(shù)字為5億元⑧《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yī)學院復員以來收領教育部補助費一覽表》,廣東省檔案館,038—002—0012。。

      嶺南大學的情況告訴我們,政府在行使行政管理權的同時,也對“立案”的私立學校承擔一定的義務。一方面,嶺大在自立之后,與政府之間形成了一種較為積極的合作關系:嶺大在思想上、體制上接受國民黨政府的指導、控制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它的辦學獨立性和思想自由不免有所喪失,所得到的回報是作為一個私立大學的合法性和與此相聯(lián)系的各種權利,以及為數(shù)不菲的財政補貼,因20世紀20年代民族主義和反基督教運動帶來的沖擊亦因之大為減緩;另一方面,國民政府由此將這所具有國際背景的私立大學納入其控制的教育體系,在思想上和日常管理上滲入大學運作的諸層面,每年數(shù)十萬元的財政補貼不僅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維系后者對它的忠誠,還能促進這所大學向其管理控制下的國家與社會貢獻人才??傊瑹o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所私立大學向政府靠攏的趨勢是愈益明顯的。

      四、秉持特色:收回后嶺南大學的宗教生活

      嶺南大學雖非教會大學,但仍是一所具有明顯的基督教背景和色彩的大學,“基督教的”和“國際的”仍是它的主要辦校宗旨。嶺大的地產、校舍、設備等接收自美國紐約董事局,自辦后仍長期接受紐約董事局(后為美國嶺南基金會)的贊助,每年出資派送二十余名教師前往任教。嶺大與美國基金會的合作長期持續(xù)。此外,它還接受倫敦會、循道會、美國長老會、同寅會等教會機構在師資方面的支持①《鐘校長秋季開學日演說詞》,《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19期,1930年9月19日,第150頁。。同樣應該注意到的是,嶺南大學的私立性質,使它享有較公立大學和教會大學都要高得多的自主權,故學校對其私立地位感到自豪。

      嶺南大學由華人收回主辦,背景之一就是所謂“非基督教運動”,而廣州又是“非基督教運動”的南方中心。受此影響,若以教會學校的標準衡量,收回初期嶺南大學的宗教氛圍是比較淡薄的。曾有人公開撰文,慨嘆1925年之后嶺大宗教精神逐漸淡化的趨勢,面對種種衰落的現(xiàn)象,質問:“難道基督教的真精神也不容留在校內?”②李則青:《我對本校宗教生活的一點意見》,《南大青年周刊》第16卷第5期,1927年10月30日,第1頁。作者警告說:“宗教生活的墮落,是嶺南的隱憂,是嶺南頹敗的預兆?!雹劾顒t青:《我對本校宗教生活的一點意見》,《南大青年周刊》第16卷第5期,1927年10月30日,第1頁。李應林在嶺大1927—1928年度報告中說:“本校自決定立案后,即放棄強迫宗教教育,而環(huán)境亦有所不許。故校內宗教事業(yè)均由職教員、學生自動進行,形式上雖較從前為退步,而宗教精神則比較真摯。將來徐圖養(yǎng)成習慣,不必以目前為慮?!雹芾顟郑骸端搅X南大學第十六至十七年度報告》,《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6期,1928年10月,第96頁。這實際上承認了其時該?;浇谭諊鷾p弱的現(xiàn)實狀況。

      但它畢竟還是一所基督教背景的大學,與英美基督教會的關系也仍然保持著。校董會章程第三條闡明大學的宗旨:“本會為接收美國人在廣州所創(chuàng)立之私立基督教及國際的嶺南大學,由本國人全權管理。本會承認繼續(xù)創(chuàng)立者之美意,施行人格之教育,養(yǎng)成科學之人才,適合中國之需要為宗旨。”⑤《私立嶺南大學董事會章程》,《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1期,1927年10月,第6頁。這里所謂創(chuàng)立者之美意,就是指“基督教及國際的”辦校宗旨。校長鐘榮光在闡述辦校宗旨時多次強調:學校乃基督徒所創(chuàng)立,“志在融化基督之精神,革命之精神,采取世界之智識—實用之智識,造成領袖之人才,為國家社會犧牲服務”⑥《鐘校長訓詞》,《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17期,1931年9月12日,第302頁。。因此,即使在強烈反教的社會環(huán)境下,宗教仍然在嶺南大學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學校趨于安定后,宗教的氛圍又逐漸恢復了。

      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長期保留了宗教課程,作為選修科目。1928年學年度《嶺南大學要覽》(英文版)顯示,開設的宗教類課程有《基督教倫理學》《圣經之社會福音》《宗教比較及各教歷史》《舊約歷史》《現(xiàn)代宗教問題》《基督教護教史》《耶穌基督之人格》《中國宗教發(fā)展史》《中國宗教思想史》,有關基督教的思想和知識在這組課程中占有主要地位⑦Lingnan University Bulletin No.41,Catalogue,Academic Year 1928—1929,pp.89—90.。隨著學校的發(fā)展,宗教教育不僅沒有減退,反而有所增加。1937學年度的《嶺南大學要覽》所載該校開設的宗教課程的科目和內容都有比較大的變化,課程包括:《宗教與近代文化》《宗教導論》《宗教史》《宗教心理學》《宗教哲學》《宗教與青年問題》《基督教人生哲學》《圣經與社會倫理》《耶穌基督人格論》《教會名人生平》《神之研究》《宗教與科學》《舊約文學》《新約文學》《中國宗教思想史》《基督教中國文化》《近代基督教思想史》《基督教與現(xiàn)代問題》《西洋近代思想與人物》①Lingnan University Bulletin No.61,Catalogue,Academic Year 1937—1938,pp.112—114.。這個單子顯示,這時嶺大的宗教類課程與10年前相比,不僅門數(shù)大增,而且更為系統(tǒng)化,可以從中概括出宗教學、基督教研究、基督教與中國、基督教與現(xiàn)代社會等幾個課程組合,基督教為課程體系中心的特征更加明顯。

      在嶺大眾多的委員會中,宗教事業(yè)委員會較具特色。1930年公布的《宗教事業(yè)委員會章程》規(guī)定,該委員會“以(1)聯(lián)絡(2)統(tǒng)一(3)輔助(4)開辦關于全校之各種宗教事業(yè),而謀精神生活之上進為宗旨”;該委員會“由校長指派委員五人至七人,及校內各宗教團體代表每團體一人組織之”②《宗教事業(yè)委員會章程》,《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2卷第24期,1930年11月12日,第249頁。。從實際情況來看,它的成員既包括學校的重要官員(如1927年,副校長李應林即為該委員會成員)、美國基金會代表(香雅各)、教授(如謝扶雅),也包括在大學并無正式職位的人士(如幾位教授的夫人)。該委員會就基督教事業(yè)的推行與發(fā)展做出決定或提出建議,每周舉行會議,校內的各種宗教事業(yè),如祈禱會、查經班、晨光會、夕陽會、鄉(xiāng)村事業(yè)、工人事業(yè)等,該委員會都派代表參與③《宗教事業(yè)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記錄》,《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3期,1928年3月,第40頁。。到1931年,宗教事業(yè)委員會擴大,擁有委員17人,其中校長派定的5人,學生青年會代表3人,附校代表3人,鄉(xiāng)村服務團、女道會、嶺南醫(yī)院代表各1人,及特約委員3人④《宗教事業(yè)工作報告》,《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13期,1931年6月10日,第239頁。。

      李應林在嶺大1927—1928年度報告中,專門談到該校的宗教事業(yè)問題,說明在大學宗教研究會、夕陽會、祈禱會、晨光會、主日說教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其中,大學宗教研究會由著名基督教思想家謝扶雅主持⑤李應林:《私立嶺南大學第十六至十七年度報告》,《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6期,1928年10月,第96頁。。1931年3月,校報刊文總結學校宗教狀況。該文報道:“有宗教委員會之主理,星期集會,多請學識淵博人員演講,員生赴會者尚多;而自由結合之宗教團體,則有校員會之禱告會,教職員眷屬之女道會,常作研經論道,及向平民服務之進行。”⑥《本校之宗教狀況》,《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6期,1931年3月30日,第114頁。宗教事業(yè)委員會對于如何在校內推進基督教事業(yè)也有所思考。1929年9月10日舉行的會議討論“我儕如何令學生及教員與教會有關聯(lián)”的問題,結論是要在校內開展奮興運動,大力開展基督徒團契,有委員提出,凡參加團契者即可認定其為基督徒⑦《宗教事業(yè)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紀錄》,《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32期,1929年10月19日,第282頁。。

      在嶺南大學的教職員和學生中,基督徒都占有相當?shù)谋壤?。?jù)宗教事業(yè)委員會第7次會議的主席報告,1928年,該校學生中的基督徒共200人,“占全校學生數(shù)三分之一”⑧《宗教事業(yè)委員會第七次會議記錄》,《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4期,1928年6月,第35頁。。這個數(shù)字,應該是包括附校的學生在內。據(jù)1933年10月嶺大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嶺大大學部的410名學生中,基督徒128名,非基督徒282名,基督徒學生占三分之一弱⑨《民廿二年度大學各院統(tǒng)計表(第一學期)》,《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3期,1931年2月28日,第40頁。。擔任該校重要職位的人士,包括校長鐘榮光在內,大多具有基督徒的身份。嶺大的基督徒教員在中國基督教界也有相當?shù)牡匚唬缱鳛檎軐W教授的謝扶雅就是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嶺大的基督徒教員不僅在校內活動,他們也是廣州乃至全國性的基督教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學校逐漸走上正軌后,校內的各種宗教活動漸次恢復,大學和附校經常舉行布道會、祈禱會、基督徒團契、公禱會、退修會、研究班、故事會、主日學等。這些活動一般每月或兩周舉行一次⑩參見《宗教事業(yè)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紀錄》,《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1卷第19期,1929年6月23日,第155頁。。1928年5月還召開了全?;浇檀髸?。

      大學是青年云集之地,是基督教青年會非常重視的陣地。嶺南大學基督教男女青年會的活動非?;钴S,在學生中具有很大影響。嶺南校園中心地帶美麗的懷士堂,是青年會的會所。青年會設有董事局、顧問部、全會事業(yè)部、學生服務部、社會服務部、義務教育部等機構,共五十余位職員。有不少公益性的活動,是由該會組織的。1920年代末,該會曾辦有義務日校3所、夜校2所,自募經費維持學校的運行①《嶺大基督教青年會正副會長楊保羅、余錫光致張焯堃(嶺大教授)》,1929年6月12日,廣東省檔案館,038—002—0096。。該會所辦《南大青年周刊》內容豐富,語言活潑,作為正式刊物長期連續(xù)出版,登載該校與基督教團體相關的大量信息,從中可以了解基督徒祈禱會、晨會、夕陽會、退修會的情況。先后擔任該校副校長和校長多年的李應林,是廣州基督教界的領袖人物,長期任廣州基督教青年會的總干事。1927年11月,中國青年會華南區(qū)干事訓練班在嶺南大學舉辦②《歡迎中國青年會華南區(qū)干事訓練班》,《私立嶺南大學校報》第2期,1927年12月,第25頁。,與他在學校主政應有較大的關系。大學及附中的基督徒學生也開展活動。到30年代,宗教活動更形活躍,形式也較多樣,既有各種崇拜儀式、靈性奮進活動,也有社會服務工作③見《宗教事業(yè)工作報告》,《私立嶺南大學校報周刊》第3卷第13期,1931年6月10日,第239—240頁;第30期,1932年1月31日,第524—525頁。。

      可見,基督教的特征仍然深深地鐫刻在這所大學之上。多年來,無數(shù)的出版物稱這所大學為“教會大學”,當然是不準確的,但人們習慣于將其歸入到教會大學行列,亦非無因。

      以上論述還很簡略,但從中已可看出,嶺南大學在華人收回自辦后的20年中,的確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嶺大自己提出的建設“私立的,中國人的,國際的,基督教的”大學的目標,應該說基本上是實現(xiàn)了。本文的論述偏重于“中國人的”和“基督教的”兩個方面,所謂“融入體制”,指的是該校在立案后融入當時中國教育體系的歷程;而“秉持特性”,即指其作為私立大學而以基督教特性為榮的品格。它的“融入”和“秉持”,都是構成其發(fā)展特色的重要因素。嶺南大學還有兩個重要目標,即“私立的”和“國際的”,兩者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何種影響?在融入國家體制的同時,嶺南大學是否能夠保持其學術獨立?它的內部管理體制如何體現(xiàn)其作為私立大學的面貌?嶺大鮮明的“國際化”特征,又何如與其他因素一起,塑造了它的獨特品格?這些都是值得繼續(xù)加以探討的問題。

      猜你喜歡
      校報基督教學校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融媒體背景下大學校報生存淺議
      近代《私立嶺南大學校報》足球報道內容剖析
      運動(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4
      學校推介
      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新形勢下高校校報輿論引導困境及解決策略初探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奇妙學校
      基督教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
      網絡時代高校校報面臨的競爭危機和發(fā)展對策
      沾化县| 商丘市| 建平县| 樟树市| 都安| 巴林右旗| 胶南市| 玛纳斯县| 奇台县| 都江堰市| 高台县| 双峰县| 墨江| 茌平县| 五莲县| 伊宁市| 福贡县| 宿州市| 绥江县| 临沂市| 屏边| 溧阳市| 阳高县| 冀州市| 阿拉善左旗| 株洲县| 梁山县| 淄博市| 临夏县| 慈利县| 九龙县| 绥江县| 湖州市| 平原县| 密云县| 偏关县| 得荣县| 葫芦岛市| 竹溪县| 若尔盖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