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中歪曲、篡改行為的認定

      2018-03-22 23:25:10
      關鍵詞:有損改動聲譽

      李 琳

      (上海交通大學 凱原法學院,上海 200030)

      著作人身權,又稱精神權利,是作者對作品中體現出的人格和精神享有的權利[1]?!吨腥A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也賦予了著作權人四項精神權利,即發(fā)表權、署名權、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其中,《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四)項定義了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但是,法律及相關實施條例只籠統地規(guī)定了權利保護期限、侵權行為以及限制,并沒有進一步明確判定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具體標準。正是由于我國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guī)定不夠明確,導致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不同的侵權認定標準。從國內外的立法與司法實踐來看,改動行為是否構成“歪曲、篡改”是判定該行為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核心所在。因此,本文將結合相關立法以及司法實踐,嘗試探討歪曲、篡改行為的認定標準。

      一、歪曲、篡改行為的內涵

      我國關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guī)定借鑒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Berne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LiteraryandArtisticWorks,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即作者有權反對對其作品的任何有損其聲譽的歪曲、篡改或其他更改或其他與作品相關的損害行為(1)[2]。從中可以看出,我國《著作權法》和《伯爾尼公約》都將“歪曲、篡改”作為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一種行為方式。但是,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guī)定,除了“歪曲、篡改”的行為方式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之外,還有“其他與作品相關的損害行為”。同樣來源于《伯爾尼公約》的德國《著作權法》和日本《著作權法》也有相類似的規(guī)定。其中,日本《著作權法》更是在第113條第2款第3項明確了“其他損害行為”的具體方式,即作品本身沒有被改動,但是由于對作品的使用而影響作者聲譽的情形[3]。由此可以看出,《伯爾尼公約》、德國《著作權法》以及日本《著作權法》都將作品本身遭受了改動、作品本身未遭到改動但遭受了不當利用,作為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兩種模式。

      與上述規(guī)定不同的是,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四)款只規(guī)定了歪曲、篡改這一種行為,而并未提及“其他損害行為”,但如果不將后者作為侵權方式之一,一方面無法為實務中的相關情形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我國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標準明顯會低于《伯爾尼公約》,從而導致違反公約。也正因如此,關于該規(guī)定中的“歪曲、篡改”如何理解就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歪曲、篡改”的含義均是指對作品本身的改動,因為《伯爾尼公約》中的“歪曲、篡改”不包含“其他損害行為”,而我國的規(guī)定又來源于此,也就應該做相同的理解[4]。也有學者指出,即使未對作品進行任何改動,但如果在利用作品的過程中違背作品的主旨,也可能構成歪曲、篡改[5]。因此,“歪曲、篡改”不僅僅包含對作品本身進行改動,也包含對作品的不當使用,即所謂的“其他損害行為”。我國司法實踐中,也有法院將對作品本身未進行改動,但是對其進行不當利用從而破壞作品的完整性作為“歪曲、篡改”的具體行為之一(2)。

      筆者認為,將對作品本身未進行改動但是進行了不當使用的行為納入“歪曲、篡改”行為的內涵之中的做法并不恰當。根據詞典的解釋,歪曲是指故意曲解和改變事實(3),而篡改是指用作偽的手段對經典﹑理論﹑政策等進行改動或曲解(4)。從這兩個詞的詞義來看,“歪曲、篡改”行為應該是對作品本身進行了改動的行為。那么,將對作品的不當使用也視為“歪曲、篡改”行為,無疑是對其進行了擴大解釋,而這顯然缺乏合理性。一方面,這會導致我國著作權法上的有關規(guī)定和《伯爾尼公約》以及其他國家的相關規(guī)定行文上相同,但內涵上卻不一致[3];另一方面,隨著對作品利用方式的多樣化,不能對“歪曲、篡改”進行無限擴大解釋。因此,我國《著作權法》應該參考《伯爾尼公約》以及德國、日本等國的相關規(guī)定,將各種形式的不當使用作品行為也作為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行為方式之一,直接明確“其他損害行為”與“歪曲、篡改”為并列的侵權方式,而非僅僅將其納入歪曲、篡改行為的內涵之中。

      二、“有損作者聲譽”標準與“有損作品思想”標準

      如上文所述,“歪曲、篡改”應該限于對作品本身進行改動的行為,但是,法律往往允許他人在一定幅度內對作品進行改動,以方便作品的利用與傳播。換言之,并非所有對作品的改動行為均構成“歪曲、篡改”,那么,究竟何種程度的改動會構成“歪曲、篡改”?目前,我國相關法律以及司法解釋未對該問題進行明確闡釋,各法院在實踐中也有不同的觀點。其中,采用較多的標準主要為 “有損作者聲譽”標準和“有損作品思想”標準。

      (一)“有損作者聲譽”標準

      1.相關立法

      “有損作者聲譽”標準是指對作品的改動達到了損害作者聲譽的程度,則該改動行為構成“歪曲、篡改”,并由此判定侵犯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除了《伯爾尼公約》采取了此標準,英美法系的版權法也大多采用了此標準。

      根據《英國版權法》(CopyrightlawoftheUnitedKingdom)第80條關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guī)定(5),只有對作品的處理達到了“貶損處理”的程度,才被視為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行為[6]。而要構成對作品的貶損處理必須包含兩個要件:對作品進行處理并且有損作者的名譽和聲望[7]。

      美國在1990年通過的《視覺藝術家權利法案》(VisualArtistRightAct)中規(guī)定,作者有權禁止故意歪曲、篡改作品或者對作品作可能有損于作者聲譽的修改,以及對于公認的雕塑作品,作者有權禁止對該作品的任何故意或嚴重過失的損壞(6)。該規(guī)定將“歪曲、篡改”與“有損于作者聲譽的修改”相并列,這就意味著“歪曲、篡改”也必須達到“有損榮譽或名譽”的程度。因此,該法案也采取了“有損作者聲譽”標準。

      2.對“有損作者聲譽”標準的分析

      英美法系的版權法之所以采用“有損作者聲譽”標準,與其對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以“財產價值觀”為基礎,英美法系的版權法認為,著作權的實質是為商業(yè)目的而復制作品的權利,因此其條款多出于商業(yè)貿易的考慮[8]。在一定程度上,對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與充分發(fā)揮作品的商業(yè)價值之間存在沖突,因此在重商主義的經濟觀念盛行以及深受功利主義哲學影響的英美法系國家,一直沒有把作者精神權利作為著作權進行保護。隨著大陸法系思想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日趨廣泛,多數英美法系國家受其影響,也開始關注對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不過,在進行規(guī)定時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對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因此,在保護作為作者精神權利之一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時,英美法系國家就更傾向于選擇對權利保護更弱的“有損作者聲譽”標準。

      由于必須滿足作者的聲譽受到損害的要件,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受到的保護就十分有限,有時甚至無法滿足該權利的設立宗旨。因為在實踐中,并不是所有的改動都會使作者的聲譽受到損害。有時對作品的改動,不僅不會損害作者的名譽,甚至可能有利于其名譽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難以判定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但是對于作者而言,其希望用作品將自己的思想傳達給社會大眾的愿望就落空了,甚至其創(chuàng)作目的也就無法實現,這與該項權利保持作者與其作品所表達的思想觀念相統一的宗旨明顯是不符的。此外,雖然該標準保護的是作者已經享有的名譽以及潛在的名譽(7),但是對于那些知名度不高的作者及作品,在進行判定其名譽是否受到損害時,只能通過合理地推測而較難用事實證據進行證明。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有損作者名譽”標準也有其優(yōu)勢。首先,保護水準更低的標準與科技快速發(fā)展的當下更相適應,更能促進文化繁榮[9]。目前,科技帶來的進步使得作品更加容易傳播,人們對各種作品的利用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在對作品的利用過程中,難免對其內容、形式等進行一定的選擇,如果侵權判定標準過低,就會導致侵害他人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幾率大大增加,這會影響人們創(chuàng)作以及開發(fā)新的利用方式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文化發(fā)展與繁榮。其次,大多數情況下,是否損害名譽的事實判斷較為客觀,可以由主張其名譽受到損害之人提供證據,法院在判定是否侵權時會更加明確,從而也可以避免作者不加限制濫用這項權利的可能。

      (二)“有損作品思想”標準

      1.相關立法

      除了上述“有損作者聲譽”標準外,我國實踐中采用較多的還有“有損作品思想”標準(8)。“有損作品思想”標準是指只要存在違背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原意的修改行為,無論作者的聲譽是否受到損害,即構成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該標準主要被重視人格權的大陸法系的著作權法所采用。

      與英美法系強調對作品的利用不同,大陸法系強調的是作者的權利[10]。法國受到“天賦人權”觀念的影響,將作品視為作者人格的延伸,并且對于作者人格與作品之間的精神聯系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因此,法國規(guī)定,只要是有損作者作品完整性、不尊重作品的行為均屬于侵權行為(9)?!兜聡鳈喾ā?GermanCopyrightLaw)第14條規(guī)定,構成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害,必須以侵害作者基于作品而產生的精神利益或者人格利益為要件(10)。與“名譽或者聲譽”相比,“精神或者人格利益”內涵更加豐富,而且在判定時往往需要以作者在作品中的原意是否遭到改動的標準來判斷人格利益是否受到損害。這一標準的采用,更大限度地保護了作者的著作人身權。

      2.對“有損作品思想”標準的分析

      與“有損作者聲譽”標準相比,“有損作品思想”標準能更好地維護作品思想的統一性,從而更好地達到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宗旨。但是,該標準在適用過程中也存在若干問題。

      首先,是否改變了作品思想這個事實的判定應該以誰的觀點為依據?即法官在判定的時候應該以作者的主張為準還是以一般讀者的觀點為準。作品在創(chuàng)作完成之時就獨立于作者,有了自身的含義,有時若干處的改動是否影響到了作品思想,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如果以作者的主張為準,難免造成作者權利濫用。

      其次,應該如何理解作品思想并且進一步對其進行確定?一般情況下,在理解“有損作品思想”標準時,將其等同于損害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然而,我們在認定是否構成作品時,只關注其是否有獨創(chuàng)性,對于其所表達的思想以及創(chuàng)作高度均在所不問。因此,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的目的以及作品中體現作者精神和人格的部分均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僅僅將該標準理解為損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是存在問題的。比如,有的攝影師拍攝一張時尚模特的照片,其目的是在于通過對色彩、燈光、構圖、人物表情和動作等進行把握而展現其審美與拍攝技術。如果有人對其進行細微的改動,比如通過電腦技術將人物在照片中的位置進行移動或者將色彩進行一定調整,這些改動不一定會影響這張照片所體現的思想,而實際上這類照片的思想由于解讀難度大,也不容易判定是否受到了侵犯。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些細微的改動極有可能使攝影師對美的詮釋以及攝影技術的展現受到影響,甚至影響該攝影師的聲譽。因此,對于如何正確理解、如何確定所謂的作品思想有待探討。

      三、兩種認定標準的合理性比較

      (一)立法目的下的合理性比較

      從我國《著作權法》第一條(11)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保護作者的權益、鼓勵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以促進文化發(fā)展繁榮兩個部分。關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設置目的,也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進行闡述。

      首先,對于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保護作品完整權賦予了作者反對他人對其作品進行歪曲篡改以及其他損害行為的權利,這是出于對作品中所體現的作者人格的尊重[11]。通過保護作者的思想與其作品之間的同一性,使作品中所體現的作者個性、人格以及思想觀點得以完整地呈現給公眾。從憲法權利來看,這也是對作者言論自由保護的一種方式。其次,鼓勵作品創(chuàng)作與傳播以促進文化繁榮。一方面,賦予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可以使其更加順暢地將自己的思想、觀點以及創(chuàng)作意圖等傳達給公眾,這對于鼓勵作者進行創(chuàng)作以及個性表達無疑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從而可以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存在,使得大量優(yōu)秀作品避免被歪曲篡改,從而可以讓作品中所承載的文化、思想得以客觀、完整地傳播和傳承,促進文化的繁榮[12]。在探討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行為的認定標準時,上述宗旨和價值有著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在“有損作者聲譽”與“有損作品思想”兩種標準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價值與宗旨,“有損作品思想”標準更可取。雖然通過保護作品的完整性來保護甚至提升作者的聲譽也是該權利的價值之一,但這只是該權利帶來的間接利益,保護作者的精神權利和人格利益才是該權利首要的目的。如果將是否損害作者的聲譽作為認定侵權的標準,那么該權利的目的就會落腳于維護作者的聲譽,這無疑本末倒置甚至使保護作品完整權的目的無法實現。并且,與“有損作者聲譽”標準相比,“有損作品思想”標準能更好地保護作品的完整性,使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得以更好傳播和傳承。

      (二)對“有損作品思想”標準的釋疑

      根據“表達—思想二分法”原則,《著作權法》保護的是思想的表達而非思想本身,因此可能有人會對采取“有損作品思想”標準產生疑惑:不保護思想為什么要用作品思想被損害為標準來判定侵權?

      存在于人的意識中尚未被表達出來的思想是不被保護的,已經被表達過的思想也是不被保護的,其他人依舊可以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對此思想進行表達。這主要是用以協調著作權人、使用人、創(chuàng)作者和其他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13]。而在探討保護作品完整權時,思想依舊是不被保護的,而只是通過改動行為是否破壞了作品思想與表達的統一性以及作品的完整性來判定是否構成侵權,并且通過賦予作者反對對作品思想表達有損害的改動行為的權利來保護作品的完整性。換言之,判定是否損害作品思想并不是為了壟斷思想,而是一種判定改動是否侵害了作品完整性的一種方式。此外,“有損作品思想”標準中的思想也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著作權不保護思想”原則以及“表達—思想二分法”原則中的思想,具體將會在本文下一部分進行論述。

      四、對“有損作品思想”標準的理解與完善

      雖然“有損作品思想”標準更具合理性,但是該標準在適用時依舊存在若干問題,因此,需要對其進一步完善與理解。

      (一)明確對“思想”的理解

      根據通常理解,思想是存在于人腦中的智力活動成果,必須通過外在表現才能為他人所感知;而表達則是用于表述這一智力活動成果的語詞[14]。這是“思想—表達二分法”中對于思想和表達的理解。根據“著作權不保護思想”原則,思想屬于公眾的共有物,并不能被作者所壟斷,因此對作品的保護不延及思想。然而,在“有損作品思想”標準中的“思想”并非上述的思想,而應該將其理解為“作品思想”,它是作者通過作品所表達的體現了作者個性與人格的內容,與作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2)。要對“作品思想”造成損害,前提是對作品存在實質性使用,并且在使用過程中改變了原作中作者想要展現給公眾的、體現作者個性與人格的部分。而為了保護作者的精神權利、尊重作者的個性與人格,以及公眾可以接收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完整的作品思想,就應當禁止對“作品思想”進行歪曲、篡改的行為。簡言之,在對作品進行實質性使用時,“作品思想”應該受到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而要保護“作品思想”,則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內涵。

      由于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創(chuàng)作目的,其要展現給公眾的內容也各有側重,因此“作品思想”不能僅作字義上的解釋或者對其內涵進行固定,而應當結合作品類型特征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來衡量何為該作品的“作品思想”,從而通過對作品的改動是否損害了作品思想而判定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

      以美術作品為例,不同美術作品的側重也有所不同:不少作者注重美術作品的美學意義,而有的美術作品側重其思想內容的表達,最為典型的就是漫畫。雖然同為美術作品,由于作者在創(chuàng)作伊始的創(chuàng)作目的不同,因此在確定何為作品思想以及判定是否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時也應該有所區(qū)別。

      對于表達美學意義的美術作品來說,其價值在于外部表現形態(tài)而非內容。作者對美術作品的構思,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通過創(chuàng)作行為將其落實在畫板上[15]。并且,不同于文字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內容有許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以及存在形式,美術作品的表達是通過特定的色彩、構圖、線條等元素的組合,而這個組合就是體現作者個性與人格的部分,即作品思想。因此,任何對于該組合中相關元素的變動,均會對作品思想產生影響,從而構成對原作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在這個類型的美術作品中,作品具體所畫的內容并沒有那么重要,只要作者在美學領域中獨立完成了一項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該作品都因作者技藝、情感的付出而具有獨創(chuàng)性,從而構成一個作品[15]。因此,即使許多美術作品使用相同的主題或者題材,但是它們均由各自的作者憑借各自的技藝創(chuàng)作而成,所以均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且各自享有獨立的著作權。任何一方都不能主張對方侵害了自己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以漫畫等為典型的以表達作品思想觀點為目的的美術作品,會有一個較為明顯的主題思想,作者基于此創(chuàng)作出一個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內容,并且通過圖像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因此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并非美術作品所展現的美學價值而是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內容。換言之,該類型美術作品的作品思想是其內容所蘊含的思想觀點或思想感情,如果改動未損害作品思想觀點與作品表達的統一性,那么就不構成“歪曲、篡改”(13)。換言之,與表達美學意義的美術作品相比,表達作品思想觀點的美術作品由于存在獨創(chuàng)性內容這一橋梁,使得作品思想與圖像的表達形式之間的對應性沒有那么密切,作品依舊存在一定的改動空間。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同一類型的作品,由于創(chuàng)作目的不同,其“作品思想”的具體認定也存在不同。那么,對于不同類型的作品來說,其“作品思想”的認定就不能用統一標準來進行衡量了。

      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在以“有損作品思想”標準判定是否構成歪曲、篡改時,法官通常將作品思想做最狹義的理解,即作者通過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在“都本基訴作家出版社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中,一審法院認為出版社對原作的刪改,使得原作所要表達的思想不能得到完整的體現,破壞了原作的完整性,因此侵犯了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14)。甚至有法院直接指出,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思想、原意等內在表達內容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15)。不過,也有法院不再將作品思想局限于作品內在的思想感情,認為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是指作者保護其作品的內容、觀點、形式等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16)。以上所指的“內容、觀點、形式”即為“作品思想”,是作品中體現作者個性和人格的部分。

      (二)足以造成公眾誤解

      保護作品完整權的目的是保護作者與其作品所表達的思想觀點之間的同一性[6]24。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為了保護作者的言論自由與表達自由。因此,如果對原作的改動并不會造成公眾對作品思想的誤解,那么就不應該認定該改動為歪曲、篡改,進而判定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因此,有學者提出,應該將足以造成公眾對于該作品的誤解作為侵犯該項權利的必備要件[16],并且應以普通受眾的角度來考慮作品思想是否被誤解(17)。對此,有以下兩點說明:

      第一,“普通受眾”應該是具有理解作品的一般能力以及了解作品的一般知識的普通人。一般情況下,作品就是在普通的社會公眾之間傳播,但在某些情況下,理解一些特殊作品應當具有特殊的知識和能力。比如,醫(yī)學專著的普通受眾應當是具備基本醫(yī)學知識以及閱讀能力的受眾,因為一般公眾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和理解能力,自然也無法判定是否足以造成對該作品的誤解。

      第二,在判定是否足以造成公眾對作品的誤解時,需要有一個“識別前提”。只有在識別作品以及作者的前提下,才有價值探討是否足以造成公眾對作品的誤解。具體而言,只有在公眾知道某一部分出自某一作者的某一個作品,但是并不了解原作思想的情況下,才會由于對原作品的改動而對原作品的作品思想造成誤解。通過以下例子可以更好地對比說明:一篇文章引用一段文字時,采用了直接引用的方式并且作了引用標注,由于未對原作品進行改動,一般不存在造成公眾誤解的情形(18)。但是,如果作者間接引用了這一段話,并且在對這段話進行改動時損害了原作品的作品思想,會有以下兩種情況:如果未作引用標注,會使讀者認為這就是作者所寫,并不會讓其聯想到原作品,那么也就不存在對原作品造成誤解的情形;如果作了引用標注,而讀者對原作品又不了解,那么由于對這段話的間接引用而使公眾對原作思想造成誤解。當然,如果被引用的作品由于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普通受眾對其均有一定了解,那么一般也就不會對原作思想造成誤解。

      如果將“足以造成公眾對于該作品的誤解”作為侵權的必備要件,那些雖然對作品思想進行了改動,但是并不會導致公眾對原作產生誤解的行為就不會構成對原作作者的侵權。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模仿諷刺,即“對作品具有特色的風格加以模仿,以達到滑稽或嘲諷效果”[17]。模仿諷刺中,改造者對原作加以改造,并且通過改造后的作品與原作品之間的對比,以實現對原作進行諷刺批評的目的。雖然模仿諷刺會嚴重改變甚至歪曲作品的原意,從而不可避免地傷害作者的精神權利。但是改動者的目的并非在于割裂原作思想與作者思想之間的一致性。相反,改造者通過對原作的大量引用和借鑒,是為了喚起公眾對原作的記憶,而公眾也并不會因為這些改造而對原作產生誤解。

      (三)對權利的限制

      為了文化繁榮發(fā)展與精神文明建設,我國對于反動、暴力等內容要進行管制。因此,若作品中涉及相關內容,在對作品進行發(fā)表或者使用之時對該部分內容進行刪改,不應認定為侵害作品思想。換言之,在特殊情況下,保護作品完整權要讓位于其他更高的利益。雖然著作權制度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鼓勵個性表達,但是個性表達并非沒有界限,依舊要對其進行一定的限制。

      此外,采用“有損作品思想”標準主要是基于保護作者個性與人格的考慮,而在著作財產權保護期間結束之后,由于作者已經死亡多年,對于其個性與人格的保護程度可以適當降低,因此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作品,可以降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標準,采取“有損作者聲譽”標準。

      五、結 語

      當下,社會公眾對于作品的使用方式和頻率在不斷增加,導致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可能性也增大。為了鼓勵創(chuàng)作、促進文化發(fā)展,明確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權判定標準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歪曲、篡改作為各個國家立法中被視為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行為方式之一,對其認定是非常關鍵的。參考其他國家的立法以及司法實踐,我國應該將歪曲、篡改以及其他損害行為作為兩種并列的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行為方式,而不能將后者簡單納入前者的內涵之中。此外,在對歪曲、篡改行為進行認定時,要從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宗旨和價值出發(fā),來探討各個標準的合理性。

      注釋:

      (1)Article 6bis: Independently of the author's economic rights, and even after the transfer of the said rights, the author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claim authorship of the work and to object to any distortion, mutilation or other modification of, or other derogatory a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said work, which would be prejudicial to his honor or reputation.

      (2)參見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朝民初字第28850號。在該案中,被告在原告與被告共同創(chuàng)作的雕塑作品《睡覺的毛主席》周圍裝置色彩斑斕的小恐龍,取名為《夢魘》,并且進行展覽。這一行為雖然沒有對雕塑作品本身進行改動,但是這樣的使用方法改變了原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因此法院認定被告的行為構成了對《睡覺的毛主席》的歪曲和篡改。依據雙方簽訂的協議及創(chuàng)作過程,塑像作品《睡覺的毛主席》是隋建國與王文海兩人共同完成的,屬合作作品。根據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兩人以上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對于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要經合作作者的同意方能使用該作品。本案中,由王文海雕塑主體部分、隋建國負責表面涂色而完成的《睡覺的毛主席》塑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雙方對各自創(chuàng)作的部分不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因此,兩人使用該作品必須遵循協商一致的原則,未經對方同意,兩人均不得擅自使用該作品。依據雙方在合作協議中的約定,可以確定《睡覺的毛主席》“意在表現延安窯洞中毛澤東安詳睡眠的情景”,這是該合作作品所體現的兩個人的思想,任何一人都不得擅自進行改動。

      (3)參見在線漢語字典,2018年9月11日引用,http://xh.5156edu.com/html5/z58m78j98837.html.

      (4)參見在線漢語字典,2018年9月11日引用,http://xh.5156edu.com/html5/z74m50j188994.html.

      (5)《英國版權法》第80條第1款:“文字、戲劇、音樂或藝術作品的作者,以及電影作品的導演,有權在本條提及的情形下制止對其作品的貶損處理。” 參見《十二國著作權法》翻譯組:《十二國著作權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12頁。

      (6)《美國版權法典》第17章第106條中:Rights of certain authors to attribution and integrity:(a) Rights of Attribution and Integrity. —Subject to section 107 and independent of the exclusive rights provided in section 106, the author of a work of visual art—…

      ①shall have the right—(A) to claim authorship of that work, and (B) to prevent the use of his or her name as the author of any work of visual art which he or she did not create;…

      ②shall have the right to prevent the use of his or her name as the author of the work of visual art in the event of a distortion, mutilation, or other modification of the work which would be prejudicial to his or her honor or reputation; and…

      ③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s set forth in section 113(d), shall have the right—(A) to prevent any intentional distortion, mutilation, or other modification of that work which would be prejudicial to his or her honor or reputation, and any intentional distortion, mutil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that work is a violation of that right, and (B) to prevent any destruction of a work of recognized stature, and any intentional or grossly negligent destruction of that work is a violation of that right…

      參見《十二國著作權法》翻譯組:《十二國著作權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729-730頁。

      (7)對于名譽損害并非只限于已經實際已經享有名譽的那部分作者,雖然有些作者及其作品的知名度未能達到足以讓眾人知曉的程度,但是如果行為人對其潛在的名譽造成了損害,那么依舊構成侵權。

      (8) 參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3)二中民終字第10610號。在該案中,一審法院認為:原作“天下糧倉”四字間散落的墨跡具有代表“血淚”和“糧食”的獨特含義,而被告在使用“天下糧倉”四字時刪除了這些墨跡,使得原作所要表達的思想不能得到完整的體現,破壞了原作的完整性,故被告侵犯了原告對其作品享有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9)《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第L. 121-1條:作者對自己的姓名、作者身份及作品享有受尊重的權利。該權利系于作者人身。該權利永遠存在、不可剝奪且不因時效而喪失。參見《十二國著作權法》翻譯組:《十二國著作權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6-67頁。

      (10)《德國著作權法》第14條:著作權人有權禁止對著作的歪曲或其他傷害,以防止其與著作間的精神及人身合法利益遭到損害。參見《十二國著作權法》翻譯組:《十二國著作權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49頁。

      (11)《著作權法》第一條: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12)從這個角度也可以回答上述不保護思想為什么要采用“有損作品思想”標準的問題,因為標準中的思想與思想—表達二分法中的思想具有不同的含義,前者體現作者的個性與人格,但后者屬于公共領域中抽象的思想。

      (13)參見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3)朝民初字第15850號。在該案中,未經原告同意,被告將原告所創(chuàng)漫畫作為文章配圖使用,并且將漫畫中的文字刪除,但是二審法院認為該使用情形并未構成對作品的歪曲、篡改,沒有侵害原告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14)參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3)二中民終字第10610號。

      (15)參見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海民初字第11715號。

      (16)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014年第3期(總第209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訴劉俊謙、萊州市萬利達石業(yè)有限公司、煙臺環(huán)境藝術管理辦公室侵犯著作權糾紛案》。

      (17)參見鐘顯庭:《保護作品完整權侵權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該文中采用了“理性第三人”的表述,不過筆者認為,不似經濟學領域的“理性人”假設,在與作品進行接觸時,不必達到“理性”的程度,更何況,對于作品的欣賞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極強的活動。

      (18)這里并未考慮斷章取義的情形,即排除了對作品本身并未進行改動但是對其進行了不當利用的情形。

      猜你喜歡
      有損改動聲譽
      數據壓縮
      Top 5 World
      記仇的確有損身體健康
      聲譽樹立品牌
      爆炒米花(節(jié)選)
      咪咪(節(jié)選)
      多變的臉
      對新媒體時代應對聲譽風險的探討
      管好聲譽
      高要市| 德兴市| 曲水县| 文山县| 西城区| 祁连县| 澄城县| 东港市| 瑞金市| 通山县| 汉源县| 崇信县| 喀喇| 买车| 临夏县| 台南市| 贡山| 同仁县| 通山县| 金山区| 永济市| 定州市| 永宁县| 绥阳县| 临澧县| 封丘县| 滁州市| 清河县| 凤庆县| 昌平区| 大悟县| 灯塔市| 曲松县| 焦作市| 三穗县| 肥东县| 延川县| 宝山区| 康马县| 轮台县|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