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卿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藥物療法聯(lián)合認知一行為療法對慢性g失眠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方便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86例,隨機分為3組,即藥物組(n=30)、認知一行為組(n=30)、聯(lián)合組(n=26),比較分析3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結束即刻,聯(lián)合組治療有效率100.00%高于認知一行為組86.67%、藥物組83.33%;治療12周,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6.15%、認知一行為組為93.33%,明顯高于藥物組76.67%(P<0.05)。結論藥物療法、認知一行為療法對慢性失眠患者短期效果確切,兩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可提高長期療效,臨床應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方案。
[關鍵詞]慢性失眠;藥物療法;認知一行為療法;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7)10(a)-0100-03
慢性失眠是一種精神科臨床常見病之一,指每周≥3d、病程≥3個月的睡眠紊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身體健康。藥物是治療失眠的常見方法,但長期使用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降低治療效果。隨著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模式的轉變,非藥物療法治療失眠的價值得到肯定。該文方便收集了2015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86例慢性失眠患者臨床資料,觀察了藥物療法、認知一行為療法及聯(lián)合療法對慢性失眠的短期、長期效果,旨在為疾病探討安全有效的方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6例慢性失眠患者,86例患者分為藥物組30例、認知一行為組30例、聯(lián)合組26例,藥物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37.39±3.09)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病程(4.28±1.20)年。認知一行為組男性13例,女l生17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7.40±3.10)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病程(4.30±1.21)年。聯(lián)合組男性11例,女I生15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7.40±3.08)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病程(4.29±1.19)年。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病程I>3個月,每周睡眠紊亂≥3次;②符合全國睡眠學術會議制定的慢性失眠標準;③患者主汴有失眠癥狀,夜間覺醒次數(shù)≥2次,時間≥30min;④睡眠淺、多夢,總睡眠時間短,日間頭暈、精神不振、乏力;⑤無藥物過敏史:⑥該組研究符合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獲得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藥物、酒精、毒品依賴者;②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應激,未解決者;③合并抑郁、焦慮等精神疾病者;④嚴重睡眠時相和結構紊亂;⑤合并癡呆、認知功能障礙者;⑥正在使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抗抑郁藥物且不能停藥者;⑦不愿意參與該研究,或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2方法
藥物組患者每晚睡前給予10mg酒石酸唑吡坦片(國藥準字:H20020372)治療,給藥1個月后,根據(jù)病情按需或間斷給藥。認知一行為組患者由專業(yè)精神科醫(yī)生進行睡眠衛(wèi)生指導、刺激控制法、睡眠限制療法、認知療法、放松療法等,至少1次/周面對面治療,60~90min/次,持續(xù)治療4周,平時進行電話隨訪。聯(lián)合組患者同時接受藥物治療和認知一行為治療,具體方法見藥物組和認知一行為組。
1.3觀察指標
睡眠改善療效判斷,睡眠效率=實際入睡時間/上床至起床時間×100%。痊愈:失眠癥狀消失,睡眠效率≥70%;顯效:失眠明顯有所減輕,睡眠效率≥60%;有效:睡眠效率≥50%;無效:睡眠效率<50%,或病情加重。將痊愈、顯效、有效納入總有效中。
1.4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和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數(shù)據(jù)(x±s)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后療效比較
治療結束即刻,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其他兩組(P<0.05)。見表1。
2.2治療后12周療效比較
治療12周,聯(lián)合組、認知一行為組有效率高于藥物組(P<0.05)。如表2。
3討論
失眠癥是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滿意的情況,導致患者精神活動效率降低,引起抑郁、焦慮、恐懼等心理,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臨床在治療失眠癥時,多數(shù)給予安眠藥或抗抑郁藥物治療,安眠藥具有起效快、見效快等特點,可縮短說明潛伏期,減少醒覺次數(shù),延長睡眠時間,從而改善睡眠質量。但長期服用會產(chǎn)生依賴性,且不良反應多,患者接受程度不高。酒石酸唑吡坦是一種新型的非苯二氮卓類鎮(zhèn)靜藥物,結合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α-1亞型的GABA-A受體,具有半衰期短、不良反應少等特點,是目前廣泛應用的鎮(zhèn)靜催眠藥物。該文研究結果顯示,酒石酸唑吡坦可明顯改善大部分患者失眠癥狀,治療12周觀察到藥物仍能出現(xiàn)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療效有所降低。推測與患者病程長、接受不同種類藥物治療有關。
近年來,生物醫(y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過渡,人們意識到心理和生理參與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過程。慢性失眠不僅是睡眠生理紊亂,也是心理障礙過程。目前治療失眠的非藥物療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生物反饋療法、刺激控制療法、肌肉放松療法等。隨后臨床對慢性失眠發(fā)病機制研究不斷深入,認識到安眠藥的危害性,國內外提倡非藥物療法治療慢性失眠。認知一行為療法是治療心理精神疾病的常見手段,通過各種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心理治療等,試圖改變患者非適應性睡眠習慣,減少自身認知上的喚醒,改變睡眠不良態(tài)度,從而提高睡眠質量。石志斌等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稽延性失眠癥狀長期效果確切,藥物聯(lián)合認知一行為療法起效更快,其持續(xù)效果與認知一行為療法相當。該研究結果表明,認知一行為組患者治療結束即刻,與藥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發(fā)現(xiàn)認知一行為組治療有效率明顯提高,推測與認知一行為療法顯效速度慢有關。在治療結束后,認知一行為療法仍能保持良好的效果,糾正睡眠紊亂,提高睡眠質量。
有學者提出,聯(lián)合治療時,患者可能將療效過多歸因為藥物,出現(xiàn)停藥后療效降低或低于認知一行為療法的情況,故不認同聯(lián)合治療的長期效果。該文研究結果表明,聯(lián)合組在治療結束即刻、治療12周時均表現(xiàn)出了優(yōu)于單一療法的臨床優(yōu)勢,將兩種方法疊加,有利于提高患者長期治療效果。治療12周時,聯(lián)合組治療有效率稍降低,但仍高于單一治療組。該研究結合多年工作經(jīng)驗,認為應根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如癥狀突出的患者、長期依賴藥物的患者,建議治療初期階段以聯(lián)合治療為主,其他患者可在治療過程中調整為聯(lián)合療法,確保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慢性失眠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初期可維持不錯的效果,持續(xù)使用后效果減弱;雖認知一行為療法起效慢,但作用時間長久,可有效改善慢性失眠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將認知一行為療法聯(lián)合藥物治療,起效快,持續(xù)效果與認知一行為療效相當。臨床應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從而獲得最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