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蕭婷
摘要:史前時期的蓋頭習俗主要流行于東部沿海地區(qū),在蘇北地區(qū)的二澗、大伊山、萬北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有過發(fā)現(xiàn),一般是用紅陶缽扣在頭上或覆在面上。這種習俗具有地區(qū)的獨特性,故本文對此種埋葬習俗進行梳理及初步的研究。
關(guān)鍵詞:龍虬莊;新石器時代;器物蓋頭
龍虬莊遺址位于高郵市一溝鄉(xiāng)龍虬莊村北,海拔2.4米。遺址地勢平坦,四面環(huán)水。西鄰澄潼河,有小河環(huán)繞,向南與北澄子河,向西與澄潼河,向北與東平河相溝通。東西長約240米,南北寬約180米,總面積43000平方米。是江淮東部面積最大保存完好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
龍虬莊遺址先后進行過四次發(fā)掘,總發(fā)掘面積1335平方米,清理了居住遺跡4處,灰坑34個,墓葬402座[2]。其中有104座墓葬隨葬有陶缽,一般均隨葬1-2件。又有18座隨葬陶缽的墓有蓋面習俗。大部分扣于死者頭部,也有覆于面部,另有M394,陶缽覆于腹部。此外也有碗、豆、三足缽底部鑿孔,覆于死者面部、口部及下頜骨處。與這些器物伴出的隨葬品有:陶鼎、陶杯、陶罐、陶紡輪、陶釜、石刀、石錛、骨笄、骨墜、骨簇等。根據(jù)初步統(tǒng)計分析,男性墓葬出現(xiàn)頭部蓋頭習俗的概率要多于女性,陶缽一般扣于死者的頭部,碗、豆覆于死者的面部或口部。值得注意的是M173,M22,M400三座墓葬是用三足缽覆于死者的面部,其中兩座為壯年男性墓葬,一座為一青年女性墓葬。其中M173隨葬器物有陶三足缽2件,陶壺1件,骨簇13支[3]。M400隨葬器物有陶三足缽、陶釜、陶器蓋各1件,骨箸2支,另外還隨葬狗頭1個[4]??v觀整個墓地的埋葬情況,也是男性墓的隨葬品多于女性墓。隨葬品的多少反應(yīng)死者在氏族中的地位,一些男性墓中隨葬較多的生產(chǎn)工具,如骨鑿,骨簇。當反應(yīng)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起到的關(guān)鍵作用,為整個氏族創(chuàng)造出可供生活的必須資料。
根據(jù)這些器物覆蓋死者頭部位置的不同,可將這些墓葬分為A,B兩型,A型為器物扣在死者頭頂或覆蓋在頭部,B型為器物覆蓋在死者面部或口部。兩種情況同時共存的只有一例,即M105。歸入B型。此外還有M276、M319兩座合葬墓,其中各有兩具尸體覆蓋有器物,并且覆蓋在各自的不同部位,在此把M276、M319各看成一個整體,只計算一次,都歸入A型。
A型共計22座,所用的器物有陶缽、器蓋、陶匜、陶豆,陶碗。
B型共計33座,所用的器物有陶碗、陶豆、陶缽、陶三足缽。
初步分析可知,缽,以扣在頭頂為主,也有扣在面部,且以男性墓葬居多。碗、豆以扣在面部為多,往往鑿有孔。也以男性墓葬為多,此外,扣三足缽,陶匜的為少數(shù)。
對于在死者面部覆蓋鑿孔的器物,筆者基本同意以往的基本認識: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這在國內(nèi)外的民族學材料中能找到相關(guān)的例證,如以前我國西南的永寧納西族實行火葬,并且用麻布袋盛斂象征死者靈魂的前顎骨、臂骨、手骨、骨盤、腿骨、腳趾等灰燼碎骨,事后把盛斂死者碎骨的麻布袋送到氏族的公共墓地,同時要把麻布袋的底部剪開,或者抽出底線,使口部與底部均與外界相通,他們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通入到陰間,而不作祟。當?shù)氐钠彰鬃逡灿蓄愃频牧曀?,他們用陶罐盛骨灰,以布封口,口部和罐底也打一個洞,最后把死者的骨灰安放到氏族公共墓地去[5]。
但是在龍虬莊遺址發(fā)現(xiàn)的墓葬中,不是完全的把死者盛斂到一件器物中,而對盛斂尸體的器物鑿有孔,并且還隨葬有鑿有孔的器物。這與上面的幾個例子是有一定區(qū)別的。此外,器物鑿孔覆面習俗只是龍虬莊墓葬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一部分是扣在死者頭頂及面部沒有鑿孔的器物。
西安半坡遺址的甕棺葬主要是盛斂未成年的小孩或夭折的兒童,往往埋在居住區(qū)附近或房子的周圍,反應(yīng)的是兒童未成年不能夠進入氏族公共墓地,而且埋在房子周圍,以便能夠得到家人的照顧。而龍虬莊的這種蓋頭習俗不論男女老少都有發(fā)現(xiàn),可見不是一種專門的針對某一類人群的埋葬習俗。龍虬莊的這種葬俗與蘇北地區(qū)的二澗、大伊山、萬北、大村遺址反應(yīng)的情況應(yīng)是相同的。應(yīng)屬于同一文化傳統(tǒng)。
有意思的是,龍虬莊和蘇北地區(qū)類似的埋葬習俗都是用紅陶缽扣在死者的頭部,只是龍虬莊的形式更加多樣些。陶缽一般為先民的生活用器,用以盛放食物的。為什么死后把其扣在死者的頭部,并且用的是紅陶缽。這種情況可能反應(yīng)的的是先民的某種信仰,認為紅色是很重要的一種顏色,這與屈家?guī)X文化的墓葬中常常隨葬有紅陶杯的情況類似,而且屈家?guī)X文化隨葬有紅陶杯的墓葬,往往隨葬品都比較豐富。一定程度上反應(yīng)墓主人的社會地位比較高。雖然在龍虬莊文化時期,社會分層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分化,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社會地位也是相應(yīng)比較高的。這種埋葬習俗以男性為多,結(jié)合其隨葬品??梢钥闯銎湓谏鐣钪邪缪莸闹匾巧篮蠓从吃诼裨崃曀字?。
龍虬莊遺址所處的江淮東部地區(qū),在史前時期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反映在文化面貌上,也呈現(xiàn)出多種文化因素并存的現(xiàn)象。龍虬莊遺址的蓋頭習俗可能受到較早一階段的屬于海岱地區(qū)后李-北辛文化系統(tǒng)的蘇北連云港(原新海連市)二澗、大伊山、大村、萬北遺址的影響。
總之,龍虬莊遺址發(fā)現(xiàn)的蓋頭習俗,比蘇北地區(qū)的蓋頭習俗更為豐富,形式也前者更為多樣。當是后者的繼承和發(fā)展。龍虬莊遺址出現(xiàn)的器物底部鑿孔覆面情況,結(jié)合民族學資料分析,當為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但是,以男性墓為多的情況,可能反映了男性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龍虬莊考古隊編著:《龍虬莊—江淮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99年
[2]同上,第7頁
[3]同上,第74頁
[4]同上,第77頁
[5]宋兆麟:《云南永寧納西族的葬俗—兼談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