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鵬舉
摘要:在唐代,李白在詩壇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并且在他生前被多數(shù)人認可,可相比于文學(xué),他的仕途可謂坎坷,雖然詔供奉翰林,但是在僅僅一年半的時間里旋即被賜金放還。不用懷疑的是李白畢生的追求是政治上的成功,這也是大多數(shù)文人的追求,但直到耗盡他浪漫的一生,也就當一個翰林侍詔,這讓無數(shù)后人為他惋惜。本文就從多個角度來尋找他失意的緣由。
關(guān)鍵詞:政治失意;蕩不羈;浪漫;理想
一、性格因素導(dǎo)致處處碰壁
1.自負:在《上李邕》中,傳達出李白作為一個年輕人的自負。李白五歲發(fā)蒙讀書,《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開始從事社會活動;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nèi))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游歷江油、劍閣、梓州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他有資格去驕傲,然而他卻不懂得內(nèi)斂,“李白在翰林多沉飲,玄宗令撰樂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動,索筆一揮十數(shù)章,文不加點。后對御引足令高力士脫靴,上命小閹排出之”,高力士是什么人,李白敢如此對待,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李白性格的輕狂。特別是在站隊的時候他也犯了嚴重的錯誤: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避居廬山,永王李璘恰出師東巡,李白應(yīng)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勸永王勤王滅賊,但沒有看清形勢,永王的實力并不夠強大,而且并不受太上皇唐玄宗的喜愛,在至德二年被皇甫侁所殺。而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雖然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方面有卓越的才能在但在這點上顯然沒有超過他們。
2.不羈:他不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還把龍床吐得一塌糊涂,更不敢置信的是他還把楊貴妃和安祿山的曖昧關(guān)系寫到詩里,“海燕還秦宮,雙盡入簾櫳,相思不相見,托夢遼城東。”直到老年也沒改變,這可能是他頭腦中的道家思想使然,也顯示出他的狂放不羈,如“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囂囂直可輕”和花甲之年所寫的“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些詩歌中,連孔子和儒家奉為圣人的堯舜都被輕視,可見他性格的放蕩不羈。
3.天真爛漫的性格:長時間不能施展才能的李白得到入京詔書,興奮的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來抒發(fā)自己躊躇滿志的心情,“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他直接表達了自己急于見到皇上一展才華的迫切心情;“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此處詩人筆觸細膩,形象逼真地描繪了興奮熱鬧的場面。遇到開心的事情詩人并非獨自享受,而是如孩童般將其告訴眾人,和眾人分享他的快樂;“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則寫出了他的得意與驕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更是直抒胸臆將自己的自信滿懷展現(xiàn)得酣暢淋漓,受寵忘形的形象躍然紙上,要知道,直接表達自身的情感而不加掩飾是思想上極不成熟的一種表現(xiàn)。
二、求官方式不同
與任俠、求仕一樣,崇道也是李白終生力求的一件重要事情。李白沒有像一般士子那樣通過科舉步入仕途,他從一開始就有與眾不同的選擇,希望以奇人名士的風(fēng)采引起朝廷注意,進而直取卿相。從李白天寶之前的行跡來看,他的一切活動,似乎都是圍繞著培養(yǎng)自己的名士聲望而展開的。 那么他為什么不走尋常路呢?一說李白的父親是一個商人,商人后代被有限制的參加科舉;另一說李白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科舉無法考中,這就導(dǎo)致了李白與受過儒家傳統(tǒng)教育的部分官員格格不入,難免遭人陷害。這也是為何他雖然被人舉薦給了唐玄宗,仍難逃被罷官的命運。
三、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愿臣服于俗世,現(xiàn)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張揚個性,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tài)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在李白當了一段時間的翰林侍詔后,因與自己的追求不符,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jié)“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這些直接導(dǎo)致他被玄宗疏遠,后來又投入道教的懷抱。李長之先生三十年代所作《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痛苦》一書第三節(jié)《李白求仙學(xué)道的生活之輪廓》和羅宗強先生《李白與道教》等文均對李白游仙訪道的生活事跡有所追述。官場中人是最沒有“言論自由”的群體。然而李白受道教的影響,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體現(xiàn)出他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但也造成了李白不懂為官之道。
四、社會環(huán)境惡劣
開元盛世后期,朝廷日趨腐化,社會醞釀著新的危機。天寶時期,在經(jīng)過開元盛世之后,唐玄宗志得意滿,放縱享樂,不問國事,并且納兒媳楊玉環(huán)為妃。此時國政漸亂,唐玄宗罷免賢相張九齡,相繼以李林甫與楊國忠為相,楊國忠成為發(fā)動安史之亂的借口,而李林甫有“口蜜腹劍”的惡名,他蔽塞言路,排斥賢才,任用蕃將為邊將,如高仙芝、哥舒翰與安祿山等更是直接導(dǎo)致了安史之亂,同時宦官集團也逐漸掌握大權(quán),如高力士等權(quán)勢炙手可熱,這樣的環(huán)境更不適合像李白這樣有才氣、有理想的人生存。
總結(jié):
李白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并不僅僅是社會環(huán)境的問題。在看到李白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時,可能是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不順才造就了他文學(xué)上的成就。古人有云:文章憎命達,恰好詮釋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全唐書》。
[2]《上安州斐長史書》。
[3]《國史補》。
[4]《李太白全集》。
[5]《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