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孫廣勇
泰國清邁府清道縣位于泰緬邊境,當?shù)囟酁楦呱?。《環(huán)球時報》記者近日從清邁一路北上,來到海拔上千米的黛昌村。這個距邊境僅幾十公里的小村曾是“金三角”的一個罌粟種植區(qū),幾十年來,泰國政府在聯(lián)合國有關機構的支援下,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幫助當?shù)厣矫耖_展替代種植,改變了貧困的生活和對毒品經(jīng)濟的依賴。
黛昌村有30戶村民,大部分是傈僳族,還有幾戶泰族。這個昔日罌粟種植的重災區(qū),今天已呈現(xiàn)出一幅安居樂業(yè)的畫面。村子中一塊平地上,幾家人圍著咖啡豆加工機忙碌著,有的把帶殼的咖啡豆倒入機器,有的篩選泡在水中的咖啡豆,高腳屋前長長的架子上攤滿了咖啡豆,在落日的余暉中閃耀著金色光芒。
傈僳族大姐阿薩瑪和《環(huán)球時報》記者談起替代種植帶來的收入時露出滿意的笑容,她說:“我們種了5000棵咖啡,每棵能收四五公斤咖啡豆,每公斤賣100泰銖(1元人民幣約合5泰銖),足夠家里6口人的開銷了?!背Х韧?,村里附近的山上還種著李子、桃子等果樹。勞凌老人上了年紀,請人照看幾百棵果樹,自己幾年前在村頭開了個小店鋪。店鋪既能住人還能開店,修建時花了約20萬泰銖。老人自豪地說:“當年泰國王室成員和政府總理來視察替代種植時,就站在這座房子前。以前村里種罌粟,時令不好時,連吃的大米都沒有,現(xiàn)在種咖啡、水果,村里至少十戶都買了皮卡車,既能運貨,還能到清邁去看親戚?!?/p>
據(jù)了解,在泰國北部還有很多和黛昌村一樣放棄罌粟、改種經(jīng)濟作物的村莊。在黛昌村推進“持久解決罌粟種植地區(qū)發(fā)展計劃”的猜加隆說,目前泰北地區(qū)有很多替代種植項目,覆蓋幾十萬山地民族。替代種植計劃給村民提供的既有豆子等短期經(jīng)濟作物,也有咖啡、菠蘿等長期經(jīng)濟作物。按照猜加隆的說法,只有短期和長期結合,才能保證村民日常和長久的收入。
猜加隆負責周邊12個村子、700多戶約2000人的替代種植計劃。猜加隆說:“這個項目只有3位工作人員,由于地處深山,有的人干兩年就會調(diào)走,但我是在山里長大的傈僳族孩子,喜歡大山,更希望幫助山里的鄉(xiāng)親?!辈录勇≡谇暹~湄卓大學讀的是農(nóng)業(yè),畢業(yè)后就一直在山里從事替代種植工作。他很有經(jīng)驗地說:“選擇價格高的經(jīng)濟作物,而且收獲季節(jié)必須在旱季,以避開雨季山里幾乎中斷的交通?!?/p>
在距離黛昌村不遠的南盧村,村民瑟亞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以前出山要走一天一夜,聽說祖輩遷徙到這里就是為了在深山老林種罌粟,那時候有人收購,用馬把罌粟馱出深山。除了罌粟,也會種一點稻谷,但生活很貧困?!爆F(xiàn)在,替代種植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瑟亞家里有摩托車、衛(wèi)星電視,房子是泥瓦結構,房間內(nèi)堆滿一包包的咖啡豆。瑟亞說:“現(xiàn)在一兩個月進城一次,其實也不買什么,因為吃的都是自己種,只有看病才去清邁花點錢?!彼€表示:“過去種罌粟提心吊膽,照料起來也費事,還總擔心孩子們?nèi)旧隙酒贰,F(xiàn)在種咖啡、水果很好,每年能攢七八萬泰銖。替代種植帶來的發(fā)展機會必須抓住?!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