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岱
電影《妖貓傳》中,白居易因寫作《長恨歌》而卷入了宮廷秘聞之中。歷史上,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生幾度宦海沉浮。
我覺得起初白居易是幸運的。
在他16歲那年,帶著詩稿來到了長安,直接去找大唐朝管宣傳工作的大領導顧況,當時顧況原本不大想見他,但聽說他是個地方基層干部的孩子,大老遠跑來長安,于是皺著眉把他叫進了辦公室。
顧況坐在辦公桌前,問他:“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白居易。”
顧況嘴角微微上揚,用戲謔的口吻對他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p>
白居易天資聰穎,話外音怎么能聽不出來?但,他沒有多說什么,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顧況隨手翻閱他帶來的詩稿,這一翻,戲謔的口吻變了,他感慨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p>
顧況就這樣被白居易征服,徹底成為了白居易的忠實粉絲,往后顧大人逢人就贊白居易的詩文,很快,白居易年少成名,成為了京城熱度很高的詩人。
而征服了顧況的詩句便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唐朝詩人眾多,白居易理應在自己爆紅時整合手里的資源讓自己徹底紅一把,但眼前的狀態(tài)并不是他的理想出路,除了顧況以外,白居易沒有得到更為強有力的引薦,于是白居易決定回家鄉(xiāng)繼續(xù)學習積累,暫別京城。
12年后,白居易回來了,并且是以新科進士的身份重新出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這一年白居易29歲,算是個人生贏家。
這一年的白居易,也正式地踏入了仕途。
白居易第一個供職的地方是秘書省,任校書郎。與大多數(shù)公務員一樣,白居易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待了6年多。
公元806年,白居易前往盩庢縣主管治安,沒過一年,他便又被調回長安,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還沒等白居易完全適應,在公元808年,朝廷又下任職文件:白居易被正式任命為左拾遺。
這個職位看著不大,七八品而已,在京城高官云集的地方,確實只能算是個芝麻官,但這個芝麻官卻又有著不能被忽略的地位:第一他要經(jīng)常跟皇帝接觸;第二他的工作是對皇帝的工作進行查漏補缺,如果用一個游戲名來概括的話,可以稱之為“大家來找茬”。
白居易說到做到,在他任職期間,極盡言官之職:上書直言民間疾苦、譴責官員昏庸不作為、揭露官場黑暗,如著名的《賣炭翁》《觀刈麥》等詩就是在這個階段創(chuàng)作出來的。后來大概覺得上書直言沒有起到他想要的效果,于是白居易數(shù)次當面指出憲宗的問題,弄得憲宗很沒面子。
作為管理者,憲宗有一定的涵養(yǎng),他跟丞相李降吐槽:“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p>
可見,白居易在此時已經(jīng)得罪了他的最高上司,好在同事對他不錯,丞相李降勸慰憲宗:“他也是忠心一片,為了國家好,算了吧?!?/p>
白居易絲毫沒有察覺到自己已經(jīng)招了上司的反感,或者他感覺到了,但是為了報答憲宗的知遇之恩,他的忠心仍然不減,方式也沒有任何改變,仍舊如常一樣上書勸諫。
一直在忍的不只有憲宗,還有朝廷里那些被白居易的詩歌戳中痛點的官員,如“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得罪了大唐稅務局;如“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得罪了專權的宦官;如“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揭露了“宮市”的腐敗……這些官員覺得白居易再這樣寫下去,遲早出事,于是心照不宣地都想除掉這個在官場上不大討喜的人。
公元811年,白居易的母親去世了,白居易回家守孝3年,當他重新回到長安時,卻沒有想到家人正常的生老病死給自己的命運帶來了這么大的轉折。
公元815年,朝廷里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死亡,裴度受了重傷,但奇怪的是,這么大的事情,所有人包括憲宗都表現(xiàn)得極為平靜,案件一直壓著不處理。
白居易覺得這太不尋常,于是上表要嚴緝兇手,把案件查個水落石出……然而朝廷里對這件事情依然不大關注,白居易痛心疾首地再次上表。
此舉激怒了憲宗以及在朝官員:沒見過這么不識趣的人。
怎么辦?
還是那個游戲:大家來找茬。
先是給白居易扣了一頂帽子:越職言事。
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他被貶為州刺史。
但這個處理結果還不夠解氣,很快就有一個叫王涯的人前來舉報:白居易的母親因賞花墜井,白居易竟然還寫過“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不孝。
然而真相是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據(jù)記錄,新井詩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成罪名。
君命難違,此時無論真相是什么,白居易都無法改變他要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現(xiàn)實,白居易帶著失望與痛苦離開了長安。
被貶為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一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漸漸轉向了“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群眾的心,但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卻早已沒有過去的那般熾熱。
或許白居易在那個時候懂得了所謂的職場規(guī)則,明白了職場里的心照不宣,更明白了何為“伴君如伴虎”,他在江州郁郁不得志,某天送客回去的路上,聽見了琵琶聲,于是與琵琶女有了一次短暫的閑聊,寫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千古名句。
在江州的那幾年,白居易的心態(tài)漸漸變得很平和,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并與當?shù)氐纳私挥巍?h3>④
原以為這大概就是余生了,然而命運卻總會在某個你想安定的時刻,驟然變化。
公元821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把白居易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職。
然而當時朝廷很亂,大臣之間勾心斗角,明爭暗斗。穆宗作為最高上司,還不如憲宗,根本不聽任何勸諫。此時的白居易早已明白了卷入官場斗爭的危害,惹不起,躲得起,于是極力請求外放。
好在如愿,白居易在公元822年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白居易內心那顆“達則兼濟天下”的心再次熾熱起來,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用以解決杭州人民的飲水問題。
當他看到西湖淤塞、農(nóng)田干旱,又排除重重阻力,修堤蓄積湖水,用來灌田,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法與注意事項,刻在湖邊的石頭上,以供后人參考。
離任前,白居易還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公共資金,用來作為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后再補回原數(shù)。據(jù)說,這筆錢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才不知去向。
往后的將近20年,白居易也沒有過所謂的“歲月靜好”,仍然是被朝廷調動著四處做官,但他為任職當?shù)氐陌傩兆隽撕芏鄬嵲诘暮檬拢溟g還寫了大量的詩歌,被后人稱為“詩王”“詩魔”,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
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