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
魯迅先生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在中國歷史上,就有一條非常著名的很多人走出來的路——絲綢之路。也許很多同學都聽過“絲綢之路”的大名,卻并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兒,以及是條什么樣的路——沒關(guān)系,就從絲綢之路的起點開始我們的旅程吧。
準確地說,“絲綢之路”并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張道路網(wǎng)絡(luò),是穿越山川沙漠,連接歐亞大陸之間的商路。“絲綢之路”這個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出版的地圖集里。
李?;舴?/p>
李?;舴沂墙乩眍I(lǐng)域中的大神級人物,他在世界各地考察,留下的地質(zhì)記錄和文獻都非常有價值。他在中國考察了很長時間,完成了《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一書,在書中使用了“絲綢之路(Silk Road)”一詞。
絲綢之路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時間里,它逐漸被人們開辟出來,并成為幾個大陸間商業(yè)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細分下來,還有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等幾個版本。
當時斯基泰人、月氏(zhi)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等先后活躍在草原絲綢之路上,很是熱鬧,其中當然也有漢族商人的身影。公元前15世紀,中原商人就已經(jīng)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進行貿(mào)易活動。
雖然叫作“絲綢之路”,但這條路上不僅僅有絲綢交易,和田玉、青金石也都是有名的商品。
數(shù)千年前,雖然人類之間言語不通,交通也不便捷,可以說溝通起來困難重重,但相互交流的欲望還是戰(zhàn)勝了一切。在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草原上,產(chǎn)生了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guī)模的貿(mào)易路線銜接起來的草原之路,這便是絲綢之路的雛形。
絲綢
絲綢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國人把蠶絲加工成紡織品,這種技術(shù)在當時是非常復雜的工藝,被中國壟斷了很長時間。絲綢憑借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得到很多人的喜愛,逐漸成為中國對外貿(mào)易必不可少的高級商品。
和田玉
古名昆侖玉,原產(chǎn)于西域莎車國和于闐(tian)國(今天我國的新疆和田),是有名的軟玉品種??脊虐l(fā)現(xiàn),和田玉大概在7000年前就傳入我國,因為中國人對玉石青睞有加,所以銷量一直不錯。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一種硅酸鹽礦物,顏色呈深藍色,非常漂亮,產(chǎn)地在今天的阿富汗地區(qū)。當時,人們把它看作重要的寶石,在絲綢之路上有重要地位,后來成為佛教七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適應長距離搬運貨物的動物也對貿(mào)易起了關(guān)鍵的作用。阿拉伯半島的單峰駱駝因為耐渴、耐餓、耐旱,成為頭號運輸工具。分散在亞歐大陸的雅利安人和斯基泰人還開始飼養(yǎng)良種馬。雙峰駱駝也在不久后加入商貿(mào)大軍。這些動物陪伴著人類進行持久而遙遠的旅行。
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國力強盛,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擊匈奴,計劃把西域諸國聯(lián)合起來,于是派遣張騫(qian)出使西域,這讓張騫成為開辟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人物。
張騫西行其實是個很苦的差事。雖然他在途中被俘虜,遭軟禁十年,但最終還是到達了大月氏、大宛、大夏等國,對西域的路線和形勢有了深刻了解。當他幾經(jīng)周轉(zhuǎn)回到長安,出使時的百人團隊,只剩下他和導游兩個人了。
研究了張騫的西域報告之后,漢朝對西域的外交政策有了改變,變成“威德遍于四?!?,希望漢朝的聲望能夠影響到西域地區(qū)。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了第一次的經(jīng)驗,這次就順利得多。張騫用了4年時間,充分考察了烏孫、康居、身(yuan)毒(古印度譯名)等國。為了促進長安與西域的交流,漢武帝派遣了大量商人,沿著張騫的路線到西域各地經(jīng)商。不少人在國際貿(mào)易中成為富商,吸引了更多人通過這條路進行貿(mào)易活動。張騫開辟出的這條絲綢之路變得火爆異常,各國使者、商人、傳教士絡(luò)繹不絕,從此將中原、西域、伊朗、阿拉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絲綢之路空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