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
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是一戰(zhàn)時期德國著名的飛行員,被稱為王牌中的王牌(Ace of Aces),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擊落最多敵機的戰(zhàn)斗機王牌。他的空中傳奇一直影響至今,許多文藝作品以他為主人公或原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紅豬》。
里希特霍芬的全名是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中間那個Freiherr的字面意思是自由公爵。按照德語的習慣,這個位置應當是人的教名,但這個Freiherr并不是他的教名,而是德國一個貴族化的稱謂,類似于其他國家的男爵。所以他的全名通常翻譯為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馮·里希特霍芬男爵。他的“紅男爵”的綽號也由此而來。
順便說一句,名字中帶von被許多人視為德國貴族的象征,實際上這個von就相當于英語中的of,后面通常跟的是名字主人的封地。
里希特霍芬在自傳里自稱為Der Rote Kampfflieger(“紅色斗士”)。在歐洲, 法語區(qū)稱他為“l(fā)e Baron Rouge”(紅男爵)或“l(fā)eDiable Rouge”(紅魔鬼)“Le Petit Rouge”(小紅),英語區(qū)中稱他為“Red Baron”(紅男爵)。這個綽號是從英語區(qū)叫響,逐漸蔓延回德語地區(qū)的。
1892年5月,里希特霍芬出生于德國西里西亞一個叫克萊因堡的小村莊,家族是舊普魯士貴族。他的父親阿爾布雷希特·馮·里希特霍芬是普魯士的少校,“里希特霍芬”這個姓是“公正廉明”的意思,這個姓氏早先由神圣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賜給他的家族。
9歲時,里希特霍芬舉家搬到今日波蘭的希維德尼察,并在那里長大。年輕的里希特霍芬喜歡打獵、騎馬和體育。他在11歲開始接受正規(guī)軍事訓練,1911年受訓完畢后加入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持矛騎兵團,西普魯士第1營 。在當時,德國軍官加入沙俄部隊是很平常的事,著名的克勞塞維茨在拿破侖戰(zhàn)爭中也是沙俄軍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里希特霍芬擔任騎兵軍官在東西兩線作戰(zhàn)。由于一戰(zhàn)中各國都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機槍和有刺鐵絲網,騎兵的存在價值非常小,所以持矛騎兵團后來被解散,里希特霍芬被調派到補給團。1915年5月,他因不滿身處后方沒有仗打,主動申請調派到德意志帝國陸軍航空隊服役。在請求得到同意后,他于1915年5月加入德國陸軍航空隊,并于1916年9月17日在法國坎巴拉取得了他的首個戰(zhàn)績。
之后,里希特霍芬寫信給柏林一位珠寶商朋友,訂制了1只銀杯,杯上刻有擊落敵機的日期和飛機型號。他一直保持著這個傳統(tǒng),直到德國的銀供應短缺時才停下來,當時他已經擁有了60只銀杯。
有意思的是,里希特霍芬的同輩們都不覺得他是個多么出色的飛行員,反而更欣賞他的弟弟洛塔。許多回憶錄都顯示里希特霍芬的飛行技術不如很多自己的同僚,他只視戰(zhàn)斗機為一個射擊平臺,渴望在戰(zhàn)場中擊落對手的飛機。
1916年11月23日,里希特霍芬駕著“信天翁”D-II戰(zhàn)斗機擊落了英國王牌飛行員納奈·霍克。這次險勝令他深信,空戰(zhàn)中最重要的是飛機的機動性(在日記中他的原話是“需要更靈活的戰(zhàn)斗機”)。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強化飛機的機動性意味著犧牲速度。所以里希特霍芬的想法并不受人關注。一直到1917年時,“信天翁”戰(zhàn)斗機都是德國陸軍航空兵的組成骨干。在此期間,里希特霍芬曾換裝過“信天翁”D.III和D.V。后來信天翁D.V戰(zhàn)斗機出現一連串墜毀事故,并發(fā)現其低翼設計存在缺憾,他因而換裝“哈爾伯施塔特” D.II(Halberstadt D.II)戰(zhàn)斗機。到1917年9月,里希特霍芬才開始駕駛著名的“??恕盌r.I三翼戰(zhàn)斗機。
在今天的影視作品中,“福克”Dr.I幾乎成為“紅男爵”的代名詞,但其實里希特霍芬和“福克”Dr.I并肩作戰(zhàn)的時間只有他生命最后的兩個月。他駕駛的第一架全紅色戰(zhàn)斗機是信天翁D.III。
被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最佳的德國戰(zhàn)斗機——“福克”D-VII戰(zhàn)斗機——或許是紅男爵最希望駕駛的飛機,他一直參與研發(fā)工作,并為設計者提供他的實戰(zhàn)經驗以改善現有德國戰(zhàn)斗機的缺點??上г凇案?恕?D.VII投入服役的前一天,里希特霍芬于法國上空被擊落陣亡。
1917年1月,在他擊落第16架敵機后,里希特霍芬獲授予當時德國最高榮譽藍馬克斯勛章。同月他被委任為第11戰(zhàn)斗機中隊(Jasta 11)的中隊長。里希特霍芬訓練出很多精英飛行員,部分飛行員后來成為了其他中隊的指揮官。
為了于交戰(zhàn)時較容易識別敵我,第11戰(zhàn)斗機中隊亦跟隨里希特霍芬把戰(zhàn)斗機涂裝成紅色,并各自加上獨特的標記。
里希特霍芬?guī)ьI他的中隊取得了空前成功,在1917年的“血腥四月”(Bloody April),他在一個月中擊落了22架英國飛機,令他的擊落數增加到52架。到6月時,他成為新建第1戰(zhàn)斗機聯隊(Jagdgeschwader1)的聯隊長,聯隊包括有第4、6、10和11戰(zhàn)斗機中隊。這些高機動性的中隊可以根據需要分派到不同的前線。第1戰(zhàn)斗機聯隊又因為擁有色彩繽紛的戰(zhàn)斗機和大帳篷而被起了兩個別號:“飛行馬戲團”和“里希特霍芬馬戲團”。
不過,在同年7月,里希特霍芬被道格拉斯·康奈爾上尉和阿爾伯特·伍德布里基少尉擊落。雖然他在最后關頭成功迫降,但因為頭部中彈,在以后的歲月里曼弗雷德一直受到劇烈頭痛的困擾。不過他還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空戰(zhàn)的勝利,這種非凡的意志讓許多人對他肅然起敬。不過,也有很多人回憶,在生活中,里希特霍芬是個冷淡而嚴肅的人,極少與人交流,也很少關心他人的感情。
1918年4月21日早上11時在索姆河附近的莫蘭角(Morlancourt)飛行時,里希特霍芬被一顆.303口徑子彈擊中后身亡。當時他正架機追逐一架隸屬英國皇家空軍第209中隊的“駱駝”式飛機,由加拿大飛行員威爾弗里德·梅(Wilfrid May)駕駛。在轉彎時,里希特霍芬發(fā)現自己被另一架由加拿大飛行員羅伊·布朗(Roy Brown)駕駛的“駱駝”戰(zhàn)斗機跟隨。在他轉頭確認尾隨的駱駝式戰(zhàn)斗機時,一顆致命的子彈自布朗的方向射出,擊中他的右下腹后對角穿透其胸腔。
里希特霍芬在一處由澳大利亞皇家部隊(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控制的地區(qū)勉強著陸,著陸后他的福克戰(zhàn)斗機仍然保持完好。目擊者指當他們趕抵戰(zhàn)機旁時,里希特霍芬仍然活著,一會之后才死去。另一位目擊者,澳洲醫(yī)護兵團(Australian Medical Corps)的特德·斯模特(Ted Smout)中士指里希特霍芬在臨死前說了最后一個字,“kaputt”(德語,損壞或故障的意思)。作為飛行員,里希特霍芬在戰(zhàn)場上擊落的敵機,按照當時德國軍方的說法有80架。歷史學家們的研究也普遍支持這一數據。
里希特霍芬之死一直是一個迷。當時的英國皇家空軍將擊斃“紅男爵”的功勞算在了布朗的名下,但許多研究者通過彈道研究,認為擊中紅男爵的是一名步兵,名叫史諾伊艾凡(音譯),一名普通士兵,終身沒有子嗣,1925年后變成流浪漢。里希特霍芬的死有很大的運氣的原因,實際上,無論布朗還是那名普通士兵在當時的位置想射中他都非常困難。
里希特霍芬死后,英國為他舉行了規(guī)模隆重的葬禮。德國人為他建立了紀念館和博物館。德國空軍對他更為懷念,納粹德國國防軍空軍第2聯隊和現今德國空軍第71聯隊都命名為“里希特霍芬”聯隊。值得一提的是,第71聯隊首任聯隊長,是在二戰(zhàn)中創(chuàng)下352架擊墜紀錄的空前王牌埃里希·哈特曼。
里希特霍芬家族除了“紅男爵”之外還有好幾位社會名流。他的弟弟洛塔·馮·里希特霍芬也是一名王牌飛行員,擊落數40架。他與哥哥同屬第11戰(zhàn)斗機中隊,1922年死于空難。二戰(zhàn)德國空軍元帥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則是“紅男爵”的遠房表弟。紅男爵的侄孫,赫爾曼·馮·里希特霍芬博士于1989年至1993年間出任德國駐英國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