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市綦江區(qū)正自學校 楊麗娜
國學培訓的最后一節(jié)課,在一首經典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中閃亮登場。國內外知名的演奏家陣容,讓我們頓時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嗎?
接下來,重慶華夏國學研究院院長、重慶市教師教育學會黃明超教授聲情并茂地為我們講授了《學記》。
他首先從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和師生觀闡述了《學記》的思想成就;然后從邏輯性、格言式語言和箴言警人等方面剖析了《學記》的藝術成就;最后從國內外教育實踐舉例說明了《學記》的深遠影響。課上,黃教授帶領大家領悟了《學記》的核心要義,別出心裁,簡明扼要,深入淺出。這節(jié)課,更加讓我們堅定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師的信心:務本之道在于不斷學習,摸索教學規(guī)律,鉆研教學理論。
課后,幾位表演藝術家分別用笛子、琵琶、古箏、揚琴、二胡等為我們演奏了陜北民歌、《十面埋伏》等精彩曲目,或悠揚、或舒緩、或激昂、或悲壯……大家沉浸在這曼妙無比的音樂盛會中,深深地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真的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
為期五天的培訓,至此拉下了帷幕,國學培訓在師生互動中圓滿結束。
我覺得,這是培訓學習的結束,同時也是我們不斷提升人格修養(yǎng)的開始,立志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開始,培養(yǎng)一代新人的開始。
縱觀身邊,會發(fā)現(xiàn)綦江區(qū)已率先將傳統(tǒng)文化與綦江教育結合,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效對接,結出了累累碩果。
首先,區(qū)教委在全區(qū)開展書法教育,用翰墨書香裝點校園,滋潤童心;永城鎮(zhèn)成立了“吹打學校”,聘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家樂班”為學生授課,有力地保護和傳承了“永城吹打”這一民間藝術瑰寶;登瀛學校開設傳統(tǒng)體育項目——射箭運動,在文武兼修中浸潤師生心靈,助推學生全面發(fā)展;永樂小學立足川劇發(fā)展,校園川劇文化氛圍濃厚,2017年被市文化委授予“非遺傳承教育基地”稱號。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這樣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只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華自然橫溢,高雅光彩。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修為。這些儒雅氣質與高尚情操,我們要傳達給孩子們。
古人有“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的忠誠,“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的孝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大義,則需要我們帶領孩子們去領悟去繼承。
這次培訓,更是豐滿人生的開始。專家們飽讀詩書,幽默風趣,言猶在耳?!耙嬲呷?,友道,友諒,友多聞,益矣”,一百多位語文教師成為學習的同伴,“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見賢思齊”,必然使大家互助成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