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摩洛哥特約記者 呂可丁
作為人類最早栽培的果樹樹種之一,無花果可謂家喻戶曉。然而,要說最青睞它的地區(qū)還應該是北非阿拉伯國家。這一方面是因為無花果最早的種植地即為阿拉伯地區(qū)——據(jù)說沙特和也門兩個國家就是無花果的原產(chǎn)地。另一方面,地中海得天獨厚的氣候優(yōu)勢頗為適宜無花果的生長——炎熱干燥的夏季和溫和多雨的冬季為無花果提供了生長所需的充足水分與陽光。
在北非,流行著這樣一句諺語——“盛產(chǎn)無花果和橄欖的地方就是福地”。而這句話應用在以地中海氣候著稱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北非國家,則再適宜不過。
北非的無花果在自然條件下生長,不使用任何化學添加劑,味道濃厚、甘甜。成熟的無花果經(jīng)過嚴格篩選,采用傳統(tǒng)自然干燥制成果干。在很多國家,無花果被稱為“圣果”,作祭祀用果品。它象征著和平與繁榮。和鮮果比起來,北非的阿拉伯人更傾向于食用曬干處理后的無花果干,當?shù)厝苏J為經(jīng)過陽光“加工”過的果香更加純粹。
在摩洛哥,售賣無花果干的小販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推著獨輪車沿街售賣,購買時揮手即停,用小小白紙包起一把,你就可以拎著它到海邊閑坐一下午,打發(fā)悠閑時光。另一種較氣派的售賣方式是干果鋪。商家通常將無花果干穿成一條條幾米長的干果串,沿著店鋪的門面一一掛起。遠遠看去頗為壯觀。而購買者也往往毫不含糊,直接拎起一長串掏錢就走。這樣“局氣”自然也不是為了零食,而是用來準備豐盛的大餐。
無花果干獨特的滋味,尤其適用在肉類的配菜中。北非阿拉伯人每到主麻日全家團聚時吃的庫斯米,被摩洛哥稱為國菜的塔吉鍋燉菜,以及羊肉手扒飯中用來消膩的小菜等等,都會有無花果干的身影。在飽嘗了一頓油水之后,拿起小小一顆無花果干放在嘴中,便會感覺清香襲人,和脂肪的香氣混在口腔之中,可謂相得益彰。
無花果干在北非飲食中的地位可謂不可或缺。人們相信,無花果的營養(yǎng)價值極高,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除了有幫助消化、止腹瀉、治咽喉痛、防治神經(jīng)痛、潤滑皮膚的美容作用,最重要的藥用價值表現(xiàn)在能顯著抑制癌癥,它的抗癌功效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公認,被譽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守護神”。無花果大約在唐代傳入我國,被譽為“仙人果”和“人參果”,還被稱為“樹上結的糖包子”。
在北非人看來,無花果干已不僅僅是一種常見飲食,更是一種古老文化的象征。關于無花果干的諺語數(shù)不勝數(shù),而提及無花果的著作,恐怕最著名的就是《一千零一夜》了。山魯佐德口中的每一篇故事里,幾乎都有這么一位玲瓏剔透的女子,蒙著面紗走在阿拉伯的鬧市之中,購買了一捧無花果干……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北非,一定不要錯過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