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向宏
家風對人生的影響潛移默化,卻深遠、深刻。周恩來曾說“一個人的幼年所受的影響,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風上長期存在”。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曾制定了十條家規(guī)。這十條家規(guī),從周恩來進北京城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青少年讀書時代,就在家中大立鏡旁貼著他手書的警句:“面必凈、發(fā)必理、紐必結(jié);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鏡前照一照。
之所以他的品德會如此高尚,除了他從小立志高遠、立身嚴謹外,追根溯源,與周家的祖訓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由周氏后人總結(jié)出治家報國的《周氏家訓》,雖各地字句長短不一,但其基本內(nèi)容皆為尊先祖祖訓,“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規(guī)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愛幼”以及“出仕為宦,官清吏瘦;攝職從政,報國為民”等體現(xiàn)了愛蓮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歷代后人,使后人中為民者“積德、行善、慈愛”;為官者“興農(nóng)事、重教化、救良民”。
“誠”“儉”“忍”三字,是《周氏家訓》最有意義的地方,也是傳承周氏愛蓮家風的三要訣。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給少年周恩來乃至周家后代帶來了深刻影響。周恩來繼承祖訓,不僅將勤儉視為“治躬”(自省)第一要義,治家第一要義,更重要的是將勤儉作為治國的法寶。他的一生可說是執(zhí)行“勤儉治家,勤儉建國”的楷模。他對親屬,特別是晚輩要求甚嚴,幾乎每次會見親屬都要反復強調(diào)勤儉節(jié)約。為此,他給家人制定了十條家規(guī),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儉這個法寶,即使將來以強國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丟棄勤儉這個法寶。
周恩來的嗣母陳氏的教育以及她身上體現(xiàn)出的中國婦女賢淑文靜的美德,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yǎng)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周恩來的好學、仁慈、謙讓,可以說其源頭在嗣母的言傳身教。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寫的《射陽憶舊》一文中,記載了嗣母當年給他講了一個“忠仆”的故事,使他銘刻在心,并加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議論:“某仆安在,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負所托也”“因特書之,以風天下之公仆”。他認為國家的領導者應當是全國人民的公仆,并表明自己要追求這種高尚精神的志向。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來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甘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著精忠報國、廉潔奉公和高風亮節(jié),現(xiàn)在看來當年嗣母的教誨是多么重要。
許多學者對周恩來人生軌跡沒有大起大落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討,事實上從周氏家訓中對忍的記述和周恩來童年所受到的教育引導就可探究出其中的緣由。嗣母陳氏曾帶他到離鎮(zhèn)淮樓不遠的胯下橋去游覽。此橋是淮安人為紀念鄉(xiāng)親韓信而修建的。陳氏就地講述了“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少時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說的是韓信當時雖有武功,但為了不傷害屠夫,竟然在屠夫的笑謔中從他雙腿間爬過去,當眾出丑。多少年后,韓信封侯榮歸故里,他不但不去為難那個屠夫,反而讓他當了掌管當?shù)刂伟驳男」佟:笕擞懈杏陧n信的氣度,深為敬佩,在此立碑紀念。嗣母最后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忍辱負重,能屈能伸,方可成為大丈夫。陳氏又在恩來的人品中注入了一個“忍”字。這個“忍”字,使周恩來一生受用不盡。
(作者系淮安市紀委駐市衛(wèi)生計生委紀檢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