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麗
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國,自從有了原始文字——甲骨文之后,為了傳承文明,編訂和讎校活動便逐漸出現(xiàn)了。最早的書籍編訂活動出現(xiàn)在周朝,最早形成校讎法理論是始于西漢[1-2]。由于古代傳播技術的限制,人們的讀書過程自然而然地伴隨著校對的過程,清朝的??睂W家王鳴盛曾經說過,“讀書先從??笔肌?。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使校書成為一種高級知識分子才能從事的活動,通常是國家組織人力物力才能做到的,所以,在官方修書占主流的古代社會,編校一體集中于上層社會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逐漸精細化,宋朝,也就是書籍版本中質量最好的宋本產生的時期,編書和校書分離成兩個獨立的體系。這種精細化分工是宋本一書難求的成因之一。在從宋至今的漫長時間里,編校分離一直是圖書出版界的主流模式。但對于后起之秀的期刊來說,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固定出版周期和時效性的限制,編輯一體則成為主流模式。下面針對目前日趨明朗的數(shù)字化期刊出版趨勢探討社科類學術期刊編校一體化的利弊。
編校一體化在期刊界的存在由來已久,并不是今時今日才出現(xiàn)的。相對于圖書從選題策劃到成書的過程,期刊的出版面臨著時間短、任務重、工作量大的種種局限。因此,編校一體化無形中滿足了期刊出版的需要,尤其存在的價值。
(1)編校一體化縮短了學術期刊用于編校上的時間,保證了學術期刊出版的周期性。相對于圖書出版,期刊的出版有其固定的時間限制。有的學術期刊是月刊,有的是半月刊,甚至有的是旬刊。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保質保量地按時出版,只能在最耗費時間的編校環(huán)節(jié)上著手。相對于圖書,期刊的選題策劃可以相對節(jié)省時間,每期的欄目甚至可以不變;學術稿件更是可以坐等上門,不必像圖書出版那樣做大量的市場調查,節(jié)省了組稿的時間;有的學術雜志甚至提前半年收稿,為的就是保證出版的周期性。這些方面的努力最終還要審稿和編校的有力配合。很多學術期刊都把三審提早到最前面,從接收到作者稿件起就開始三審工作,有的還要外審。三審確定稿件可以錄用后,發(fā)給作者用稿通知。接下來就是稿件編校。這里確實是編校,既有編,又有校。編輯、排版、校對一次性完成。包含了編輯對稿件的加工整理、校對的三校一讀。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形勢下,此舉是無奈之舉、必要之舉。
(2)編校一體化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減省了學術期刊的運營成本。所謂的編校一體化不僅指編輯和校對的一體化過程,也指編輯和校對是同樣的一批人,他們既做了編輯的工作,同時也做了校對的工作,可以說是一人雙職,而且從來只領一份工資。這是期刊社為了應對自己生存發(fā)展做出的必須選擇。
(3)在數(shù)字互聯(lián)網出版背景下,編校一體化發(fā)展如虎添翼。社科類學術期刊雖然沒有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那樣對論文發(fā)表時間上的分秒必爭,但是優(yōu)先出版依然是高質量稿件的不二首選。為了保證出版的時效性,編校一體外加人機共校是信息化背景下很多社科類學術期刊的選擇。但是機器校對絕對不能代替人校,它客觀上存在的很多不足之處是亟待完善的,人的作用目前來看還是校對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編校一體化在縮短編校時間、保證出版周期的同時,也必然影響到期刊出版質量。下面就編校一體化對于學術期刊出版質量的不利影響做以下探討。
(1)周奇在《現(xiàn)代校對學概論》中說:“到了近現(xiàn)代,由于出版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校對從編輯中分流出來,成為獨立的專業(yè)。”[3]校對的相對獨立是現(xiàn)代出版業(yè)為提高出版質量而做出的選擇,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就是因為出版是一個精細活,每一次的編輯和校對都能夠有效提高出版質量,編校次數(shù)越多,出版質量越好。年鑒的出版周期是一年,有充裕的時間編校,校次可以達到七校,因而質量非常高。圖書的出版周期平均也有半年,質量也比期刊和報紙要好得多。期刊的出版周期和報紙一樣,是固定的,為保證按期出刊,編校一體化帶來了質量的下降,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的圖書、期刊質量檢查差錯率標準就可見一斑:圖書差錯率標準是萬分之一、期刊差錯率標準是萬分之二。也就是說,國家允許期刊每萬字可以出現(xiàn)兩個錯誤。編校一體化帶來的出版物質量下降是必然的。
(2)編校一體化造成編輯過程的后移,影響稿件問題的早排查早糾正。前文說過,很多學術期刊的三審都前移,就是為了對有問題的稿件進行早排查,好進行適當?shù)耐烁搴屯诵薰ぷ?。但是三審并不能完全篩查出所有稿件問題,三審過程之后的編輯加工整理工作卻和校對工作一起進行,而且往往由同一責編進行,這就出現(xiàn)了編輯過程的后移,無疑會產生工作過程的重復進行和工作量的增加。我們說校對很大的一個作用是為了彌補編輯工作的不足[3],本應該在編輯工作進行完之后再進行。但是編校一體造成了編輯和校對的同步,這時出現(xiàn)了編輯加工整理后查找出的問題,就使校對工作成為一種浪費。退修后再進行一遍編校一體化處理,無疑也增加了責編的工作量。
(3)在數(shù)字優(yōu)先出版背景下,編校一體化發(fā)展也面臨新的問題。為了保證出版時間,編校一體化的過程往往更注重對文章內容的編輯,容易忽視校對過程中的文章細節(jié)的把握。而好的學術期刊需要對校對差錯率的嚴格把關,二者形成的矛盾因出版時間而不可調和。
為了保證學術期刊出版的周期性,很多學術雜志已經達到提前半年收稿,嚴重影響到了學術文章出版的時效性;為了加快出版速度,編校一體化已經成為學術期刊的必然選擇,但也造成了學術期刊質量的下降;為了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下數(shù)字出版的大趨勢,同時保證期刊出版質量,很多學術雜志不得不增加了校對軟件的應用,但是校對軟件的不完善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如此多的矛盾,學術期刊將何去何從?編校一體化是否應該持續(xù)下去?
筆者認為,我們學術期刊編輯界的同仁們應該朝向以下方向進行努力。
(1)加大對編輯和校對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以保證期刊質量。學術期刊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國家對外交往的窗口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準之一,其地位和作用理應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我們作為學術期刊出版人,更應該肩負起自身的責任,為作者服務、為中國學術發(fā)展服務,以更多的投入換更好的學術期刊出版質量。一要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增加同行間的經驗交流,讓好的編校模式為更多的學術期刊所采用。二要注重編輯自身業(yè)務素質提升,努力使自己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期刊出版的新發(fā)展形勢,與時俱進地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提高編校質量和效率。三要加大經費投入,增加編輯人數(shù)、擴大編輯隊伍,加強培訓學習,提高編輯素質,用交叉互校的方式增加校對次數(shù),提高編校質量。
(2)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應將收稿與出版之間的時間盡量縮短,以對作者出版時間負責,對廣大讀者獲取知識時間負責的態(tài)度,保證社科類學術期刊的時效性。針對學術時效性問題,將有特殊學術價值的優(yōu)先出版稿件以特事特辦的方式加強編校,提高編校質量,不因時間倉促而影響出版物質量。
(3)針對網絡時代數(shù)字出版背景下的學術期刊發(fā)展,我們既要勇于面對挑戰(zhàn),不斷調整學術期刊的發(fā)展步調,又要仔細分析自身發(fā)展存在的不足,針對不足,采取適當?shù)拇胧?。編校一體化在學術期刊的發(fā)展過程中是一種節(jié)省時間和人力、物力的選擇,因而其瑕不掩瑜,仍然適用于目前學術期刊的發(fā)展,但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進行完善。一要增加校對軟件的校次,但是不能完全依賴,要人為地加以判斷,不能因校對軟件而誤改,期待將來能有更為智能的校對軟件出現(xiàn)。二要增加校次,不能因責任編輯的“責任”二字就不實行交叉校對,因為不同的編輯的校對能力和業(yè)務水平都不同,交叉校對是對整個期刊質量的負責任。在自校、他校后再進行自己的二校,用打時間差的方式節(jié)省校對時間、保證出版物質量。
(4)提高三審制度的把關作用,將編輯問題提早解決,不給后面的編校添麻煩。三審制度是學術期刊編校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它能夠有效保證期刊內容上不出大問題。但是有些細節(jié)往往是三審中容易忽視的,有些稿件粗讀沒什么大問題,從文章題目到內容框架都中規(guī)中矩,但是細讀內文往往會發(fā)現(xiàn)一些政治性、知識性問題,它們有的只涉及文章的一小部分,不影響全局;有的只是隱晦地提及個人的一些錯誤觀點,不是文章主旨,但是,這些問題都是不能忽視的,一旦忽視了,將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往往在三審后的編校過程中,這些問題才會凸顯出來,再進行退修,已經成為一種對時間和人力的浪費。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出現(xiàn),應在收稿后的三審過程中加強對內容細節(jié)的審讀,不因錯小而遺漏。
編校一體化對于社科類學術期刊出版來說是有利有弊的,整體來說瑕不掩瑜、利大于弊,但是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前進的,在網絡數(shù)字出版的大背景下,新的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xiàn),我們要與時俱進,迎難而上,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提高學術期刊出版質量,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姚福申.中國編輯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談維.校對業(yè)務教程[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5.
[3]周奇.現(xiàn)代校對學概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
[4]周遠成.編?!昂弦弧し蛛x·合一”——現(xiàn)代校對管理規(guī)律的基本模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30(4):124-127.
[5]王軍.編校一體與高職學報規(guī)范、質量探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24(6):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