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墨女
(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美國是全球率先開展學校心理咨詢服務的國家,隨后在歐洲等發(fā)達國家學校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發(fā)展,并積累了相對成熟的學校心理咨詢服務經驗,建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心理咨詢服務體系。相對于歐美等國家,我國學校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建設起步較晚,興起于19世紀80年代初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零散到系統(tǒng)的發(fā)展過程。學校心理咨詢的崛起與發(fā)展,不僅僅來自于學科自身的需要,更來自于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自我完善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給學校心理咨詢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勁而持久的動力。各級各地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公眾對學校心理咨詢的誤解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之一。因此,樹立公眾對學校心理咨詢的正確認識對我國學校心理咨詢服務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所引發(fā)的巨大壓力,人們的心理自我調節(jié)開始出現(xiàn)失衡的狀況,若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可能會引發(fā)心理疾病。有關中小學群體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6.53%~32%,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48%~51.23%,可見中小學校園已經成為心理問題的重災區(qū)。在實際調查中,能夠真正尋求專業(yè)心理援助的學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與公眾對心理問題的忽視以及對心理咨詢的誤解有關。
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許多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問題依然缺乏正確的認識,把心理問題等同于生理疾病,或者即使意識到心理問題的產生,但由于受“家丑不可外揚”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也不敢說出自己的心理困惑。長期壓抑的負面情緒無法及時得到排解,久而久之便演變成心理疾病,重者甚至做出輕生的舉動。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人依然將心理問題視為精神問題,將心理咨詢歸為心理治療的范疇,認為只有患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去接受心理咨詢,殊不知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是正常的人而非出現(xiàn)精神疾病的人,精神病患者是醫(yī)院精神科的接診對象而非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
通過對已有學校心理咨詢實踐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咨詢所接待的來訪者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主動尋求幫助的學生;第二類是教師介紹或命令前來接受咨詢的學生;第三類是家長強制而來的學生或代替學生前來咨詢的家長。在這三類來訪者中,第一類來訪者的咨詢效果最好,第二類和第三類來訪者的咨詢效果較差。心理咨詢通過專業(yè)的手段實現(xiàn)助人自助的目的,在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中來訪者必須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其中。來訪者只有發(fā)自內心地認為自身有尋求心理援助的需要,才能與咨詢師積極配合、有效溝通,進而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服務的價值。第二類和第三類來訪者多是被迫前來進行咨詢的,因此在咨詢過程中較易引發(fā)抵觸情緒,導致來訪者因為阻抗而拒絕改變,進而影響咨詢效果。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學生才是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事實并非如此。一項“有關學生心理問題來源”的調查研究顯示,學生的心理問題90%來自于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與不正確的教育、教養(yǎng)方式,9%來自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而學生自身原因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僅占調查群體的1%。由此可見,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補救措施,而改變學生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學校教育環(huán)境、使家長和教師樹立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才是避免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關鍵。美國學者所羅門指出:“一個孩子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又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那是無比幸福的;反之,如果他既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關懷與愛護,又受到情緒不穩(wěn)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健康問題。”因此,從消除師源性和親源性心理障礙的角度看,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也應該包括教師和家長。
按照心理咨詢工作的相關規(guī)定,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心理正常,但是在某一時間段出現(xiàn)了心理困擾并無法通過自己的調節(jié)而得到緩解的個體,此類咨詢屬于補救性心理咨詢;另一類是沒有心理困擾,想通過咨詢挖掘自身潛能、實現(xiàn)更好發(fā)展的個體,此類咨詢屬于發(fā)展性心理咨詢。需要指明的是,咨詢師不是萬能的,心理咨詢也不是無所不能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并不屬于心理咨詢范疇,例如有學生來學校心理咨詢室咨詢父母離婚后自己的撫養(yǎng)權問題,此類問題不是學校心理咨詢的工作范疇。此外,有些問題即使和心理有關,但也不是心理咨詢所能夠解決的,例如對精神疾病,心理咨詢可能只起到輔助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的開展形式主要有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兩種。狹義的學校心理咨詢主要指以談話為主的個體心理咨詢。因此,有人認為心理咨詢就是通過聊天來實現(xiàn)安慰與說教。實際上,心理咨詢中的共情不同于普通聊天的安慰和同情,更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與日常聊天及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同的立場與視角。德育工作側重于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而心理咨詢工作除了要注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問題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實現(xiàn)學生人格的完善與自我的成長是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理念。
許多來訪者都認為,心理咨詢應該具有立竿見影、一勞永逸的效果。這種過分夸大心理咨詢效果的錯誤認識必然導致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出現(xiàn)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的現(xiàn)象。心理問題的產生具有潛伏期和爆發(fā)期,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心理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在心理問題康復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反復的癥狀??傊瑔栴}本身的性質、嚴重程度、來訪者自身的認知及咨詢過程中的努力程度等因素均會對咨詢效果產生影響。一般而言,輕度的心理問題經過幾次咨詢可以得到解決,而重度心理問題的治愈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國學校心理咨詢服務工作正處于飛速發(fā)展時期,它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全民族心理素質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進作用。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已逐漸形成一定的組織體系和服務網絡,欲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的工作實效,需要公眾對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學校心理咨詢中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而非簡單的師生關系,其特征是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心理學家羅杰斯特別強調“尊重”對心理咨詢的意義,認為如果來訪者感覺到你要改造他,就很可能因為感受到壓力而拒絕你的幫助。因此,平等、尊重、理解、信任的關系是促使來訪者接受建議、產生改變的基本心理氛圍。
(2)學校心理咨詢是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所展開的談話活動,并非普通意義上的聊天、說教。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方法和技術聆聽來訪者的心聲,分析來訪者的問題,對來訪者作出適時適當?shù)幕貞?,并給予有效的建議與指導,最終促使來訪者做出改變。
(3)學校心理咨詢不僅可以為發(fā)展中的學生提供指導與幫助,還可以為家長和教師提供心理指導與心理援助。已有研究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并且90%以上的學生心理問題與家庭環(huán)境以及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教育是一個以心育心的過程,只有心心相印,溫暖與愛才能源源不斷,也唯有從心理流出,才能流淌進心靈深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和家長,才能培育出積極、樂觀、陽光、開朗的學生。因此,把學校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擴展到教師和家長,有助于建立面向教師、家長、學生的學校心理咨詢網絡,從而提高學校心理咨詢的實效性。通過整合和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制訂有效的咨詢方案,有助于全面提升學校心理咨詢的服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