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城市化進程中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活化利用與開發(fā)
      ——以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村落為例*

      2018-03-29 05:33:49張勝冰
      關鍵詞:山東半島村落青島

      張勝冰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一個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要多么現代氣派,而在于特色要鮮明,被賦予了某種獨特的文化氣質。也就是說,一個城市的特色主要是靠文化要素來體現的,文化是一種恒久不變的東西,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積淀并延續(xù)下來,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到一個城市的風貌。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羅馬、英國的倫敦、德國的科隆、奧地利的維也納,以及我國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西安等,無不以其鮮明獨特的文化風貌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美國城市學家帕克說道:“城市,絕不僅僅是許多單個人組成的集合體,也不是各種社會設施,如街道、建筑物等的聚合體,更不是各種服務部門和管理機構的簡單相加構成的,城市,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由各種禮俗和傳統(tǒng)構成的統(tǒng)一體,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并隨著傳統(tǒng)而流傳的那些統(tǒng)一思想和感情的整體。”[1](P1)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好一個城市固有的文化風貌和文化傳統(tǒng),對于城市發(fā)展來說非常重要。

      一、當今全球城市發(fā)展面臨的共同難題

      當今世界城市面臨轉型發(fā)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轉型發(fā)展過程中,走向現代化成為許多城市的共同追求。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城市把現代化作為城市發(fā)展的重要指標,樓蓋得越來越高,越來越氣派和豪華,大量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不斷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各種名目的新式住宅區(qū)、寫字樓、CBD和商廈等。傳統(tǒng)文化遺產伴隨城市的現代化轉型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困難,甚至面臨著滅頂之災。許多城市越來越失去了特色,變得千篇一律。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也有許多城市面對現代化的沖擊反而更加重視保護城市的傳統(tǒng)文化風貌,通過各種方式在精心維護城市文化遺產,包括傳統(tǒng)建筑和古老街區(qū)。

      德國是世界上保護城市文化遺產做得比較好的國家,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像得累斯頓這樣的古老城市,在德國享有“文化之都”的美譽,幾乎看不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整個城市充滿歷史感,老建筑、老街區(qū)、老教堂特別多。但在德國的一些大城市,現代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表現得比較突出,高樓大廈越蓋越多,直接威脅到傳統(tǒng)建筑和古老街區(qū)的生存。法蘭克福作為歐洲重要金融中心,為了城市發(fā)展的需要,近年來建了很多現代化的高樓,而且很多高樓建在傳統(tǒng)歷史文化區(qū)內,和許多古老教堂、修道院、歌劇院、廣場等歷史建筑毗鄰而居。當地居民對現代建筑擠占傳統(tǒng)建筑的做法十分反感,紛紛表達他們的不滿。這其實反映出在現代化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及其作為載體的古老建筑、街區(qū)面臨的命運。這種情況在許多城市中都存在,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矛盾,許多城市把老城區(qū)和新城區(qū)分開,老城區(qū)重在保護,新城區(qū)重在建設,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由城市發(fā)展帶來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化建設之間的矛盾。韓國首爾是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但也非常重視保護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遺產,在市中心就專門規(guī)劃出多個韓屋村這樣的傳統(tǒng)民居群落作為歷史文化風貌的載體,通過活化利用來突顯傳統(tǒng)特色。日本則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Japanese Law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ies),通過法律的手段推動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和再生,不允許大拆大建。

      法國巴黎也是文化遺產眾多的城市,有大量的傳統(tǒng)建筑和古老街區(qū),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允許巴黎搞大規(guī)模城市開發(fā)建設,以免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但巴黎作為國際大都市,顯然不滿足只有歷史文化遺產,這樣會對城市發(fā)展帶來很大制約。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巴黎采用了分開建設的方案,在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之外,建造一些現代化高樓,形成巴黎的副中心和CBD,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傳統(tǒng)文化保護與現代城市發(fā)展的矛盾。如巴黎西北部的拉德芳斯是巴黎最主要的中央商務區(qū)(CBD),位于市區(qū)和郊區(qū)的結合部,這里除了高樓林立,還建了巴黎新的地標建筑新凱旋門,而且這個新凱旋門正對著遠處的古老的凱旋門,預示著傳統(tǒng)與現代的連接,其設計可謂十分精巧。北京城市發(fā)展也采用了這樣的思路,在傳統(tǒng)文化風貌比較集中的東城區(qū)、西城區(qū)和崇文區(qū),盡量減少新建現代化的高樓,以維護傳統(tǒng)文化風貌的完整性,體現古老北京的文化特色,而在東部朝陽區(qū)的國貿一帶,則形成了北京的財富中心和中央商務區(qū),作為新北京的象征。這一帶聚集了中央電視臺新大樓、國貿大廈、各類高檔寫字樓以及在建的北京最高建筑“中國尊”等。當然,這樣的解決方案是不是最佳的,也會引起很多爭議,這主要涉及到北京作為我國首都的定位是什么,是承擔經濟功能?還是像世界其他首都那樣,主要承擔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也就決定了人們對城市發(fā)展的不同認識。很顯然,北京不想只是作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還想成為經濟中心和財富中心。

      就傳統(tǒng)民居而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傳統(tǒng)民居面臨著在現代化面前如何生存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地處城市中心或周邊的傳統(tǒng)民居消失得更快,也更容易受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許多城市都在搞大規(guī)模的舊城改造、舊村改造,傳統(tǒng)民居面臨著被拆除的厄運,能夠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傳統(tǒng)民居是一個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載體,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最能體現和反映一個城市和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城市中的傳統(tǒng)民居過去很多都是傳統(tǒng)村落的一種聚集形態(tài),隨著城市的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槌鞘忻窬?。從城市發(fā)展來看,城市是在村落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聚合而成的,這在世界上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村落是城市的早期形態(tài),最初城市和村落是沒有太大區(qū)別的,城市是在村落基礎上逐漸發(fā)展來的,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只要它用壕溝和城墻防守起來,村落制度也就變成了城市制度?!盵2](P361)美國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特也說道,城市是聚集、眾多、包圍成圈的城墻。[3]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與村落具有天然的聯系,城市就是在村落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今天許多城市中存在的城中村現象,也表明了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系。

      由于城市是在村落基礎上發(fā)展來的,因此城市必然保留著許多村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遺存,形成城市和鄉(xiāng)村的二元性,這在許多城市中都不難看到。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村落消失得很快,許多村落變成了城市,或是被改造為城市,村落在城市中的生存變得更加困難,只有那些遠離城市的地區(qū),村落文化保存得才相對完整,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影響。江浙的烏鎮(zhèn)、西塘、周莊、同里、南潯、錦溪、千燈、木瀆等古村鎮(zhèn),保留了較多江南村落文化元素,這些地方自然就成為現代人尋訪古村落的熱點。另外像安徽的西遞、宏村、歙縣,也保留了大量的徽派民居建筑等村落文化遺產,成為研究徽派建筑難得的實物資料。云南的云南驛、沙溪、和順、雙廊、束河等,也留下了很多與古村落有關的歷史人文遺跡,如商鋪、馬廄、茶馬驛站、古戲臺、洞經音樂、民居建筑、民族風情、宗教傳統(tǒng)等。這些古村落文化,承載了許多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和習俗慣例。但伴隨著近年來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如何保存好這些傳統(tǒng)村落文化,如何讓古老的村落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相伴相生,這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面臨的難題。

      二、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村落現狀考察

      山東半島瀕臨黃河和渤海,被稱作“海上山東”,在17個地級市中有7個是直接靠海的,還有幾個是間接靠海的,因此,山東是典型的沿海省份,海洋文化特色鮮明,齊魯文化中的齊文化就是海洋文化,也稱作海岱文化,以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濱州、日照、東營為代表。而魯文化為內陸文化,以魯西南、魯南、魯北地區(qū)的臨沂、濟寧、菏澤、棗莊、聊城、德州、萊蕪、泰安等為代表。齊魯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和內陸文化并存的特點,也形成了山東文化的二重性,對山東人傳統(tǒng)精神性格產生了潛在影響,一方面體現了沿海地區(qū)人們普遍具有的開放、進取、重工尚商、崇利善變[4]的特點,另一方面又表現出魯文化的淳樸、熱情、勤勞、守舊的一面。

      山東既是一個工業(yè)大省,也是一個農業(yè)大省,農耕文明的傳統(tǒng)較為深厚,無論是從物質生活方式還是精神生活方式來看,山東都與農業(yè)文明具有密切聯系,直到今天,山東的許多城市仍然保留著較多的鄉(xiāng)村文化色彩和生活方式,村落文化根深蒂固。就山東半島而言,村落文化主要表現為沿海村落,長期以來對城市生活的影響較深,城鄉(xiāng)錯落分布,村落占的面積較大,城市群面積相對較小。比起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qū),山東半島城市群顯然不如這些城市群,城市化率較低。正因為如此,傳統(tǒng)村落保存下來的也較多。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由于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較為緩慢造成的,加上山東自古以來農耕文化傳統(tǒng)深厚,工商業(yè)不如江浙、閩粵發(fā)達。從這點來看,山東半島雖然臨海,但城市發(fā)展不如其他沿海城市,規(guī)模也相對較小,相反,村落文化卻比較突出,即使是城市也帶有較多的村落文化痕跡,很多城市看上去更像一個大集鎮(zhèn),這構成了山東半島的特點。

      從空間上看,山東半島分布著大量的村落,許多村落和城市混融在一起,或是坐落在城市周邊,城中村現象比較普遍。當然,城中村是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的一種現象,這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山東半島相對而言更加突出,傳統(tǒng)村落和現代都市交融在一起,城鄉(xiāng)特色鮮明。近代以來,山東半島又深受德國文化的影響,從許多村落建筑上可以明顯看出這種影響。一般來說,山東半島村落建筑大都以紅瓦為屋頂,呈斜坡形,這也是德式建筑的基本樣式。1897年,德國入侵膠州灣,接著占領青島,進而把勢力范圍擴大到整個山東半島,德國殖民文化沿著德國人修建的膠濟鐵路,一直滲透到濟南、淄博等地區(qū)。因此,在山東半島的許多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德式建筑,包括中國最早的啤酒也誕生于此,當時被稱作“日爾曼啤酒”。從這也不難看出為何山東半島的傳統(tǒng)村落具有與中國北方其他地區(qū)不同的特點,應該說是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德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也是紅瓦斜屋頂的結構,看上去比較美觀實用。山東半島臨海,海風比較大,這種房屋設計能很好適應外界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當然,除了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外,中國本土文化觀念仍然滲透到傳統(tǒng)村落建筑中,那些靠近城市的村落還會受到城市生活的影響,融合了城市的生活理念。比如青島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里院(見圖1),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院落式建筑具有的社會倫理內涵,但與北方常見的四合院又不同,它是一種具有山東半島特點的四合院,既帶有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特點,又體現了城市生活的需要,同時還留有外來文化的影響。

      圖1 青島傳統(tǒng)民居里院

      里院最初是在村落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里院建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較多,既受到村落文化的影響,又打上了城市文化的印跡,可以看做是由村落民居向城市民居的過渡。里院形成于德占時期,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當時青島到處都是破破舊舊的漁村,沒有像樣的城市建筑,德國占領青島后,為了便于管治,把當地劃分為外國人居住區(qū)和華人居住區(qū)。外國人居住區(qū)以正宗德式建筑為主,華人居住區(qū)以里院建筑為主。里院融合了歐洲小城建筑(紅瓦坡頂、帶樓層)和中國傳統(tǒng)院落式建筑的特點*里院是否受到中國北方四合院的影響,人們看法并不一致,也有人認為它和北方的四合院沒有關系。,形成一種既可以居住又可以聚眾的圍合式建筑樣式,作為當年華人主要居住區(qū),也是便于殖民統(tǒng)治,管理起來更加方便,每個里院少的可以住幾十戶,多的可以達到上百戶。1899年,大鮑島建成青島第一個里院建筑群,形成最早的華人居住區(qū),之后里院在青島大量出現。里院一般是兩層樓的四合院院落樣式,比起北方四合院更帶有城市民居的特點。

      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日益消失的命運,尤其是隨著舊村改造,大量的城市村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城市變得越來越現代化,文化傳統(tǒng)在一天天消失。城市化進程較快的青島、煙臺、威海等城市,過去保留下了大量的沿海城市村落,如青島沿海一線的大麥島、徐家麥島、王家麥島等,這些地方400年前還是荒無人煙的地區(qū),當時從河南逃荒到此的戴姓、藍性和于姓等族人,紛紛聚居于此,成了青島沿海一帶最早的居民,今天的村史碑上就記載了這段經歷(見圖2)。即墨市是青島一個縣級市,也是典型的由沿海村落變?yōu)槌鞘械睦?,歷史上人口很多也是從內地遷來的。據《即墨縣志》記載,鰲山建衛(wèi)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墨人口為12.68萬人,比600年前增加了7萬多人。這些移民大都來自云南,如今在即墨、膠州、嶗山、萊西等地居民宗譜上都可查到“先祖永樂年間遷自云南”[5]這樣的記載。由此可見,山東半島靠海地區(qū),歷史上居民很少,后來來自內地不同地方的人們逐漸定居于此,才出現人口聚居,所以這一帶的文化很難形成像內地那樣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tǒng),而是形成一種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海洋文化,加之近代以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大,因此山東半島的沿海村落與內地具有明顯不同。這些沿海村落人們喜歡稱作漁村,往往臨近港灣,人們靠海吃海,以打魚為生,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統(tǒng)治者出于海疆防衛(wèi)需要,不斷派兵把守,修筑炮臺工事。明朝以來山東半島沿海出現了大量的衛(wèi)所等帶有軍事駐屯性質的村落組織,如青島一帶的鰲山衛(wèi)、靈山衛(wèi)、雄崖所、浮山所等軍事衛(wèi)所,煙臺沿海一線也相應設置了奇山所、海陽所、大山所、萊陽衛(wèi)、威海衛(wèi)等。這在國內其他海疆地區(qū)也有類似情況,如海南東方市的八所、十所,樂東縣的四所、九所等,都來源于明朝的衛(wèi)所制。雖然衛(wèi)所制這樣的準軍事組織后來隨著明朝滅亡被廢棄,但這些地名卻永久保留了下來,而且衛(wèi)所逐漸演變?yōu)楹髞淼拇迓湫问?。除了衛(wèi)所,還有就是由海灣、漁港、入海口形成的人口比較容易聚集的地方,這也是沿海村落保留比較完整的,如青島市的董家口、古鎮(zhèn)口、女姑口、滄口、沙子口、登窯口、金口等,這些在過去都是對外往來的海上通道,當年清政府還專門設立了海關分卡,[6]以增加對邊防的控制,這些由過去的衛(wèi)所、港口形成的村落大都建在靠近城市的地方,現在都成為城鎮(zhèn)一級的行政單位,與城市的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沿海城市村落的基本分布。

      圖2 記載青島沿海村落由來的石碑

      圖3 地處嶗山區(qū)行政中心的古老漁村山東頭村

      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山東半島城市沿海村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許多沿海城市村落被納入舊村改造和商業(yè)開發(fā)項目,建了大量的現代化高樓和新型社區(qū),如果再不進行保護性搶救,若干年后人們可能再也看不到保存完整的沿海村落了。目前青島市屬于城市范圍的沿海村落剩下的已經不多了,主要集中在嶗山區(qū)的山東頭、朱家洼、沙子口、仰口一帶,以及膠南、膠州、紅島片區(qū)。地處青島東部城區(qū)的山東頭(見圖3),是規(guī)模較大并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現有村民1330戶,村民早已轉為城鎮(zhèn)居民,既不種地,也不下海打魚了,很多人就等著拆遷,政府很多年前就把這里列為城中村改造項目,村子周邊早已建滿了高樓大廈,由于長期以來和村民的拆遷補償方案一直無法談攏,使得拆遷一直難以進行,很多房屋年久失修,污水橫流,雖然看上去和周邊現代化城市景觀不太協(xié)調,但從建筑樣式和村落布局來看卻保留了沿海村落的鮮明特征,這樣的沿海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消失得很快,也許將來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三、城市村落型特色小鎮(zhèn):沿海城市村落保護與開發(fā)新思路

      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特色小鎮(zhèn)建設,并把它納入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特色小鎮(zhèn)應該如何建設?怎么才能讓特色小鎮(zhèn)真正有特色?而不是變成房地產在借機圈地,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我們看到,許多所謂的特色小鎮(zhèn)其實是采用一種簡單的仿古、仿洋、仿民俗的做法,看上去很嶄新、很洋氣、很高大上,但卻沒有生活的真實感,因為這些所謂的特色小鎮(zhèn)是按照人為的想象被設計出來的,并不是建立在生活真實性之上,它們只是在外觀形式上和文化傳統(tǒng)有某些相似罷了。這方面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廣東惠州的奧地利小鎮(zhèn)。該小鎮(zhèn)由中國五礦集團開發(fā)建設,總投資額60億元,也被稱作哈爾斯塔特小鎮(zhèn)。該小鎮(zhèn)位于惠州市博羅縣羅陽鎮(zhèn)的麥田嶺,它是按照奧地利哈爾斯塔特鎮(zhèn)原樣進行復制,試圖打造一個充滿歐式風情的特色小鎮(zhèn)?,F實生活中的哈爾斯塔特小鎮(zhèn)以其獨具特色的自然風貌和人文內涵聞名于世,它位于上奧地利州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qū)的一個村莊,常住居民1221人。該小鎮(zhèn)有最古老的鹽礦、教堂、湖泊、史前文明遺跡、冰洞、小木屋等,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為一體,特色非常鮮明。1997年,哈爾斯塔特小鎮(zhèn)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惠州這個哈爾斯塔特小鎮(zhèn)則成了徹頭徹尾的山寨版,引起很大爭議,被認為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這樣的例子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大量存在,一說建特色小鎮(zhèn)首先想到的就是歐洲風情、古典風格,沒有誰會去想如何立足于在本民族現實生活的真實去進行開發(fā),很多小鎮(zhèn)都沒有生活真實性依據,不過是人為憑空建造的,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力。

      山東半島有很多充滿特色的沿海古村落遺產,雖然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現代社會的影響,但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古村落仍然不少,這些古村落在現代社會中受到嚴峻挑戰(zhàn),很多將面臨著被拆除的厄運。我們看到,地方政府為了城市發(fā)展需要,到處在進行城中村改造、舊村改造,大都采用簡單化方式把地賣給開發(fā)商。青島沿海一線的麥島,十幾年前這里還是成片的古老漁村,村落文化特色非常鮮明,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來的漁村現在都成了城市。這些漁村由政府介入,統(tǒng)一進行拆遷安置,土地公開掛牌出售,開發(fā)為高檔住宅樓、連排別墅群,原來的村民則被安置在專門的安置片區(qū),村民變成了市民,村民得到政府的補償,但失去了原來的以漁業(yè)為生的謀生手段,成為城市無業(yè)游民。當地人把他們稱作坐地戶,很多人就靠出租房屋為生。生活雖然看上去比過去富有了,也不需要從事勞動,但普遍不知道該做什么。煙臺、威海過去城市周邊都有大量漁村,后來隨著城市發(fā)展建設,許多漁村都慢慢消失了,變成了城市社區(qū)。日照市是山東半島的一個年輕的地級市,建市時間較短,但歷史十分悠久。周朝時就出現了有關文字記載,當時屬于莒地,秦時屬于瑯琊郡,北魏時設置梁鄉(xiāng)縣,唐宋時屬密州,元明清時劃歸沂州府,民國時撤府設道,屬膠東道。解放后屬于沂水專區(qū),后劃歸臨沂專區(qū)。1985年3月撤縣設市,1989年6月升格為地級市,現轄2區(qū)2縣,40個鎮(zhèn)、4個鄉(xiāng),戶籍人口近300萬,是山東半島規(guī)模較小的地級市。日照由于作為城市的歷史非常短暫,過去沒有什么像樣的城市,村落文化根深蒂固,保留下來的也較多。因此在城市化發(fā)展中始終伴隨著城市不斷蠶食村落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壯大為城市,成為一個地級市。在日照新城區(qū)過去有很多成片的漁村、漁港,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只有在舊城區(qū)還可看到村落文化留下的痕跡。

      紅島地處膠州灣北岸,由于遠離城市中心,受城市化沖擊相對較小,至今保留了較多的傳統(tǒng)漁村。但紅島已經成為大青島格局中的重要支點,成為“三灣三城”(“三灣”指膠州灣、靈山灣、鰲山灣;“三城”指青島、黃島、紅島)重要組成部分,加之地處青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的范圍,隨著城市中心的北擴,傳統(tǒng)漁村的拆遷改造在所難免。舊村改造雖然難以避免,但如何改造卻是值得思考的。改造不等于簡單地拆除,把舊的拆掉建成新的,更不是指把傳統(tǒng)的東西變成現代的,這樣的改造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是以毀滅傳統(tǒng)文化為代價。就傳統(tǒng)村落而言,如果把傳統(tǒng)村落一律拆除,建成高樓大廈,這樣的改造在加速城市化、城鎮(zhèn)化的同時,也在加速著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消失。改造應當在有效保護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維護文化遺產的價值,促進文化遺產的再生。因此,保護與再生性開發(fā),應該成為我們的基本理念。

      特色小鎮(zhèn)建設是保護村落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方式,值得大力推廣,但特色小鎮(zhèn)建設要秉承生活真實性原則,依托于真實的文化空間,在真實的文化遺產基礎上進行再生性開發(fā),而不是人為地去打造,更切忌簡單移植和模仿,造成文化失真。山東半島現存的很多城市沿海村落,可以嘗試通過保護與再生開發(fā)方式,建成特色鮮明而又有現實生命活力的城市村落型特色小鎮(zhèn)。這樣的保護與開發(fā)不是把原有村落簡單拆除,而是把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村落文化遺產保留下來,進行修復和改造,恢復村落文化的生機和當代活力,這就是再生性開發(fā)。這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山東棗莊的臺兒莊是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城,雖然歷史上的臺兒莊大戰(zhàn)使得許多建筑物遭到嚴重毀壞,但仍保留下了53處戰(zhàn)爭遺址、6華里的古運河、3華里的古駁岸、95%的城市肌理,為古城重建奠定了基礎。臺兒莊古城的重建是在真實的歷史遺跡上進行的,并非人為打造。棗莊市當時叫停了這里的一個投資5億元的房地產項目,斥資30億對臺兒莊古城進行大規(guī)模的重建工作,按照留古、復古、承古、用古的原則,恢復歷史原貌。在設計上按照原空間、原尺度、原風貌;建設上原材料、原工藝、原地工匠,盡可能地再現歷史,重現臺兒莊的輝煌。[7](P247-252)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波蘭首都著名的華沙王宮,該王宮建于公元13世紀,歷史十分悠久,歷史上多次遭到戰(zhàn)爭毀壞,二戰(zhàn)時期遭到德軍炮火轟炸,成為廢墟。戰(zhàn)后經過長達30多年的精心修復,又奇跡般地重現往日的輝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一般不接受人工修復的重建項目,華沙王宮是一個例外。相反,像山西大同等城市通過人工方式開發(fā)打造的所謂古城,雖然耗資巨大,但從文化遺產的角度講,沒有任何價值,屬于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不值得提倡和仿效,因為它不是現實中的真實的文化遺產。

      在城市村落型特色小鎮(zhèn)建設上,一定要重視真實的文化遺產的價值,在原有村落基礎上進行開發(fā)建設。即墨市是山東半島重要沿海城市,地處鰲山灣、海泉灣和丁字灣一帶,沿線分布著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qū)、海泉灣溫泉度假區(qū),以及以國家深?;亍液Q罂茖W技術實驗室為代表的藍色硅谷區(qū),使得城市中心進一步東移,沿海區(qū)域將成為未來城市發(fā)展重心。這里緊鄰黃海,分布著大量的傳統(tǒng)村落,漁業(yè)經濟是這里的傳統(tǒng)產業(yè),有山東半島規(guī)模最大的祭海節(jié),以海神信仰和海洋生活方式為特色的傳統(tǒng)村落文化保存得較為完好。但隨著這一帶城市化開發(fā)建設,傳統(tǒng)村落面臨不同程度的拆遷,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村落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在保存原有村落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開發(fā)建設,避免大拆大建,更不能搞毀滅性開發(fā),要給現代社會多留下一些村落文化遺產。具體做法上,可以把村落文化的保存同城市化建設結合起來,建設富有村落氣息的村落型特色小鎮(zhèn),并引入漁家樂、休閑漁業(yè)、休閑農莊、觀光旅游、生態(tài)養(yǎng)生等相關產業(yè),促使村落文化走向再生。

      山東半島的膠州灣、靈山灣、鰲山灣、丁字灣、榮成灣、萊州灣、龍口灣、套子灣等沿線都分布著大量的沿海村落,這些村落距離中心城市都不是很遠,有的就分布在城市周邊,都可以按照這樣的開發(fā)理念進行開發(fā)建設。煙臺市所屬的萊州市、蓬萊市、龍口市,還有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長島,傳統(tǒng)村落比較集中,但也容易受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萊州被稱作“中國長壽之鄉(xiāng)”,空氣質量比較好,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有山東半島最細膩的沙灘,經過多年開發(fā)卻一直名氣不大,遠處比不過廣西巴馬,近處比不過同省其他沿海地區(qū)。還有膠南泊里鎮(zhèn)的董家口、古鎮(zhèn)口,沿海村落文化保存下來的也很多,這些地區(qū)成為近年來城市化開發(fā)的熱土,但村落文化的保護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導致村落文化消失得過快。董家口正在建現代化深水碼頭,主要承載青島傳統(tǒng)重化工業(yè)的轉移,建設成為青島南部工業(yè)新城,地鐵13號建成后直通港區(qū)。古鎮(zhèn)口被國家列為軍民融合示范區(qū),海軍基地、大學城、科技城融為一體,隨著大量人口的遷入,城市化進程將會大大加快,而原有的沿海村落如何與新城相容共生,而不是簡單地被城市化所取代,這已經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在我看來,這些沿海村落都可以納入城市村落型特色小鎮(zhèn)開發(fā)計劃,按照村落型特色小鎮(zhèn)的理念進行保護與再生開發(fā),開發(fā)為具有一定文化遺產價值又兼有旅游休閑觀光功能的特色小鎮(zhèn)。

      再比如里院的保護與再生開發(fā)也應該成為城市村落文化搶救的一項重要工作。前面我們說過,里院是山東半島非常獨特的一種傳統(tǒng)民居,是從村落發(fā)展而來的,具有很高的文化遺產價值。青島廣興里(見圖4)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里院之一,坐落在海泊路上,也叫積慶里,是舊青島著名的三大市場之一,與劈柴院、臺東齊名。廣興里建于1897年,是當時德國人建造的華人居住區(qū),規(guī)模較大,最多時達到160戶居民,人氣興旺,現僅剩下居民36戶,都是低收入的困難戶,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損嚴重,政府已經把它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文物保護要求進行維護,還計劃開發(fā)為建筑博物館,這應該說是為里院的保護與再生開發(fā)開了一個好頭。這樣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推廣的,因為里院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見證了青島作為殖民城市的歷史,更重要的還在于可以看出一個城市如何從傳統(tǒng)村落演變?yōu)槌鞘腥郝?,這對于城市史研究而言意義不言而喻。對這樣的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性開發(fā),同城市村落型特色小鎮(zhèn)建設結合起來,可以為城市增添許多地域文化色彩,比起那種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建設更有吸引力,也更富于城市文化內涵。

      圖4 青島廣興里里院建筑

      [1] R·E·帕克,E·N·伯吉斯,R·D·麥肯齊著,宋俊嶺等譯.城市文化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劉易斯·芒福特著,宋俊嶺,倪文彥譯.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4] 張勝冰,馬樹華.青島文化的歷史文脈與城市文化精神的形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5] 鮑運昌,李國增編著.青島民俗[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

      [6]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編.青島市志·海港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

      [7] 陳偉著.追夢古城臺兒莊[M].北京:中華書局,2012.

      猜你喜歡
      山東半島村落青島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上合,從青島再啟航
      金橋(2018年7期)2018-09-25 02:28:14
      青島如何引進人才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0
      青島明月申牌?
      基于熵權法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集中集約用海可持續(xù)發(fā)展現狀評價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集中集約用海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研究
      山東半島南部海岸一次局地極端降雨過程分析
      宁安市| 靖州| 永嘉县| 隆德县| 赤水市| 社会| 定结县| 上饶市| 文昌市| 武安市| 浙江省| 涿鹿县| 塔河县| 惠来县| 高雄县| 盘山县| 诏安县| 崇仁县| 怀来县| 扎兰屯市| 屏山县| 安宁市| 两当县| 大足县| 双柏县| 威宁| 高平市| 盘锦市| 文山县| 桐庐县| 东莞市| 驻马店市| 盐源县| 泰安市| 高州市| 茂名市| 金塔县| 鱼台县| 大姚县| 达尔|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