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教學為例張海峰
邳州市邳城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徐州 221000
好比登山需要憑借腳下的臺階一樣,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并能夠用之于實踐,最終實現知識的建構,是需要一步一步來實現的。學生先前的經驗認識或正在獲取的經驗,對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來說就相當于臺階。只有立足學生經驗認識,才能發(fā)揮“臺階”的作用,學生才能夠“拾級而上”,去掌握與運用新知,解決新的問題。
小學數課堂教學的導入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來實現。有了鮮活的情境,才能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使之產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比如,在我校舉行的一次教學觀摩研討課上,一位教師執(zhí)教《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在創(chuàng)設情境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她利用媒體呈現出了一幅小朋友野餐的圖片,要求學生觀察圖片中每種食品的數量;然后,拋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將4只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位學生分得多少?②將兩瓶純凈水平均分成2份,每位學生各分得幾瓶?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反饋之后,執(zhí)教者強調了“平均分”的概念,即每份分得同樣多。接著進一步討論: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位學生分得多少?結合生生之間的交流,引出了“半塊”的概念。此時,執(zhí)教者則啟發(fā)學生思考:每位學生分得的蘋果、純凈水用以前學過的數來表示,難不倒你們;而現在“半塊”蛋糕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圍繞此問題生生、師生之間展開交流,執(zhí)教者運用媒體相機映示:“認識分數”,探究分數的序幕趁此拉開。
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比較熟悉的情境:小朋友野餐分食物。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有效地喚醒了學生原有的“平均分”的經驗,為初步走近分數,作了認知上的鋪墊;二是促使學生借助“表達平均分的結果”這件事,讓學生明白有時“平均分的結果”用以前學過的數來表達已經不行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擴展數的概念就成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學習分數的內在動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產生。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呼喚直觀性與生動性,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教學數學知識離不開直觀的演示。直觀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在在“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架設起認知的橋梁,進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感悟與理解,并最終實現知識的建構。
比如,在《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這個公開課堂上,執(zhí)教者在引入新課的學習內容之后,完成了如下的知識建構“三步曲”:初步認識“幾分之一”→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比較兩個“幾分之一”的大小。在其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者主要完成例1的教學,達到“直觀感知,促進認識”的目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出示蛋糕圖,引導學生思考:蛋糕被分成了幾份?“半塊”是其中的幾份?交流、反饋之后,執(zhí)教者進行小結:“‘半塊’就是2份中的1份,可以用1/2表示?!苯又?,繼續(xù)追問:“這一份是這塊蛋糕的1/2,那么,另一份怎么表示呢?”結合學生的回答,執(zhí)教者在圖片上相應的位置板書“1/2”,并介紹它的寫法、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并要求學生練讀、練寫。
在上面的探究活動中,“半塊”當屬于學生先前的生活經驗,而“1/2”則是對這一生活經驗加以“數學化”的結果。執(zhí)教者通過直觀演示,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巧妙地架設起了一座認知的橋梁。這樣的精心設計,正體現了執(zhí)教者對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視;而正因為有了這種“經驗”意識并加以強化與運用,所以才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與知識的有效建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手尖。此言強調了動手對于促進兒童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性。小學數學課堂上也應該讓學生多多動手,借助動手操作,豐富“感性經驗”的積累,進而鞏固當前的認識并使之走向深刻。
比如,在上述“三步曲”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者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試一試”,旨在借助動手操作來拓展學生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首先,要求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紙,要求學生通過操作表示出這張紙的1/2。這一任務激發(fā)了學生嘗試的熱情,他們先操作后交流,展示著自己采用的方法。執(zhí)教者相機拋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些同學的折法是不一樣的,涂色部分的面積也不一樣,可都是這張紙的1/2,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通過交流,學生形成共識:不論怎樣折,只要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在學生對1/2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執(zhí)教者要求學生折出這張紙的1/4和1/8,并理解這兩個分數的意義。接下來,執(zhí)教者引導學生進行小結、歸納:通過剛才的操作,你還能想到什么?此問題旨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識: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幾。
上面的教學活動,借助動手操作,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同時由認識1/2到認識其他的“幾分之一”,進行了分數外延的拓展。這樣的拓展對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了鞏固。在此基礎上,執(zhí)教又完成了兩個重點任務:“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比較兩個幾分之一的大小”。同樣采取了自主操作、交流分享的教法。通過判斷與討論,學生進一步明白了以下兩點:(1)如果“分”了,但不是“平均分”,其中的每一份則不能說是“幾分之一”;(2)同一張正方形或圓形紙片,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比如,1/4<1/2,1/8<1/4。
總之,通過動手操作與合作探究,促進了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深化了學生對分數概念及相關知識的初步建構,為以后深入學習分數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