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楊 春
在當前大力倡導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大語境下,語文教師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文本細讀策略,引導學生賞析經典文本,提高其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使他們積極接受傳統(tǒng)文化滲透出來的人文知識,自覺提升人文素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本文依據西方文本細讀這一文學批評理論,運用國內有關細讀的“還原法”“比較法”“質疑法”等細讀策略,分析如何將其更好地運用到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關于讀書要細讀的方法,中國古代文學史和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中都有一些記載。中國古代細讀思想的真諦是把熟讀與精思結合起來,要求讀者在反復地閱讀中“自見其義”。宋代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彼未韺W家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彼€提出了精讀之后要勇于質疑的讀書之法,認為:“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是學?!爆F(xiàn)當代文學家錢理群、王富仁、孫紹振、陳日亮等大家都是在細讀方法方面有建樹的人物,特別是孫紹振先生,十多年來一直關注語文教學,從文本細讀的角度解讀中小學教材中的作品。他提出的還原法和比較法便于操作,值得語文教師采用。雖然國內也有批評家在研究品鑒古代名著時運用了細讀法,但這種方法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的文藝理論。
西方的新批評派只是在細讀前面加上了“文本”二字,變成“文本細讀”,就使它成為文學批評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文藝批評術語。新批評派認為作品一旦創(chuàng)作完成就具有了獨立意義,文學批評要關注作品本身。它尊重文本,強調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反對傳統(tǒng)的實證主義批評和社會歷史批評等外在的文學批評方法。新批評派的文本細讀首先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產生的,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體系,在美國大學占據正統(tǒng)地位并被引用到文學教育和語文基礎教育中來。在進行具體文本細讀的操作時,新批評派的批評家一般會選擇詩歌,采用重復性的閱讀,擺脫原有的“接受主義”范式,將文本看作是一個獨立的、非歷史的客體,將多種文本歸類,進行比較閱讀。新批評派的“文本細讀”重視閱讀文本和閱讀方法,強調細讀文本,強調歸類分析比較等等。這和中國自古以來的“細讀”有很多相似之處。文本細讀的“細讀”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強調慢讀,細讀文本;二是有解讀文本的具體策略和步驟;三是從文本的字里行間讀出言外之意,韻外之旨。
依據西方文本細讀的文藝理論和國內的細讀方法,在語文教學中引入西方文學批評領域里的“文本細讀”,是從接受主體的文學理念出發(fā),通過細致充分地閱讀和理解文本,然后根據具體文本的特點,采用恰當?shù)募氉x策略如國內的細還原法、比較法和質疑法等,引導學生真切地感知、闡釋和分析文本,將文本中蘊含的真、善、美挖掘出來,使古詩詞的芬芳自然而然地熏陶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喜歡古詩詞,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種文本細讀策略,不同于封閉閱讀,也不是追究作品中每一個詞語的意思。它是以文本為主,除了以語言為出發(fā)點,也注重語境,講究科學方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和鑒賞能力,能夠激發(fā)其閱讀興趣,使他們更好地融入語言優(yōu)美、意蘊深遠的文本,適合當前傳承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有效指導語文閱讀教學的需要。
中國古代詩歌語言有獨特的表達方式,經常為了詩意表達的需要,打破符號和意義之間的習慣連接,因此其意義不直接表現(xiàn)在語言表面,而是蘊藏在語言的深層結構當中,需要文本細讀賞析其審美內涵。哲學家尼采說:“超越事物的粗略形態(tài)以感知這種精微的生成。”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要直接面對文本,緊貼文本的詞語、意象、意境、結構形式,緊密結合詩歌的特點,利用還原法、比較法有效地分析古詩詞,幫助學生欣賞古詩詞的美,也可以用質疑法分析文本,引發(fā)學生思維的震蕩,增強理解能力,感受詩歌的感性語言背后蘊藏的理性思維。
所謂還原法,“就是根據藝術形象提供的線索,把未經作家加工的原生形態(tài)想象出來,找出藝術形象和原生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有了差異就不愁沒有矛盾了”。[1]也就是說要依靠抽象能力把詩歌中的人物和景物等藝術形象還原到未經作者想象加工的原生狀態(tài),將這種原生狀態(tài)和作品中經藝術處理的審美形象進行對比,找到差異,于平凡中感覺不平凡。還原法的前提是找到差異,找到審美價值和實際價值的區(qū)別、情感邏輯和理性邏輯的不同、主觀感知與客觀事物的錯位。要先讀作品,還原本意,找出詩句中的主謂成分,連句成段,形成記敘文。此外,還要依據文本對其信息進行必要的補充,從而更好地還原真實的內容和情感。須知,還原方法會影響詩歌內容的理解。還原法是文本細讀的前提,只有認真細讀作品,還原了作品的真實原貌,才能登高望遠,實現(xiàn)對作品更客觀的價值判斷,才能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體會作品蘊含的人文精神。如王昌齡《從軍行》之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边@首詩涉及幾個地名,如果過于重視地理方位的解讀就會還原成:青海湖的上空,漫天云霧彌漫。湖的北面,雪山綿延不斷。雪山的那邊,是一座孤城,再往西看,就是軍事要塞之地玉門關。這是按照《唐詩鑒賞詞典》中解讀的賞析。這種還原方式很明顯的缺點在于沒有讀出詩歌意境,更像是一篇游記。只有對詩中的“暗”“望”作出恰當?shù)慕忉專拍苓€原詩歌的本來面貌,體會其中的韻味。這兩個字使僅僅四句的詩歌氣勢磅礴。“暗”雪山,是使雪山暗淡,用了動詞的使動用法,讓人想到自己身臨熠熠生輝的雪山,突然一片從青海湖上漂來的長云使雪山黯淡下來,讓人深深地感到其變化之快,聯(lián)想到沙漠氣候的變化無常。一個望字,運用了擬人化的寫法,賦予了孤城生命,使它有了思念之情,讀到此,空曠、孤獨之感襲來。這既突出了邊塞的荒涼、寂寞,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孤獨愁苦。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還原”法閱讀古詩詞時,要引導他們注重“還原之文”與原文的相異之處,比較兩者在表意、句式、情感等方面的不同。學生培養(yǎng)了語感并加深了對生、難字詞的理解,能在更短時間內記住相關內容,感受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斑€原”法使學生在從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還原”這一過程中,閱讀能力不斷增強,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對于一些經典作品來說,還原法可能會造成讀者理解的片面性,如會認為這樣詩情敘事是最好的,這種寫作方式是其他寫作方式無法媲美的。要克服這種片面性,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將一系列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也就是新批評派文本細讀理論要求歸類和比較的批評方法。實際上,還原法在原生形態(tài)與藝術形態(tài)之間尋找差異和矛盾,就是在進行比較,已經涉及到了比較法。但是比較法的關鍵是尋求差異和矛盾,為文學作品提供一個參照系,以便更加清楚地挖掘文本所要體現(xiàn)的更深層次的內涵。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或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北容^法是一種古詩細讀方法,便于教學過程中操作。一般是在兩種情況下運用比較法。一是對一首詩詞的關鍵字詞替換成相近的字詞以探究文本中字詞用得好,好在哪里,以引導學生體會咬文嚼字的奧妙;一是將文本與其他相關作品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法分為同類文本和異類文本的比較兩種,異中求同是較為低的層次,同中求異才是更高級的層次。比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唐代詩僧齊己的《早梅》,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改為“數(shù)枝開”如何。學生會發(fā)現(xiàn)白雪皚皚的寒冬“一枝獨秀”的魅力,會明白題目中“早”的神韻是怎樣恰到好處地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的。體會古詩的語言凝練卻內涵豐富的特點,離不開通過替換去作對比。蘇軾在比較陶淵明的《采菊》時,曾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換成“望”,他說,如此則“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梢?,比較能深刻理解古詩用詞的精當和內涵,將對詩歌的理解提升到精神層面,進而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另外,單獨面對一篇文本,有時不好把握詩歌內涵。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個性和情韻,同類作品比較也是一個方法。比如讓學生深入理解王績的《野望》,可以與王維的《渭川田家》進行比較。二者題材都是農村景象,而且情調相似,但是同中求異,可以發(fā)現(xiàn)兩首詩的主題是不同的。王績《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慕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詩中表現(xiàn)傍晚時分,詩人迷茫于去向的內心孤獨、苦悶和煩躁。他看到的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周圍的蕭瑟和余暉下的殘陽。而周遭的人也是陌生的,人情冷漠,沒有溫暖。環(huán)境和社會中的人均如此冰冷,詩人抒發(fā)出自己孤獨的感受。而王維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稚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痹娭姓麄€環(huán)境是暖色調的,生活是富裕的,人情是溫暖的。詩人厭倦官場,熱愛生活。王維表達的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贊美、對政治的冷淡,王績是對政治和社會的雙重厭倦。兩首詩的情緒和主題就豁然清楚了。
質疑法是帶著疑問閱讀文本進而探求、獲取知識,是一種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精讀閱讀法。它遵循了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疑惑和提問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學生的疑問一部分書本上已經給出了解答,另一部分要經過思考,需要查閱多方面的知識或詢問老師才能解決。在教學活動中采用質疑法必須是在師生關系民主的基礎上進行。質疑法的關鍵是能夠發(fā)現(xiàn)詩歌的表達邏輯與現(xiàn)實生活邏輯的矛盾,這樣才能提出有深度、有認識高度的問題。運用質疑法讀書的具體操作流程:一是勇于質疑,提出問題。只有帶著問題才能積極去閱讀,進行思考。一味的讀書,卻提不出問題或提出的問題無含金量、不是知識性的關鍵問題,都是不會讀書的體現(xiàn)。樂于質疑是優(yōu)點,但倘若自己不動腦,只是隨心所欲地提問,未必受益。因此,學會如何質疑是質疑法讀書的關鍵。二是探索疑問,通過仔細閱讀去解決問題。有效的讀書過程應該是自我解疑的過程,這需要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一方面要認真去讀,另一方面要不滿足于表面的答案,要多角度地進行思考,更深刻地去掌握和理解知識。比如在講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樸素的語言中體會詩人回歸田園后喜悅滿足的心情。仔細品讀會發(fā)現(xiàn),詩中“草屋農田、榆柳桃李、雞狗村墟”是農村到處可見的尋常事物,陶淵明為什么要將其納入詩中一一列舉呢,有什么新奇之處嗎?教師可以提出引入這個疑問,讓學生帶著疑惑品讀,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邏輯。詩的首聯(lián)揭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秉性,做官只是“誤入塵網”,在官場中的處境就如同籠中鳥、池中魚,思慕自由。一旦回歸田園,就格外注目鄉(xiāng)村事物,喜愛之情通過如數(shù)家珍的農村事物的羅列自然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疑問需要學生細致地品讀和分析,這恰恰也是此詩的難點,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景物,提高審美能力的手段,引導他們體驗平凡生活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質疑法通過學生主動質疑過程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激勵、相互啟發(fā),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塑造其獨立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力、思維分析力、判斷力和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還原法、比較法和質疑法既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緊密結合。比如杜甫的《登高》,詩人將個人的不幸際遇與國家的命運融合為一,塑造了一個“悲秋思鄉(xiāng)”的形象。一般情況下,在講解“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睍r,會引導學生去分析“艱難苦恨”的具體內容。學生在分析交流后能概括出是個人命運坎坷,親朋離散,老病孤苦和國家命運。在解讀“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時,他往往會很自然地解釋為杜甫因為身體不好而停止飲酒。但是,如果運用還原法比較法就能得出更合理的解釋?!靶峦!笨梢赃€原成“原本不停”,而“原本不停”就和上句的“百年多病”構成矛盾。杜甫寫《登高》時已56歲(杜甫59歲逝世),“百年多病”可以解釋為杜甫年事已高,而且長年患病,可想而知,如果他考慮身體因素決定是否飲酒的話應該“早?!本票艑Α?梢?,杜甫“停酒”確實是有不得已的因素。接下來可以運用質疑法追問,到底什么原因會讓杜甫放下酒杯呢?應該有三種可能:一是杜甫的病情加重,不得不戒酒;二是杜甫的生計“潦倒”到了無錢買酒的地步;三是兩者兼而有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可以看出杜甫戒酒實在是“不得已”的事,細細品讀,更讓讀者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深深無奈和傷感。
一直以來,學生對語文課的態(tài)度和對待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是不一樣的,他們覺得語文課文自己能夠讀懂,字詞也能夠自學。尤其是網絡普及的信息化時代,學生覺得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大都是自己“已知”的知識。教師運用還原法、比較法和質疑法等文本分析策略,帶領學生一起逐步深入地分析解讀經典作品,走進生動、活潑的語文世界,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能有效改變以往的灌輸式,調動其積極性,讓學生能更全面、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提高語言感知能力,加強日常學習、寫作和交流中語言的表達能力,豐富古典文化內涵,實現(xiàn)知識的自我建構。此外,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提升他們自學課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終生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古詩詞閱讀中獲得更多有益的營養(yǎng),自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1]孫紹振.名著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