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延軍,李 湃
(1.內(nèi)蒙古大學法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四平市人大常委會,吉林 四平 136000)
中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制度肇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由于整個社會遭受急劇動蕩,舊有的生產(chǎn)關系逐漸瓦解,封建所有制成為主導經(jīng)濟結構,各諸侯國以打破原有的“世卿世祿”制度為主要目的,以重用具有血緣、姻親關系以外的人員任官為重要手段,全面倡導“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注]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M].上海:中華書局,1963.2230.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政策,如此,貴族政治被打破,個人的身份不再受原有的等級名分約束[注]齊繼偉.秦漢戶籍等級劃分考略——從“爵位等級”到“財產(chǎn)等級”的轉(zhuǎn)變[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88-193.。廣泛推行的“廣招賢士”政策,保證了各諸侯國綜合實力的鞏固與強大。通過對現(xiàn)存史料古籍分析發(fā)現(xiàn),到兩漢時期,在國家政權制度頂層設計層面,分封制與郡縣制并立使得地方勢力表現(xiàn)出逐步擺脫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傾向,這種傾向的出現(xiàn)使得中央政府的核心統(tǒng)治與皇權的最高權威受到嚴重威脅。基于此,中央政府在選拔任命地方官員時,制定且形成了以回避官員自身籍貫為主要內(nèi)容的慣例。漢武帝時期,中央政府在任命各地方行政官員時,正式確立了回避官員自身籍貫的臨時性措施,即“除京域外,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國守相不用本郡人,縣令長不用本縣和本部人”[注]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47.;漢元帝時期的官員選拔任用,從中央到地方依然踐行發(fā)展著漢武帝時期所創(chuàng)設的措施;時至東漢元帝時期,中央政府頒布施行的《三互法》是中國古代關于官員任職回避的第一個成文性法規(guī), 它的制定標志著中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制度正式形成。關于《三互法》的最早記載見于《后漢書·蔡邕傳》:“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相監(jiān)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盵注]范曄.后漢書·蔡邕傳[M].上海:中華書局,1963.1990.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相監(jiān)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zhuǎn)密,選用限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所謂“三互”, 即指“甲州人士有監(jiān)臨乙州,同時乙州人士有監(jiān)臨丙州者,則丙州人士不但不能監(jiān)臨乙州, 且不能監(jiān)臨甲州;又若有為甲州刺史而婚于乙州之女, 則甲州人士亦不能任刺史于乙州;皆所以防止相互庇護也”[注]黃崇岳.中國歷朝行政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85.。東漢時期制定的《三互法》從任職官員的屬籍關系、姻親關系兩個方面,首次對官員任職回避情形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guī)范。
形成于漢朝的官員任職回避制度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回避制度的整體架構。然而,自漢朝以后的一千七百多年時間,該項制度的內(nèi)涵又得到了不斷地的演變、豐富與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基于當時歷史背景考慮,一方面,由于士族、豪門以及地紳等社會群體興起,中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各社會群體間流動受阻,中央政府在對地方的控制過程中表現(xiàn)出過分微虛的跡象;另一方面,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為核心特征的“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盛行,基于此,中央政府進一步將婚姻親籍的回避主體擴大至五服以內(nèi)的親屬范疇,并且將回避制度的規(guī)制范圍由地方擴大至中央?!赌蠒じ德鳌份d:“隆少孤貧,有學行。義熙初,年四十,為孟昶建威參軍,累遷尚書左丞。以族弟亮為仆射,緦服[注]吳飛.五服圖與古代中國的親屬制度 [J].中國社會科學,2014,(12):162-208.緦服,即為緦麻服,是我國封建社會“五服”制度中的最低位階,緦麻三月: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庶孫之婦;從祖姑、姊妹適人者;從祖昆弟之子;曾孫;父之姑。不得相臨,徒太子率更令”[注]李延壽.南史·傅隆傳[M].上海:中華書局,1975.443.隆少孤貧,有學行。義熙初,年四十,為孟昶建威參軍,累遷尚書左丞。以族弟亮為仆射,緦服不得,徒太子率更令。,這表明,該時期我國官員回避制度在適用姻親關系層面,仍較為嚴格,即便是非親密關系的族親也同樣適用回避。隋朝時期,隋文帝正式廢除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立科舉取士回避制度,繼續(xù)發(fā)展完善著古代官員回避制度。例隋583年規(guī)定: 州縣的輔佐官員,三年必須更換,不許重任、而且皆選用外地人擔任[注]李海峰.推行易地做官千部交流制度[J].學術論壇,1986,(6):101-102.。唐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其漸進完善的封建政權體系亟需相應的管理配套措施去積極回應當時的科舉取士制度中官員回避,同時,唐朝的中央政府又將官員任職回避制度的主體對象由地方行政主官逐漸延伸至中央機關官員:包括中央機關的官員需回避其姻親屬關系,地方行政主管官員需回避其自籍貫,特定職務官員需回避其任職、姻親屬以及共署任職等。如,《新唐書·選舉志下》載:唐取人之路蓋多矣,方其盛時,著于令者,納課品子萬人[注]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呂夏卿.新唐書·選舉志下[M].上海:中華書局,1975.1179-1180. 唐取人之路蓋多矣,諸館及州縣學六萬三千七十人,太史歷生三十六人,天文生百五十人,太醫(yī)藥童、針咒諸生二百十一人,太トト筮三十人、千牛備身八十人,備身左右二百五十六人,進馬十六人,齋郎八百六十二人,諸衛(wèi)三衛(wèi)監(jiān)門直長三萬九千四百六十二人,諸電主、副千九百八人,請折沖府錄事、府、史一千七百八十二人,校尉三千五百六十四人,執(zhí)仗、執(zhí)乘每府三十二人,親事、帳內(nèi)萬人,集賢院御書手百人,史館典書檔書四十一人,尚藥童三十人,諸臺、省、寺、監(jiān)、軍、衛(wèi)、坊、府之胥史六千余人。凡此者,皆入官之門戶,而諸司主錄己成官及州縣佐史未敘者,不在焉。;《唐會要·選部下·選限》載:子孫合授官者, 一切擬京官, 不得擬州縣官[注]王溥.唐會要·選部下·選限[M].上海:中華書局,1955.1362.十二年五月敕:見任中書門下兩省五品以上尚書省三品已上,子孫各授官者,一切擬京官,不得擬州縣官。;《冊府元龜·銓選部·條制二》載:不許百姓,人本貫州縣及本貫鄰縣夾[注]王欽若. 冊府元龜·銓選部·條制二[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7281.永泰元年七月,詔不許百姓,人本人貫州縣及本貫鄰縣夾,京兆、河南府不在此限。;另有《冊府元龜·銓選部·條制三》載:開元十一年(723年),效要官兒子少年未經(jīng)事者, 不得作縣官親民[注]王欽若.冊府元龜·銓選部·條制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7278.十一年四月十五日,效要官兒子少年未經(jīng)事者,不得作縣官親民。;《舊唐書·蕭至忠傳附宗楚客傳》載:舊制大臣有被御吏對仗劾彈者,即俯僂趨出,立于朝堂待罪[注]劉昫.舊唐書·蕭至忠傳附宗楚客傳[M].上海:中華書局,1975.2973.舊制,大臣有被御史對仗劾彈者,即俯饞趨出,立于朝堂待罪。楚客更咤鰓,作色而進,自言以執(zhí)性忠鯁,被琬誣奏。中宗竟不能窮核其事,憲令琬與楚客等結為義兄弟以和解之。韋氏敗,楚客與晉卿等皆伏誅。。五代十國時期, 國家政局動蕩, 常年紛亂征戰(zhàn),因此,這一時期的官員任職回避制度而無所聞,形同虛設,湮滅殆盡。
兩宋時期,官員任職回避制度發(fā)展到了新階段。宋朝的官員回避制度被完整、精細地規(guī)定為四種基本類型,即自身籍貫回避、姻親屬回避、特定職務回避以及科舉取士任職回避。另外,宋朝還第一次用法定明文的形式確定了中央、地方任職官員對自身籍貫的全面回避,并先后制定了《避親法》《詳定服紀親疏在官回避條例》《慶元條法事類》《吏部條法》等一系列用來規(guī)制官員回避任職制度的法規(guī)律令,但宋朝有別于漢唐時期的最大顯著特點,即為執(zhí)政大臣子弟一律回避要職只可任雜佐監(jiān)當官, 其故舊親信亦須回避要職[注]王士偉.中國任官回避制度的歷史經(jīng)驗與現(xiàn)實構想[J].中國社會科學,1993,(6):139-153.。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三十·仁宗慶歷元年》載:翰林學士丁度言,詳定服紀親疏在官回避條制請本族緦麻以上親及有服外親并令回避,其余勿拘,從之(會要正月二十八日事二十八日戊寅也)[注]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三十·仁宗慶歷元年[M].上海:中華書局,1995.3085.翰林學士丁度言,詳定服紀親疏在官回避條制,請本族緦麻以上親及有服外親并令回避,其余勿拘,從之。。據(jù)《宋會要·職官六三之四》載:熙寧二年(1069),松神宗、王安石變法詔令規(guī)定,應內(nèi)外官事局相干, 或系統(tǒng)攝……若無官可牒,依公施行[注]徐松.宋會要輯稿·第六十三冊·職官六 [M].上海:中華書局,1957.2497.應內(nèi)外官事局相干,或系統(tǒng)攝,若本族同居無服以上親,異居袒免以上親親姑、姊妹、侄女、孫女之夫(凡言親者,堂、從不避),其子婚、子婦之父及其親兄弟,母、妻親姊妹之夫,親姨之子,親外孫、外(生)(甥)女之夫(母本服大功親,若嫡繼慈母亡,即不避),皆令奏請回避。若審官、三班院、流內(nèi)銓主判官差注官員及其余司局事有千礙者,許一面牒同職官管勾,當并免簽書,更不旋逐申奏。若無官可牒,依公施行。,“或妻之大功以上,姊妹之夫及其子?!盵注]徐松.宋會要輯稿·第六十三冊·職官六 [M].上海:中華書局,1957.2497.哲宗初年,《內(nèi)外官避親法》中增“或妻之大功以上姊妹之夫及其子”注?!端螘ぢ毠侔酥亩酚州d:諸注官(不厘務非),不注寄居及本貫州。不系寄居及本貫州,而有田產(chǎn)物力處,亦不注。即本貫開封府者,唯不注本縣[注]徐松.宋會要輯稿·第六十四冊·職官八[M].上海:中華書局,1957.2578.諸注官(不厘務非),不注本貫州(因父祖改用別州互貫者同,應注帥司監(jiān)司屬官于置司州系于本貫者皆準此)。不系本貫而寄居及三年,或未及三年而有田產(chǎn)物力,雖非居住處亦不注(宗室同)。。另宋《吏部條法》載:諸注官,不注前任州,在京唯不注前任缺[注]姚廣孝,解縉等.永樂大典·吏部條法·差注門一[M].上海:中華書局,1986.9682.諸注官不注前任州(在京唯不注前任闕)即前任州官今射縣官(謂非倚郭者.)及非前任治所(謂兩州兩縣以上差遣而非駐□處或前任甲縣今射乙縣雖壹州者)。。金、元時期在官員任職回避上則沿襲借鑒了唐宋一系列的法規(guī)條文,但需要指出的是,該時期的很多回避措施的貫徹執(zhí)行并沒有產(chǎn)生預期效果。如元朝僅通過“父子兄弟不得在同一系統(tǒng)或統(tǒng)一地方任官”的回避自籍遷轉(zhuǎn)進行規(guī)范規(guī)制,《元史·卷八十三·志三十三》載:各路地里闊遠,若更避路,恐員缺有礙,止宜斟酌避籍栓選[注]宋濂.元史·卷八十三·志三十三[M].上海:中華書局,1976.2066.凡注官避籍:至元五年議:各路地里闊遠,若更避路,恐員闕有所礙,止宜斟酌避籍銓選。。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最后的歷史階段。從國家治理與統(tǒng)治層面宏觀角度來看,當時的整體治理與國家秩序的運行機制已趨完備。如明朝,中央政府首先進一步完善了官員任職的回避,這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是重新劃分與界定地方官員的回避籍貫范圍,如南官調(diào)北履職,北官赴南任命等。其次,中央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法規(guī)將特定職務的回避予以強化。第三,中央、地方官員的任職回避形式逐漸細致化。例如,為解決在“南北官員互調(diào)”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所帶來的問題,規(guī)定按照職務縮小官員任職回避范圍,省、府兩級行政官員只回避省籍,而省、府兩級的屬官和知縣無須巡省,僅需要避開本籍府、縣并頻繁調(diào)動。《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職官一》載: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王官不外調(diào), 王姻不內(nèi)除[注]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M].上海:中華書局,1974.1735.文選掌官吏班秩遷升、改調(diào)之事,以贊尚書。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從,為級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凡選,每歲有大選,有急選,有遠方選,有歲貢就教選,間有揀選,有舉人乞恩選。選人或登資簿,厘其流品,平其銓注而序遷之。凡升必考滿,若員缺當補,不待考滿,曰推升。類推上一人,單推上二人。三品以上九卿及僉都御史、祭酒廷推上二人或三人內(nèi)閣吏、兵二部尚書,廷推上二人。凡王官不外調(diào),王姻不內(nèi)除,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僚屬同族則以下避上。外官才地不相宜,則酌其繁簡互換之。有傳升、乞升者,并得執(zhí)奏。以署職、試職、實授奠年資,以開設、裁并、兼攝適繁簡,以薦舉、起廢、征召振幽滯,以帶俸、添注寄恩冗,以降調(diào)、除名馭罪過,以官程督吏治,以寧假悉人情。?!睹鲗嶄洝っ魈鎸嶄洝ぞ硪欢拧份d:洪武十三年(1380年),定南北更調(diào)用人之法[注]明實錄·明太祖實錄·卷一二九[M].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編號EH89101,1934.2054.命吏部以北平、山西、陜西、河南、四川之人,于浙江、江西、湖廣、直隸有司用之;浙江、江西、湖廣、直隸之人,于北平、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有司用之:廣西、廣東、福建之人,亦于山東、山西、河南、四川有司用之:考核不稱職及為事解降者不分南北,悉于廣東、廣西、福建汀漳、江西龍南安遠、湖廣郴州之地遷用,以示勸懲。?!洞竺髁睢份d:凡內(nèi)外官管屬衙門官吏,有系父子、弟、叔侄者[注]此規(guī)定禁止父子、兄弟叔侄在同一機構或同一系統(tǒng)有上下級關系的機構任職。如父子、兄弟、叔侄在同一機構中或同一系統(tǒng)機構任職,按照官職品級的高低,以小官避大官,調(diào)小官到其他機構中任職,以防止借助親屬關系貪圖盈利,結黨營私。,皆從卑回避,凡流官注擬,并須回避本貫[注]此謂注擬指,按資敘官,本貫指的是本人家庭住址,按照當時人的習慣用法,通常指本人家庭住址所在省。據(jù)此斷,明初在任用官吏時就有回避本貫之制。。
及至清朝,官員任職回避制度規(guī)定的內(nèi)容更加細致嚴密。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將官員任職回避情形劃分為任職區(qū)域、姻親屬、師生同門、揀選、特殊職務等方面;另一方面,其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的程序性執(zhí)行措施。如小職官回避大職官、后任官回避前任官、小輩官回避避長輩官、到人自報等制度。例,順治十二年(1655年)規(guī)定: 中央政府的“戶部司官、刑部司官回避本省司分”,戶部司官回避本省的經(jīng)濟問題, 刑部司官回避本省的刑事案件, 不審理本省的案子,這就避免了本省人庇護本省人, 拘私舞弊的現(xiàn)象[注]劉戰(zhàn).清朝的回避制度 [J].遼寧大學學報,1997,(3):97-100.。《欽定大清會典·卷十》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議定,“候補候選知縣各官,其原籍在現(xiàn)出之缺五百里以內(nèi)者,均行回避?!盵注]昆岡.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4冊·欽定大清會典(光緒)·卷十[M] .北京: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111.候補候選知縣各官,其原籍在現(xiàn)出之缺五百里以內(nèi)者,均行回避”,“于每月二十日裁限后,將原籍住址,及界連省份接壤相去現(xiàn)出之缺,在五百里以內(nèi)者,逐一分析呈明,并取具同鄉(xiāng)京官印結,于二十四日過堂時投遞,令其回避,以別缺掣簽。又載:若為祖孫、父子同衙門任職,為堂官者,司官須回避,其余官職不分先后,子孫皆要回避,若“母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女之夫、親姊妹之子”為堂司者,官低者回避,品級相同者,不必回避,漢官中“大功服兄弟”若為堂、司者,官小者回避,品級相同者,不用回避?!坝H姑、舅中表兄弟及兒女姻親”為堂、司者,官低者回避[注]昆岡.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4冊·欽定大清會典(光緒)·卷十[M] .北京: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112.若為祖孫、父子同衙門任職,為堂官者,司官須回避,其余官職不分先后,子孫皆要回避,若“母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女之夫、親姊妹之子”為堂司者,官低者回避,品級相同者,不必回避,漢官中“大功服兄弟”若為堂、司者,官小者回避,品級相同者,不用回避。“親姑、舅中表兄弟及兒女姻親”為堂、司者,官低者回避。父、兄現(xiàn)任京官三品以上及外任督撫者,其子弟要回避科道御史,已任者,改補郎中,未任者,不準考選。此外,三品以上京官、桌司以上外官,其血親“均不準在軍機章京上行走,”任職在先者,回原衙門,戶、刑二部司官應回避“宗族有在該省任藩桌以上大員”。。另《欽定大清會典·卷五》載:如應回避,而隱匿及捏飾規(guī)避者,議處[注]昆岡.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4冊·欽定大清會典(光緒)·卷五[M] .北京: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784.戶、刑二部司官避本省,司分順天、直隸人員避五城指揮,吏目漢軍避直隸,府道以下等官亦不得用刑部司官,外任官避原籍、寄籍及鄰省接壤五百里以內(nèi),教職避本府,如應回避,而隱匿及捏飾規(guī)避者,議處。。
1.血緣、姻親回避。西漢時期,最初實行的血緣姻親官員任職回避被稱為“避親”,東漢時期“三互法”的制定,以及后來唐宋時期逐步完善的“避親法”將官員任職的婚姻親屬回避發(fā)展至完備。血緣姻親的回避在大體上可以分為血緣回避與婚姻回避。血緣親屬主要包括:祖父子孫、叔伯兄弟、親母父舅等;婚姻親屬則包括:妻父與兄弟姊妹夫、己女婿、子女親家等。官員在任職過程當中,只要存在以上與之相應的血緣、婚姻親屬關系,不看尊卑長幼,就不能在同一部門任職,且在具有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的部門及相互監(jiān)督的部門也不能擔任相應職務。只要存在官位、官品不一致的情況,全部需要堅持“晚輩回避長輩”的原則要求。血緣姻親回避是中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chǎn)生雖然與傳統(tǒng)宗族親屬觀念相悖,但卻給維護封建政權的穩(wěn)定帶來了積極意義。
2.區(qū)域回避。區(qū)域回避可以細化為官員籍貫的回避與任職地區(qū)的回避兩種基本類型。官員籍貫回避是指官員禁止在其籍貫地內(nèi)擁有任何官位職務。西漢武帝時期,規(guī)定除京畿所在的州(司隸)、郡(京兆)、縣(長安)外, 其余地方, 上至郡國守相、下迄縣令、長、丞、尉, 均不用本郡國人, 刺史均不用本州人[注]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47.。這是中國歷史上關于官員籍貫回避的最早記載。為徹底切斷任命官員與其身籍貫區(qū)域的各種社會關系交往,唐朝時期的有關制度明確規(guī)定,任命的官員禁止其在與出生籍貫相臨近的州、縣區(qū)域任職。宋代的回避區(qū)域則主要限制在州、府,其明確規(guī)定,地方官員不得在他的原籍為官,各路屬官不許委派原籍與家鄉(xiāng)在本路內(nèi)的官員擔任,嚴格禁止地方官員在其任官區(qū)域內(nèi)購置土地宅院,嚴格禁止地方官員與其下屬以及任官區(qū)域內(nèi)的百姓為婚,地方官員任期期滿后,不得繼續(xù)在原管理區(qū)域內(nèi)生活居住。中央官員也禁止其回到其故鄉(xiāng)主持刑堂詢問工作。元朝時期則將區(qū)域回避表述為“避腳跟,離地面”。用元代皇帝的話來說,這是因為有些官員在自己“根腳地面里做官”,所以規(guī)定:“有如今這般體例的,分開了別個田地里遷轉(zhuǎn)呵,百姓們也得濟有也者”,這樣的規(guī)定稱為“自己地面里休做官”[注]陳振.中國歷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J].中州學刊,1986,(5):107-111.。明朝時期,中央將全國區(qū)域分割成三個職務區(qū),實行“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制度。清朝時期進一步規(guī)定,上至總督巡撫職務,下至州縣佐雜,包括管理地方具體事務的河道、鹽務等諸官,其任職區(qū)域都需要回避自身籍貫地五百里,里程單位的計算不因道路受影響,只要五百里,立刻即回避[注]昆岡.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4冊·欽定大清會典(光緒)·卷十[M] .北京: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111.候補候選知縣各官,其原籍在現(xiàn)出之缺五百里以內(nèi)者,均行回避”,“于每月二十日裁限后,將原籍住址,及界連省份接壤相去現(xiàn)出之缺,在五百里以內(nèi)者,逐一分析呈明,并取具同鄉(xiāng)京官印結,于二十四日過堂時投遞,令其回避,以別缺掣簽。。雖然,區(qū)域回避對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具有積極價值,但“奔赴萬里,異地做官”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官員與區(qū)域基本情況之間的融合失衡,這對于特定區(qū)域的吏治帶來了相應的困難,但為避免自身籍貫地的關系人情因素干擾,此項具體措施也不可謂具有一定前瞻意義。
3.科舉門蔭回避。唐宋時期,科舉考試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入仕為官的重要途徑,不過唐代的入仕途徑較多,科舉并不是唯一的途徑。除科舉之外,還有門蔭、行伍、入幕、流外入流等,其中需要回避的主要指科舉與門蔭[注]杜文玉.唐宋任官回避制度初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80-90.?;乇苤械膸熒g關系,主要包括師生間關系、科舉會試中監(jiān)考官與考生的關系。唐朝規(guī)定,只要與主考官、監(jiān)考官存在各種關系的應考生,都必須回避本考區(qū),并需要前往其他考區(qū)參加考試;宋朝規(guī)定,只要出身富貴宦達之家的年輕子弟在參加科舉科目考試之后都需要加試一科,以保證考試結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宋仁宗時,范仲淹上《論十事疏》,提出“抑僥幸”的政策,建議“罷少卿、監(jiān)以上乾元節(jié)恩澤”[注]脫脫.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傳第七十三·范仲淹傳 [M].上海:中華書局,1977.10273.帝方銳意太平,數(shù)問當世事,仲淹語人日:“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賜手詔,又為之開天章閣,召二府條對,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一日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遷,內(nèi)外須在職滿三年,在京百司非選舉而授,須通滿五年,乃得暦勘,庶幾考績之法矣。二日抑饒幸。罷少卿、監(jiān)以上乾元節(jié)恩澤。正郎以下若監(jiān)司、邊任,須在職滿二年,始得蔭子。大臣不得薦子弟任館閣職,任子之法無冗溢矣。三日精貢舉。進士、諸科請罷糊名法,參考履行無闕者,以名聞。進士先策論,后詩賦,諸科取兼通經(jīng)義者。賜第以上,皆取詔裁。余優(yōu)等免選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選。進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責實矣。四日擇長官。委中書,樞密院先選轉(zhuǎn)運使、提點刑獄、大藩知州。次委兩制、三司、御史臺、開封府官、諸路監(jiān)司舉知州、通判。知州通判舉知縣、令。限其人數(shù),以舉主多者從中書選除。刺史、縣令,可以得人矣。。司馬光在上疏時曾大聲疾呼,本朝恩蔭“不問官職高下,親屬遠近”[注]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九十九·仁宗嘉袥八年[M].上海:中華書局,1995.4822.知諫院司馬光奏:竊見諸路轉(zhuǎn)運使、提點刑獄、知州軍等各遣親屬進奉賀登極表至京師朝廷不問官職高下、親屬遠近一例推恩乃至班行幕職、權知州軍或所遣之人非親屬者亦除齋郎及差使、殿侍此蓋國初承五代姑息藩鎮(zhèn)之弊故有此例后來人主嗣位之初大臣因循故事不能革正國家爵祿本待天。,一概蔭敘,“今此等受官, 誠為太濫,”實行保任法后,宰執(zhí)大臣的保任之權無疑最大,但“朝廷執(zhí)政惟八九人,若非交舊,無以知其行能[注]脫脫.宋史·卷一百六·志第一百一十三·選舉六[M].上海:中華書局,1977.3747.光又言:“朝廷執(zhí)政惟八九人,若非交舊,無以知其行能。不惟涉徇私之嫌兼所取至狹,豈足以盡天下之賢才?若采訪毀譽,則情偽萬端。與其聽游談之言,曷若使之結罪保舉?故臣奏設十科以舉士,其“公正聰明可備監(jiān)司”,誠知請屬挾私所不能無,但有不如所舉,譴責無所寬宥,則不敢妄舉矣。”詔皆從之。;清朝時期,一方面制定科場回避條例,專為執(zhí)事官員與士子而立,分為士子回避與考官回避。士子回避,系指入場官員之子弟、親族等,以回避考官,不得與試??脊倩乇?,系指考官入場及閱卷應回避之事項[注]李世愉.清代科場回避述略[J].學習與探索,2007,(5):211-214.。另一方面進一步規(guī)定,座主與門生存在上下級關系的,門生官階高之時,座主要主動回避,門生官階低之時,座主要及時上報,以示備案。對于刑罰、監(jiān)察、鹽鐵以及錢糧等特定職位,師生間存在上下級關系情況時,須以官位小者進行回避[注]陳振.中國歷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J].中州學刊,1986,(5):107-111.。
4.掌管產(chǎn)業(yè)回避。土地所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重要核心環(huán)節(jié),當時的地方官員所管理的產(chǎn)業(yè)主要包括農(nóng)田、莊家、葬地。宋朝法律明確規(guī)定,禁止官員“指授有產(chǎn)業(yè)去處”,以及嚴令禁止任職官員在其任職地區(qū)范圍內(nèi)屯田建業(yè)[注]張邦煒.宋代避親避籍制度述評[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15-23.。宋真宗時期,浙江華州知州崔端在其任職管理區(qū)域內(nèi)購置產(chǎn)業(yè),后敗露,被彈劾,懲責罷免,最終沒收其個人財產(chǎn)上繳國庫。孝宗時期,朱熹被提拔為江東提刑一職,但是他再三請辭,言道“祖鄉(xiāng)徽州婺源縣,正隸江東,見(現(xiàn))有墳墓、宗族及些小田產(chǎn),合該回避”[注]朱熹.朱子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2.567.臣祖鄉(xiāng)徽州婺源縣,正隸江東,見有墳墓、宗族及些小田產(chǎn),合該回避,又梁□到官,今方月余,一旦忽然無故改易,不惟迎新送故,煩擾吏民亦礙累降指揮,有失朝廷舉措之重伏乞圣照。。清代乾隆年間也規(guī)定,盛京州縣等官,“如有田莊在境,亦令呈明回避?!盵注]郭培貴.明代鄉(xiāng)試錄取額數(shù)的變化及舉人總數(shù)考述[J].東岳論叢,2010,(1):47-52.因此,對于地方官員的管理產(chǎn)業(yè)實行回避,在一定意義上有助于將任職官員隱藏掌控的經(jīng)濟布局進行明示,從而在源頭上避免地方官員在處理具體地方事務時的“假公濟私”等違法行為發(fā)生。
5.舉賢選拔回避。如清朝時期,有大臣在選拔官員時,屢次出現(xiàn)“本人至親挑入”的情形,基于此,朝廷及時制定律令,對其加以限制。例如,乾隆九年(1744年)奏準,外任司道,原屬同官,向無女兒姻親回避之例,若本身兒女姻親,而為上司下屬者,則關系舉幼,與司道同官者不同,應令回避。二十六年議準:母舅之子,分屬中表弟兄,嗣后外官遇有內(nèi)外兄弟為其屬官,令官小者回避。后來京官外姻親屬的回避也照此議準。二十八年議準: 嗣后外官職司考核衙門,遇有妻之姊妹夫,為其屬官,俱令官小者回避。三十三年議準: 外官遇有子婦之親兄弟, 為上司下屬, 俱令官小者回避[注]劉戰(zhàn).清朝的回避制度 [J].遼寧大學學報,1997,(3):97-100.。
6.其他形式回避。除前述五種任職回避類型外,中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類型還包括,官員社會活動回避,官員不同職務、部門回避等。例如,清朝時期,中央管理錢糧的、刑獄戶、刑兩部司官,禁止被任命為自身籍貫地區(qū)內(nèi)的主管職務。河北籍人,不得被任命為戶部或者刑部的河北司郎中;中央各部的司官與其領導主管省布政使、按察使以上級別官員有姻親關系的要回避;各道御史,不得擔任自身籍貫所在地的監(jiān)察事務主官;京官三品以上,地方總督、巡撫以上的高官子弟不得擔任御史及軍機章京等要職;曾任鹽商,或祖孫、父子、叔伯、兄弟之近親從事鹽商,都不得任管理鹽政的戶部職務, 以防其利用自身職權便利為本人或其近親屬謀取私利。
任何制度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從唐朝開始,六部中的吏部在選任官員時,嚴格履行法定審核調(diào)查程序,這其中包括,待任命的中央、地方官員要在法定期限內(nèi)向吏部提交自己敘述的履歷以及其同鄉(xiāng)京官的印結,避開本人原籍貫、祖籍貫、祖孫三代血緣身份等要點,以上材料須作為任免官員時的重要依據(jù)與標準參考。同時,需進行血緣婚姻親屬回避任職的官員,吏部要在相關材料備案中做記錄明示,以備后期查閱。吏部要履行審核待任命官員的審核程序,嚴守盡職盡責使命,保守職責范圍內(nèi)秘密。通過一系列特定程序的審核后,僅僅只有當吏部認為待任命官員與中央規(guī)定的法定回避情形不存在違背與抵觸的情況下,官員方可被任命。另外,被任命的官員也應嚴格履行個人主動及時請求回避程序。如自身存在回避具體情形,每位被任免官員應及時向朝廷奏請回避,如有隱瞞,將會受到刑律處罰。
但中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制度的運行也有例外情況。在封建社會專制集權主義特定背景下,皇帝掌握最高權力,因此,如果皇帝賜予圣旨,那么,按照規(guī)定必須回避的官員也可以不用回避。例如,宋神宗時期,呂公弼為樞密使,又任命其弟呂公著為御史中丞,呂公著一再辭職,神宗不允;宋朝哲宗時期,諫官范祖禹請求依例與執(zhí)政韓忠彥避親,哲宗不許,說“卿等公心,必不為親戚不言,且為官家”;清朝時期,更有桂林陳宏謀兩任兩廣總督、溧陽史貽直兩署兩江總督、祁陽陳大受出任兩湖總督,以及浙江朱圭曾任浙江學政、大興翁方綱、通州白容主考順天鄉(xiāng)試等,“都是以本省人做本省官,不符合回避規(guī)制”[注]張邦煒.宋代避親避籍制度述評[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15-23.。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注]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M].上海:中華書局,1975.3880.帝后臨朝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nèi)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其可識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nèi),情有愛憎,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可以興矣?!浯舐匀绱?。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于笏,知而必諫也。。從中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制度中涉取價值精華,對提升國家治理能力與水平、有效防止公職人員腐敗、嚴厲禁止公職人員結黨營私以及長期保持中國社會環(huán)境總體穩(wěn)定具有特定意義。
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中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2013,(22):3-18.。2018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要深化標本兼治,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標本兼治,既要夯實治本的基礎,又要敢于用治標的利器。要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堅決減存量、重點遏增量”[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 [EB/OL].(2018-01-11)[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11/content_5255713.htm.。因此,如何全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現(xiàn)代化,科學理順“央地”政權管理機制,加強干部隊伍廉政建設,積極構建反腐敗法律規(guī)范體系等方面都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在考察分析中國古代社會傳統(tǒng)政治時,馬克斯·韋伯曾指出,一方面,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支配是典型家產(chǎn)制模式(Patrimonialism),也就是“家天下”,皇帝是帝國所有人與物的主人,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為帝國代表的皇帝擁有無限的權威。另一方面,傳統(tǒng)中國從未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公共財政制度。因此,權威的有效落實缺乏必要的財政支持,權威對社會的滲透能力很難得到完整兌現(xiàn),中央權力只能控制到縣一級。與強大的中央權威形成反差的是,如何有效地實現(xiàn)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治理一直是傳統(tǒng)中國政治的難題[注]王錫鋅.地方治理的“在地化”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J].中國法律評論,2016,(1):42-55.。時至今日,在某種程度上,我國在處理央地關系的宏觀制度設計上也還有待完善。中央對于地方的全面掌控在制度措施上被認為是有效控制地方官員將權力用于貪污腐敗、謀取私利的重要舉措,也就是說,中央從剛性與柔性兩方面來規(guī)范地方主要黨政官員的本地任職活動,明確加強地方主要黨政官員的異地任職安排。通過堅持央地關系處理的基本要求,該項制度在其實施過程中有效防止了本地任職的地方主要黨政官員掌握并匯集較多的社會資源關系,并以此限制地方主要黨政官員產(chǎn)生違背上級組織機構的行為。本質(zhì)上,這也就保證了地方主要黨政官員對上級中央的絕對政治服從、嚴格組織忠誠以及對工作恪盡的職守。
實踐中,少數(shù)干部利用手中的權力干預正常的組織調(diào)動工作,違規(guī)提拔與自己具有親屬關系的人擔任相應職務,并謀取利益。在同鄉(xiāng)、親屬關系的包圍中, 公務人員相互之間、他們同國家與人民之間正常的政治法律關系實際上很難形成, 行政決策、行政執(zhí)行中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序難以得到遵循, 而以情干政、因私廢法的不良作風卻不斷滋生,依法行政者常常遭受非難、排擠或打擊, 而拘情枉法、以權謀私者反而如魚得水[注]王士偉.中國任官回避制度的歷史經(jīng)驗與現(xiàn)實構想[J].中國社會科學,1993,(6):139-153.。通過學習、借鑒我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制度中的合理部分,科學合理設計我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任職回避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規(guī)制干部的違法行為,尤其是利用職權、任人唯親、拉幫結伙等歪風邪氣。
干部建設與成長需要健全的制度環(huán)境作為保障。在我國的干部隊伍中,絕大部分都能始終將“德才兼?zhèn)洹⒚骷o守法、公正廉潔、服務人民”作為自我的人生信條。但也有一小部分干部難免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影響,導致其本職工作難以在法制的框架下順利開展。因此,借鑒中國古代官員任職回避制度的做法,嚴格執(zhí)行現(xiàn)階段中國干部任職回避制度, 為干部營造一個剛性的法制環(huán)境, 既有助于干部自身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又保證了機關內(nèi)正常的組織活動順利開展以及規(guī)章規(guī)范與組織紀律有效貫徹執(zhí)行。
一是推進干部的準入機制建設。二是設立干部的赴職履責程序,嚴格確定以回避籍貫地區(qū)、回避血姻親屬、回避利害關系為基本內(nèi)容的官員干部任職回避制度。三是用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任官回避的法定范圍。地方政府的主政官員應當回避自己的籍貫地,回避的區(qū)域范圍要以各級政府的管轄區(qū)為界限,建立由省至鄉(xiāng)地區(qū)任職回避制度框架體系,并對回避人員的血姻親屬范圍人員進行劃定,而且涉及到特殊部門,例如,財務、紀檢、人事等方面,回避的范圍需進一步擴大。四是嚴格干部的回避執(zhí)行。由中央、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相應人事部門負責,由各級人大選舉或決定產(chǎn)生的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在各級人大討論和確定其候選人時,相應人事部門應及時、完整地將各候選人籍貫地以及親屬關系向各級人大報告,以便各級人大在選舉任免時加以明確。凡是中央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任命、委任、聘任的領導干部, 其回避親屬關系、回避自身籍貫地等具體事項應該由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人事部門執(zhí)行操作。五是加強對官員任職回避制度的監(jiān)督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條以各級人大監(jiān)督為主導,以各級監(jiān)察委監(jiān)察為保障,以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考察為支撐,以各級政府人事部門審核為內(nèi)容的我國官員任職回避制度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