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如
岳麓為屏,湘江為帶,水陸洲浮碧江心,瀏陽河曲繞城外——這就是長沙,一座典型的山水洲城。城中坡子街人流涌,白沙井旁仙鶴翩,岳麓書院彰湘魂,其中滲透的,便是老長沙的風(fēng)味,歷史與人文在這里交匯。
厚重的歷史味
賈誼故居、杜甫江閣、橘子洲頭是長沙的三張歷史名片,或憑江眺望,或徜徉其中,厚重的歷史味如墨汁浸入清水中,化作片片花瓣、縷縷清香。
賈誼被貶出京師,到長沙國當(dāng)長沙王的太傅,寫下傳世之作《吊屈原賦》,以表達(dá)對屈原的崇敬之心,并發(fā)抒自己的怨憤之情。
時光輪轉(zhuǎn),九百多年后,唐代詩人杜甫因時局動亂,漂泊于長沙一帶,只得以舟為家。他在《發(fā)潭州》一詩中記錄了自己在亂世的孤凄悲涼,抒發(fā)了淪落他鄉(xiāng)、抱負(fù)不能施展的情懷。
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
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
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傷神。
1925年晚秋,毛澤東途經(jīng)長沙去廣州,重游橘子洲時,提筆寫就《沁園春·長沙》。如今,毛主席的塑像和激昂的文字已永駐于此,湘江之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激勵著我們前行。
舌尖上的小吃味
河?xùn)|的坡子街被愛吃的長沙人稱作“長沙小吃第一街”。新華樓的刀削面,向群的鍋餃,雙燕樓的餛飩……臭豆腐、蝦餃、糖油粑粑、蔥油餅等長沙特色小吃偷偷溜出來的香味溢滿整條街,刺激著吃貨們的味蕾,游客循味而來……
著名的吃貨殿堂——火宮殿也坐落于此,殿內(nèi)食客盈門,臭豆腐與糖油粑粑盡顯風(fēng)流,它倆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黑一黃,一香一甜,一脆一軟,可誰也離不開誰。臭豆腐的表皮炸得焦焦的,上面點綴著香菜、蒜末與辣椒碎,豆腐里灌了特制湯料,一口咬下去,所有配料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化作一股無可名狀的香,臭味也煙消云散了,焦、脆、嫩、辣、香縈繞舌尖,回味無窮。糖油粑粑那層晶瑩透亮的外殼可是招攬顧客的金字招牌。糖、糯米與油的完美結(jié)合,讓我們感嘆糯米的黏軟、糖油的酥甜,吃一個便意猶未盡。
火辣辣的方言味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長沙人的品性如同長沙的氣候:耿直、爽朗、愛憎分明。他們沒有太多的窮講究——既不像北京人那樣講“禮”,又不像上海人那樣講“貌”。如果說講究什么的話,那就是講“味”。尤其是說話要“有味”。
長沙人說話比較隨意隨性。長沙人表揚(yáng)一個人,就會豎起大拇指說“傲”,“傲腿”的意思是這個人很有本事、很厲害;長沙人愛幫助人,拍拍胸脯說“一碗飯”,意思是這件事是他的強(qiáng)項,就像吃一碗飯那么簡單;說顏色和別處不同,珙(gǒng)黃的、彤(tèn)紅的、哽(gén)綠的、嘎(ga)白的,一定要加個輔助詞,把色彩說得很鋪張。
長沙人說話講究“真”味。太平街老秤店的手藝人文志飛,五十年里制作了十三萬多桿秤。他告訴我們:“十六進(jìn)制的中國古秤,秤桿上的16顆星就代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再請來福祿壽三顆星,少一兩就少福氣,少二兩就失官運(yùn),少三兩就折壽,以此告誡做生意的人要誠信經(jīng)營?!?/p>
我生在長沙,長在長沙,外公外婆教導(dǎo)我“吃得苦、霸得蠻”是長沙精神,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堅強(qiáng),都要因長沙人而自豪。父母告訴我城市區(qū)號0731是長沙的標(biāo)志,“1”字代表力爭上游,無論是人品還是學(xué)習(xí)成績,都要爭一流。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崩祥L沙的風(fēng)情在歷史、美食、方言中盡態(tài)極妍,更成為一首詩、一幅畫,深深地印在我們長沙人的心里。
佳作點評
文章從三方面介紹了老長沙的獨特“風(fēng)味”,三味交融,彰顯老長沙的魅力,敘述說明議論相結(jié)合,詳略得當(dāng)。詩文的引用更使文章文采飛揚(yáng)。通過小作者的深情敘述,我們感受到歷史與人文融合的老城魅力,不難看出作者對老長沙的深厚感情。
(管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