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琪(長江大學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楚人遷都于郢并且立國以來,在以荊州為中心的廣袤地域上,創(chuàng)造出了光彩奪目的文化。古代荊州因為楚國在此建都長達411年,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可與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文化積淀。在現代經濟中,荊州曾作為長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被冠以“長江經濟帶鋼腰”的稱號。所以荊州是一座歷史感與現代感并驅的城市。
荊州之名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經開始流傳,被列于我國上古時期的九州之一。地理著作《禹貢》在兩千多年前也曾記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據古書記載,荊州城的修建,最早見于公元前901年周厲王時期。此后在不斷的戰(zhàn)亂中又被反復的修葺?,F在成型的荊州古城墻是于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修建完整的,距離當今已有360年的歷史。而今荊州的地域范圍相比于上古九州之大,也已縮小為僅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腹地,但因兩千多年歷史遺址的古城墻,其名聲一直聞名在外。
歷史賦予了荊州楚的文化符號,在長達411年的建都歷史中,楚文化的內涵不斷被豐富。荊州所蘊含的楚國風采與精神至深至遠,楚人的精神世代流傳于荊楚大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楚文化對后人的啟示。歷史上的荊州是三國歷史故事的聚焦點,借于《三國演義》的流傳,荊州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名城。在三國故事中,對于荊州的爭奪戰(zhàn)爭不斷,因為戰(zhàn)爭而使荊州有了“兵家必爭之地”的稱號,再因為關公在荊州駐守長達12年,這對于崇拜關公文化人來說,荊州成為關公精神與傳說流傳最多的地方。所以歷史將荊州與三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于是有了“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的說法。
歷史上的荊州更是才人輩出的大都會。在荊楚大地上才走出許多歷史名人,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他給世人帶來了“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勵志故事。還有傳說是江陵人的楚莊王的名臣孫叔敖、吳國名相伍子胥、明朝嘉靖皇帝與萬歷首輔張居正等政治名人。這些歷史名人都代表著荊州的形象,他們所帶來的名人效應為荊州的底蘊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
荊州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優(yōu)勢,在天下未大一統時被視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在很早以前就受到各方的關注了。郭嘉曾向曹操獻策“先定荊州”,魯肅、甘寧也曾向孫權獻計“荊州必爭”,而真正意義上將荊州作為戰(zhàn)略要地爭奪的時期要追溯到漢末三國?!扒G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碧幱谌龂α⒌慕唤绲貛В瑢τ谇G州的爭奪從赤壁之戰(zhàn)后三家瓜分荊州開始。歷史上對于荊州戰(zhàn)略地位的描述有很多,如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建國方略《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這里就點出劉備只有牢牢的控制荊州占領益州,才有可能完成大一統。而針對荊州這一軍事戰(zhàn)略要地的爭奪,歷史上就有聞名的赤壁之戰(zhàn)、襄樊之戰(zhàn)與夷陵之戰(zhàn)等。所以對于荊州的爭奪軍事活動幾乎貫穿在整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的各個方面,主導了三國之間的或戰(zhàn)或和狀態(tài)。荊州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不僅僅只體現在三國時期,在其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荊州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依舊未曾改變,北方若要統一中原必先征服荊州。
荊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歷史的沉淀下匯聚了楚文化、三國文化、古城文化與治水文化,這四個文化品牌是聞名全國的。隨著考古文化的發(fā)展,荊州紀南城外遺留的的豐富文化遺產也被挖掘,據不完全統計,古墓多達300余座,在此出土的文物更是數以萬計。因此荊州被稱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著名的歷史學家季羨林先生也曾給予荊州文化高度的評價,他認為楚文化或者南方文化至少是可以與中原文化并駕齊驅的,楚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上一顆璀璨明珠。繼楚文化之后,荊州的文化血液里還飽含三國文化。三國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它是以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源,以三國故事的傳播演變?yōu)榱?,以《三國演義》及其諸多衍生現象為重要內容的。在歷史上,關羽與荊州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三國演義》合計有120回,其中72回提及荊州,17處直接描寫荊州,關于荊州的三國故事世人都是耳熟能詳的,如“劉備借荊州”和“關羽大意失荊州”等等,今日的荊州也遍布三國遺跡。楚文化、三國文化與古城文化都是在古代歷史中積累下來的,在近現代歷史中,荊州因地處長江中下游,其險要的荊江地理也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水利工程,形成治水文化。荊州著名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荊江分洪進洪閘,毛主席與周總理都曾題字的荊江分洪紀念碑,還有經歷過1998年特大洪水考驗的荊江大堤。荊州人民的智慧與勇敢體現的淋漓盡致。在歷史的長河中,荊州被歷史賦予不同的時代意義,楚文化、三國文化、古城文化與治水文化在荊州相互交融,共同打造出荊州的文化名牌。
荊州詩歌資源豐富。荊州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之一楚辭,即誕生于此。屈原、宋元等一批楚辭作者長期生活在荊州,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魏六朝時期,荊州是南方比較安定的地區(qū),大量詩人曾經流寓于此,比如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經流寓荊州十四年,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謝朓,唐宋之后有更多詩人曾經來過此地,比如唐代的張九齡、孟浩然、元稹,包括李白、杜甫等,宋代的張孝祥、陸游等,均曾到過荊州,留下數量眾多的詩歌作品,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后世許多文人遭受貶謫,流放至川蜀云貴等地時,都需要途徑荊州,他們經常感慨此地文化鼎盛,紛紛作詩吟誦。此外,許多文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之時,感懷屈子精神,或者談及三國文化,均要在作品中提及荊州。與此同時,荊州本地文人也創(chuàng)作了數量頗豐的詩歌作品,比如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明代首輔張居正、公安三袁、竟陵鐘惺等均有吟誦家鄉(xiāng)的作品。所以,荊州的古代詩歌資源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荊州本地詩人的創(chuàng)作,第二大類是曾經流寓過荊州的詩人的創(chuàng)作,第三大類是部分提及荊州的詩歌,其中尤以第二類居多。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荊州是集自然人文景觀觀賞為一體的美麗城市。比如唐代詩人張九齡在《登郢城南樓》里寫道“云霞千里開,洲渚萬形出。澹澹澄江漫,飛飛度鳥疾。”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睆埦诱摹额}仲宣樓》“孤嶂煙中落,長江天際來?!钡鹊?。從詩歌中可以看出,古時候的荊州是備受詩人青睞的,而且詩人們筆下的荊州也是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有著南國帝都之靜美,詩歌對名城的記憶是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