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彬姀(天津美術學院,天津 300000)
提起俄羅斯繪畫藝術,我們很自然就聯(lián)想到了俄羅斯的宗教文化,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俄羅斯繪畫藝術是由它的民族自我意識決定的,而俄羅斯繪畫藝術的自我意識就誕生在東正教文化基礎之上。
俄羅斯東正教圣像畫與拜占庭圣像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它源于拜占庭圣像畫,但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發(fā)展歷史和民族特點。在俄羅斯,圣像在廣大信徒心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它不僅用于裝飾教堂,還被人們掛在家中和一些公共場所,攜帶在身邊,以便隨時祈禱。在家中,圣像要擺放在正堂之上,人們祈求它庇護家人和牲畜安全,生活中的大小事宜也離不開圣 像,諸如訂婚、結婚、送葬、喬遷等。擦洗過圣像的水不得亂灑,要灑在正堂之下;破舊的圣像不得隨意處理,要將它放入河中或埋入墓地。據(jù)民間傳說,任何褻瀆圣像的行為都會受到神 靈的懲罰,比如會患病、遭雷擊或精神失常等。圣像畫作為一種宗教藝術,作為東正教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具有的神學意義相當豐富。
在中世紀,文明成熟的標志主要體現(xiàn)在有較為完整的宗教信仰體系。對于10世紀的東斯拉夫民族來講,是東正教喚醒了他們的民族自我意識,并鋪就了他們的文化發(fā)展道路。在與拜占庭藝術、基督教文化和蒙古文化的交往與碰撞中,東斯拉夫民族獲得了自我意識,進而實現(xiàn)了向文明民族的轉化。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俄羅斯繪畫藝術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立場,或者稱為文化藝術的自我意識。而在這眾多的文化因素中,帶有拜占庭色彩的東正教文化成為俄羅斯繪畫的精神核心。
俄羅斯中世紀早期最杰出的繪畫藝術都是為東正教服務的教堂藝術。中世紀的繪畫有圣像畫和濕壁畫。在俄羅斯教堂中,圣像畫多于壁畫,圣像畫題材是基督教由拜占庭傳入俄羅斯的,主要是基督和圣母畫像。完成于11世紀末12世紀初的《圣母感恩圖》已經(jīng)成為俄羅斯的神圣保護者的象征。東正教繪畫充當著人類與神溝通的媒介,它可以說是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而這樣的宗教意識一直貫穿于俄羅斯繪畫藝術之中。
自10世紀羅斯受洗以來,東正教與古羅斯多神信仰反復融合,迎來了圣像畫發(fā)展的黃金時代。14世紀莫斯科公國形成,俄羅斯民族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的思想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把俄羅斯的藝術創(chuàng)作推向繁榮,開始形成俄羅斯繪畫的民族學派。這一時期,圣像畫牢牢占據(jù)了古俄羅斯造型藝術的中心,出現(xiàn)了以安德烈·魯布廖夫和費奧方·格列克等人為代表的俄羅斯民族特色的圣像畫家,他們往往集神學家和畫家于一身,他們的作品把神學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在一起,被稱為 “色彩思辨”。在俄羅斯宗教哲學家看來,圣像畫有別于口頭布道形式和文字記載的圣經(jīng),是一種特殊的、通過色彩和形象體現(xiàn)的教會傳統(tǒng),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在古俄羅斯圣像畫中一切都必須服從圣三位一體的基本思想,以塑造禁欲主義形象為主旨。象征性是圣像繪制的重要原則之一。圣像畫本身并不神圣,它是凡人與上帝交流的中介,通過象征手段反映宗教的啟示,指示神圣之源。圣像畫的內容以基督、圣母、圣徒三位一體以及各種神圣事件為主,因此圣像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像。圣像通過象征的手法, 表達與肉體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的神人形象,因此“不相似的相似”成為圣像形象的創(chuàng)作原則。圣像畫在表達這種光明時,一般采用金色來渲染明亮的背景或圣者散發(fā)的光暈, 使人感到美好快樂,沒有痛苦。繪制圣像的顏料一般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顏料,應該是天然材料。顏料一般是用各種植物、軟體動物和礦物質制成。用這些物質制造的顏料干燥結晶后可使圣像顯得格外鮮亮、豐潤。
按照基督教教義,超自然界是一個永恒不變的世界,所以圣像人物要畫成靜止不動的樣子。圣像畫中人物最重要的部分是臉,而身體則是隱藏在衣服褶皺中無關緊要的部分。圣像 人物的體型多是修長枯瘦的,面部表情莊嚴肅穆,絕無張嘴露齒、面帶微笑的情況,在圣人們的臉上不會看到塵世的七情六欲,只有極少數(shù)圣像中可以看到表示悲傷的皺眉面容。圣像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圣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都是由眼神來表現(xiàn)的,他們從永恒世界看過來,目光中沒有對罪惡的寬容,只有對拯救的渴望。
圣像畫要表現(xiàn)形而上的永恒本質,因此對時空表現(xiàn)有一些專門的要求。反向透視法和假定多重時間是圣像畫獨具的特征。圣像畫家在描繪對象時是從若干視點出發(fā),把若干投影結合起來。比如桌子被描繪成從上往下看的樣子,而桌子上面的物品則是從正面投影的樣子。從“永恒”的觀點看,神靈世界的本質是常駐不變的,因此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就失去意 義。圣像畫里的事件不是按照其發(fā)生的時間先后來描繪,而是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個場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