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對于“海派”的準確內(nèi)涵,權威辭書的釋義語焉不詳,給讀者增加了許多困惑。下面從“海派”概念的淵源追溯、“海派文學”的界定及特點、“海派文化”的范圍及推廣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海派”概念的出現(xiàn)需要上溯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此期間,魯迅先生曾經(jīng)發(fā)表兩篇標題幾乎相同的文章,其一為1934年發(fā)表的《“京派”與“海派”》,肇端于當年沈從文在《大公報》發(fā)表的討論“京派與海派”問題的文章。沈先生的探討對象限于京派文人與海派文人的不同。魯迅讀罷對此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也賴以糊口。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濒斞附o“海派”下的定義為“海派是為商的幫忙”,略帶調(diào)侃意味。一年后,魯迅繼又發(fā)表《“京派”和“海派”》一文,除了一字不改地引用了前文有關“海派”的論述,進一步分析說,“一年后的今天,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認為京海開始合流,即“京海雜燴”。主要論據(jù)在于周作人為施蟄存所編《晚明二十家小品》題簽。周作人被魯迅冠之以“真正老京派”,施蟄存被魯迅稱之為“真正小海派”,而周施的合作,即“京海合流”的體現(xiàn)。
時過境遷,今天的我們沒有必要完全拘泥于魯迅的論述,亦不能將魯迅批評過的“海派”丟入歷史的故紙堆。如何重新定義“海派”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以文學為例,到底哪些作品可以歸入“海派文學”的范疇呢?1989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參考資料》之“海派小說”專輯,收入十個小說家及其代表作:包括黃震遐《大上海的毀滅》、李同愈《忘情草》、崔萬秋《新路》、林微因《花廳夫人》、蘇青《結(jié)婚十年正續(xù)》、施濟美《鳳儀園》、丁諦《前程》、予且《兩間房》、潘柳黛《退職夫人自傳》、東方蝃蝀《紳士淑女圖》。魏紹昌先生認為上述作家是海派小說家的代表,他們的作品則屬于海派小說的一部分。
“海派文學”是比較含糊的概念,很難確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屬于海派文學,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歸類已不適用于現(xiàn)在,當下的歸類亟需當代文學研究者來解決。施蟄存及其代表的新感覺派作家的主要創(chuàng)作可以納入海派文學范疇,理由有二:一是主要描寫上海的都市生活;二是把創(chuàng)新作為第一寫作要務。相反地,不描述上海生活、不能在藝術上有所創(chuàng)新,就難以躋身海派文學之列。文學作品中只有體現(xiàn)出一個作家對這座城市(上海)的情感和認知,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海派文學。
隨著海派繪畫、海派篆刻、海派音樂等諸多領域的發(fā)展壯大,海派文化的范圍也愈加深廣。這不失為一種好的傾向,但要警惕其過于泛化。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應如何參與海派文學(或文化)的整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海派文學資料的基本整理工作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拓展海派文化,但遺憾的是,迄今尚無有關海派文學的目錄或索引得以刊布。上海地區(qū)有志于海派文學整理的圖書館應該通力合作,編輯出一部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海派文學目錄索引,以饗學界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