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博羅縣公莊中心小學 許 鵬
群文閱讀是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閱讀多篇相關文章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方式。群文閱讀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多篇文章為閱讀形式,閱讀資源更加豐富,閱讀思維更活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閱讀多篇文章,進行群文閱讀,能夠有效地改善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的效果,彌補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的不足,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逼湟饬x在于依托教材的單元主題,將大量的主題性閱讀資料整合起來放在課內(nèi)完成,改變了大量閱讀只能在課外進行的傳統(tǒng)格局。通過閱讀群文,將單元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提升,改變了語文教學 “課文平行、主題并列、知識無序”的格局,出現(xiàn)了以 “單元為板塊,單篇精讀,定期拓展”的遞進式語文教學局面。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科學開展群文閱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新頒布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0萬字以上 (其中小學階段為145萬字),并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當中,12冊教材中大約有360余篇閱讀課文,每篇閱讀文體大約500字,以此來計算,小學語文閱讀教材文本總計15萬字,這對于小學階段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鼓勵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群文閱讀,對于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知識的儲備能力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tǒng)閱讀教學是一種形式教學,不僅會使學生感到冗雜,興趣減退,而且教學模式狹隘,破壞了文章整體的美感,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而群文閱讀采用的是多篇文章的統(tǒng)一學習,是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一課一講的突破。小學語文人教版課本的編排都是一單元四篇文章,主題相似,便于學生群文閱讀學習。其中,一篇精讀,三篇簡讀,使學生觸類旁通,進而對課外同題材或類題材的文章也能快速閱讀和領會。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四篇文章的編排分別是: 《古詩詞三首》 《獨坐敬亭山》 《望洞庭》 《憶江南》,第一單元主題是“走遍千山萬水”。教師進行教學時可以將 《望洞庭》一課作為教學重點,分析講解,并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祖國的秀麗風景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后將群文閱讀應用于教學中,另外三篇描寫景色和詩人情感的文章在學生的理解和閱讀上就會有很大的提升。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若此,則對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都大有裨益。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課程和諧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如果說閱讀是一種手段,那么寫作就是目的。如前所述,群文閱讀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多篇文章為閱讀形式,閱讀資源更加豐富,閱讀思維更活躍。倡導在完整的、有目的的、真實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克服閱讀和語言學習的碎片化。由此實現(xiàn)全語言的學習和積累,而寫作往往是在閱讀積累和言語表達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 “群文閱讀”教學的最大特點是 “多文本”,即教師和學生圍繞一個或幾個主題,選擇一組文章進行研究,選擇的文章之間主題相同,寫作手法相近,文章表達相似,在教師和學生的討論下,最終對同一題材的文章形成共識,獲得概括性的總結。從而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不管寫人狀物還是抒情詠志或是描景繪色,都可以 “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在作文審題、立意、行文時能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要突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一課一講瓶頸,群文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徑。而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能否有效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怎樣根據(jù)適合的議題萃取相關的文章放在一起。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求指導老師必須具備足夠豐富的知識儲備并不斷更新完善教學手段,千方百計尋找課堂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結點,有效搭建學生生活與文本溝通的平臺,把群文閱讀教學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群文閱讀教學的線索和議題,積極而卓有成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達成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