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糧食局幼兒園 龔嘉瑜
音樂感受力是指人們對音樂作品產(chǎn)生審美知覺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審美感受的一種特殊能力,同時,又是從一個人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領悟音樂內(nèi)容的一種獨特的心理過程。陳鶴琴先生說: “音樂是兒童生活的靈魂?!币虼耍梢哉f,音樂教育是幼兒最好的啟蒙教育。而 《綱要》在藝術領域的目標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huán)境、生活和藝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的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xiàn)活動?!备鶕?jù)這一目標,幼兒音樂教育的目標就應該是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感受力是基礎 ,表現(xiàn)力是建立在感受力之上的,創(chuàng)造力則是音樂能力的最高境界。
許多老師讓幼兒感受音樂的時間只局限于一周的一兩節(jié)音樂活動。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幼兒音樂感受力的培養(yǎng)是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慢慢提高的。在我們?nèi)粘5囊魳坊顒又兄挥卸潭痰亩昼姡疃嘀荒軐σ皇讟非M行欣賞、感受。而缺乏了在其他的時間里對幼兒進行感受力的培養(yǎng)。而幼兒的特點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不好安靜等。如果老師在平時,不適當?shù)恼視r間為幼兒多鞏固、加深認識,那么他們很快就會淡忘了。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時間、讓幼兒多聽多跳,增長幼兒接觸音樂的時間。感受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長時期的積累,要靠平時的潛移默化。也由于我工作的幼兒園是一間以音樂為特色的幼兒園,因此在音樂教育、培養(yǎng),這些方面中都會特別的去研究,使孩子能在音樂中激發(fā)各個領域的潛能,用一種更生動,更易接受的方法去學習。因此要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是最基本的,要讓幼兒學會感受音樂,在這一基礎上去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要培養(yǎng)好幼兒的音樂感受力,要找出幼兒在平時活動中,對音樂感受的不足之處,通過查出問題的所在,才能 “對癥下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幼兒學會感受音樂。
學齡前兒童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生活經(jīng)驗相對貧乏,全法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表達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不好安靜等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基本上是處在籠統(tǒng)的,模糊的,單調(diào)的膚淺的水平上,只能跟住音樂做很簡單的動作,因此,在對學前兒童進行音樂感受力的培養(yǎng)時,既要注意引導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情緒反應,引導他們認識所采用的各種主要表現(xiàn)手段,并使知道這些手段與音樂的形象、情緒之間的密切關系,其發(fā)展的趨勢是從他們原有的基礎上逐步趨向于比較細致、清晰、豐富和深刻。
張前的著作 《音樂欣賞心理分析》中,對于音樂欣賞的方式分為純音樂式與綜合體驗式、側重作品式與側重表演式、刺激式與背景式六種。純音樂欣賞的特點是要求欣賞者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音樂的音響形式方面,而綜合體驗式則是一種對構成音樂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體驗的欣賞方式,它不僅注意傾聽音樂的形式方面,同時還把注意力放在音樂內(nèi)涵的體驗上,運用想象去追尋音樂所表現(xiàn)的形象和意境。這兩種音樂欣賞的形式主要是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角度來講的,是側重作品式的欣賞隨著人們欣賞經(jīng)驗的豐富,欣賞者對于不同的表演處理要求越來越高,也就越來越側重于表演式的欣賞了。側重表演式的欣賞是對音樂作品本身有充分領會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與側重作品式欣賞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刺激式欣賞是指欣賞者不帶有任何主動的想象和思維,任憑強烈刺激性的音響和節(jié)奏對于聽覺神經(jīng)的沖擊,從而獲得某種生理的快感,如搖滾樂就提供了這種刺激源。而背景式欣賞則是一種以消遣與休息為目的的音樂欣賞方式。這兩種欣賞方式并沒有以獲得審美體驗為目的,所以是非審美、非藝術的欣賞方式。當幼兒在學習各種音樂的技能技巧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要學好這些技能就必須要在感受樂曲旋律、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感受樂曲是提高幼兒音樂質(zhì)素的重要手段。
學齡前幼兒的年齡還是相對小,對音樂的理解很直觀,如果只是隨便給一首樂曲幼兒欣賞,可能他們只是聽出樂曲快和慢的地方,至于是旋律的變化,思想內(nèi)容就感受不到。因此教師就要擔當一個引導者,讓幼兒通過圖片,活動的教學具或 “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開發(fā)幼兒的思維使幼兒能在形象生動的媒體幫助下感受到音樂。例如,在一次音樂活動中,我要向幼兒教授一首新歌 《美麗的臺灣島》,在學習歌曲的時候我先讓幼兒感受歌曲的旋律。歌曲是一首4/4拍子、旋律優(yōu)美、抒情的歌曲,為了使幼兒更容易理解 《美麗的臺灣島》在欣賞歌曲旋律的同時幼兒看到電視機上臺灣島美麗的景色,而且,還得到了老師從旁的解說。使幼兒對歌曲的內(nèi)容有了更生動、形象的了解。最后為了豐富幼兒對4/4拍子的感受,我還請了大班的哥哥姐姐為幼兒表演,當他們看到隨著拍子起舞的哥哥姐姐,內(nèi)心有了更強烈的學習愿望,且對歌曲的結構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第二課時歌曲表演有了強有力的鋪墊作用。
在幼兒的身邊到處是音樂的聲音,無論是早操、課間活動,戶外活動都有音樂的相伴。幼兒在這些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不同類型的音樂,針對這一特點,我在課間活動或晨間活動的時候都會播放一些幼兒容易接受的名曲: 《玩具交響曲》、《快樂的農(nóng)夫》、《搖籃曲》、《土耳其進行曲》等。當幼兒聽了一段日子后,我偶然發(fā)現(xiàn)幼兒在課間活動的時候聽到這些曲子,都會不由自主地與同伴跟著哼起來,有的時候他們還會自發(fā)組織,一起用不同的方法為樂曲伴奏。從這個例子中讓我感受到幼兒在無意中的學習知識會比在課堂上正規(guī)的學習學得更容易。另外,在平時曲的目播放中,我們不但給他們介紹曲目的名稱,而且要用兒童化的語言給他們講講曲目內(nèi)容,使他們更好地、更多地了解音樂、感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