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臺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鄧小燕
歌德說過,人不能 “孤獨的生活,它需要社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風景,更是學習的一片天地。聾人能否與人溝通,能否融入社會,關鍵在于聾校實施怎樣的綜合溝通能力教育。
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聾生要回歸主流社會,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作為班主任的我,常常通過主題班會,開展了 “尋找自身的閃光點”的活動,要求學生客觀地進行自我分析,很多學生通過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評價,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上竟然有那么多讓人欣賞的優(yōu)點。我適時地利用機會引導平時自卑感重的學生在與人相處中揚長避短,不斷取得進步。記得我們班的小強同學就是一個好的例子。他以前普通小學讀書,常常處于自卑狀態(tài),久而久之把自己封閉起來。他是插班生,比其他同學年齡大了一點,有點腦癱影響他的手指不能靈活運用手語,所以他上課從不發(fā)言,課外不活躍,不喜歡和同學交往。那時候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此在班里開展 《伸出友誼之手》的活動,讓班里的每一個同學都來幫助他,班長負責教導他日常生活,學習委員輔導他的學習,體育委員帶領他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他每一點小進步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就這樣,小強一天一天的打開心扉,慢慢的融入了班集體,常常在課堂上看到了他的積極發(fā)言,聽到他開朗的笑聲,在操場上看到他幫助低年級同學的身影……現(xiàn)在不用家長接送上學,獨立坐公共汽車上學了。他的交往能力日益進步,離回歸主流社會邁近了一步!
除了給學生進行指導,我還積極爭取家長配合,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學生因為是聾人,再加上雙方溝通上存在一些障礙,父母對其缺少管束,使得學生在家屬于失控狀態(tài),導致教育成果得不到鞏固。這類學生在學校經(jīng)常與同學發(fā)生沖突。在人際交往中障礙重重,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yǎng),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為了協(xié)調(diào)家、校教育,我通過家長會、家校聯(lián)系本、電話訪問和家訪等形式做好家長工作,共同培養(yǎng)聾生良好的交往行為。
聾生在校與同學和教師的交流往往依靠手語,但是他們走向社會,其手語的作用便微乎其微。與健全人交流,他們不得不采取筆頭交談的書面方式。因而語文教學課程是非常重要的,而聾生由于聽力的損失,組織書面語言的能力明顯低于同齡的常人,交談時常句不達意、支離破碎、前后顛倒。如聾生愛說: “我完了作業(yè)” (我做完了作業(yè))、“我跳繩會” (我會跳繩)等。
聾生由于自身聽力存在障礙,他們的語言發(fā)展是緩慢的。因此,我就采取 “關注生詞的學習與積累”的方法,選取接近聾生生活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生活中多種方式來學習和積累語言。例如,在學習生字 “梢”字的時候,我運用拓展法進行教學,啟發(fā)學生曾學過 “木”字旁有哪些字,這樣學生就可以復習以前學過的字,強化學生的記憶。再如學習 “綠油油”這一詞時,就讓學生回憶 “ABB”這類型的詞,如 “黃澄澄、紅通通……”又引申到 “AABB”的類型,學生頭腦中又出現(xiàn)有 “干干凈凈、馬馬虎虎……”這樣學生讓知識進一步的積累。一句多讀對聾生來說一個關鍵,如二年級下學期的14課中:“小民和大星亂扔果皮,小華勸他們不要這樣做。”這一句子包含了三個人的名字,教學生讀句時,要耐心、細心,不怕麻煩,指導學生變換人稱一句多讀。經(jīng)過多次訓練聾生就能順利地變換人稱說句子。語言的學習如果僅限于課堂之內(nèi),那么學生獲得的信息量是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溝通和交往所需求的。所以還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充分調(diào)動聾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讓他們大量的積累語言材料。
總之,聾生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認識和完善主觀世界,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過程中, “綜合溝通能力”起著很重要的橋梁作用。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語言的能力,樹立自信心將有助于聾生走出“特殊族”的生活圈,將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自強不息的性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從而建立與健全人相同的情感與行為準則,為他們畢業(yè)后主動融入迅猛發(fā)展的社會更好地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