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當代公共文化建設與經濟轉型的美學思考

      2018-04-02 12:30:21高迎剛
      關鍵詞:美學經濟文化

      高迎剛

      (山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21世紀以來,“公共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化領域最為重要的事件。①文化領域各項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背景即中國經濟從高速發(fā)展的巔峰逐漸向“新常態(tài)”過渡。適應“新常態(tài)”顯然不是我們的目的,經濟社會的成功轉型,才是中國發(fā)展面臨的最重要任務。轉型如何進行才能成功?思考這一問題可以有很多角度。而中國當代公共文化的建設實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美學。

      一、“美學”含義的變遷與研究范式的轉換

      眾所周知,“美學”是一個舶來的詞匯,其本義是指對人類感性經驗的理性思考。在西方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影響下,人們一方面致力于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尋求本質,另一方面也養(yǎng)成了揚“美”棄“丑”的思維習慣。于是,所謂“美學”,終于成為一門關于“美”的學問。然而,這樣一種探究“美”的方式,終究無法抵達“美”之本源?!懊馈敝疄槊溃揪陀匈囉谌说膶徝缹嵺`;而“美學”的傳統(tǒng)研究方式,卻離審美實踐越來越遠,沉迷在主要由觀念、范疇構成的邏輯體系中,最終淪入“美學不美”的尷尬處境。因而,現代美學向審美實踐的回歸,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種回歸,并非對“美學”學科發(fā)展史的回溯,而是循著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軌跡,對某些更為遙遠的思維模式的回歸。在這種回歸中,人們逐漸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禁錮,也逐漸擺脫對本質與體系的片面追求。于是,所謂“美學”,就不僅僅是對審美本質的反思,更是對審美現象的關注;不僅僅是對清晰概念的追求,更是對審美體驗的呵護。

      從美學自身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回歸可以視為一種美學研究范式的轉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美學研究領域陸續(xù)出現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日常生活美學”或“生活美學”等觀念,正是這種美學研究范式轉變的具體體現。從中國當代美學發(fā)展的邏輯進程看,“生活美學”并非20世紀80年代以來影響日隆的“實踐美學”的自然延伸,而是伴隨著市場經濟和消費社會的形成逐漸興起的一種對“大眾文化”的價值認同,其本質是體驗性而非思辨性的。雖然,中國美學研究領域中關于“生活美學”或“日常生活美學”的諸多觀點依然存在諸多爭議甚至相互齟齬之處,但美學研究范式從理性建構到感性體驗的轉換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②今天我們或許還無法對關于“生活美學”的不同論點做出準確的評判,但在探討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時,美學研究范式的這種轉換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

      一種學術研究范式的轉型,背后往往有著社會轉型的現實壓力。立足于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現狀的反思,筆者認為,對審美維度的關注,不只是當代公共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也是中國當代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源泉之一。

      二、當代中國公共文化建設的審美維度

      在中國當代社會語境中,所謂“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指的實際上是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③因而所謂“公共文化建設”,指的就是“公共服務”在文化領域的展開,其核心即文化服務之“公共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現。何謂“公共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會有不同的理解。④在中國,“公共文化”之“公共性”最直接的闡述就是“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其最終目標體現為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實現。

      如何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2017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⑤其中有“基本文化需求”的說法,而與之相對應的應該還有非基本的,可以理解為相對“高端”的文化需求。目前這些高端文化需求,并不屬于“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的范圍,而主要是在“文化產業(yè)”領域實現。

      “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內涵,可以參考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隨《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一同印發(fā)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該指導標準的“基本服務項目”共包括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送地方戲、設施開放、文體活動七個方面,⑥所列的的確都是最基本的、大眾化的文化需求,通常也被稱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而“高端文化需求”的具體內涵如何,因為并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相關文件也就缺乏具體的說明。但從相對的意義上講,所謂“高端文化需求”,指的是高雅一些的文化形式,比如中西方的古典音樂以及各種經典的歌劇、舞劇等,這些文藝活動因為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目前主要是由各種營利性的演藝公司運作完成。

      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基本”的還是“高端”的,這些文化需求的對象大都是各種文藝活動,滿足的主要是人們的精神需求,而非物質需要?!熬裥枨蟆卑ê芏喾矫妫皩徝佬枨蟆憋@然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證之以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可以發(fā)現“審美需求”的確是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最主要的內容。⑦“審美”內容之外,還有政治、歷史、道德、科技等方面的內容,出于“寓教于樂”的需要,這些非審美的內容,也大都是以“審美”的方式出現的。由此可見,審美維度,實際上是觀察和理解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最重要的視角之一。

      以上可以視為“基本”與“高端”文化需求顯而易見的相通之處,而如何真正打通兩者,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還需要澄清如下兩種誤解:

      其一,“高端”的文藝活動并不一定都被排斥在公共文化之外?,F階段中國大多數地區(qū),尤其是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還處于相對低水平的層面,其“高端”文藝活動因為缺乏受眾,當然也缺乏資金投入,因而顯得相對較少;而在部分經濟文化相對發(fā)達的城市中心地區(qū),“高端”的文藝活動則越來越常見 。隨著人民群眾文化欣賞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文化資金投入渠道的拓寬,相對“高端”的文藝活動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的公共文化活動中。于是,今天被視為“高端”的文化需求,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基本”的公共文化活動內容了。因而,所謂“基本”的文化需求,其標準也存在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而推動這種變化出現的,就是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審美水平。

      其二,“高端”的文藝活動也并不一定都要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實現。實際上,“高端”文藝活動與市場運作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如前所說,“高端”的文藝活動一般都是相對“高雅”的;但市場運作的文藝作品卻不一定都是高雅的,通俗甚至低俗的作品也比比皆是。文藝活動的本質是審美的,“高端”或高雅的文藝活動滿足的是人們的高層次審美需求;而市場行為的本質是牟利,市場運作的文藝作品追求的也是經營者的經濟利益。兩者存在的目的不同,自然也就不能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當然, 越是“高端”的文藝活動,需要的資金投入也就越多,這也是目前多數“高端”文藝活動都是由市場運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隨著中國公共文化建設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資金投入的渠道也會日漸拓寬,以非營利方式運作“高端”文藝活動的資金瓶頸將會逐漸被打破。從中國當前公共文化建設的發(fā)展趨勢看,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越來越多“高端”的文藝演出或者展覽會出現在公共文化活動中。

      不可否認,在實際的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很多基層文化工作者由于深受傳統(tǒng)“群眾文化”觀念影響,固執(zhí)地認為所謂“公共文化”就一定不是專業(yè)的文藝活動,其主要表現為制作相對粗糙,品味相對低俗;而專業(yè)的文藝活動則由于花費較大,因此,不在國家扶持的專業(yè)院團中,就一定會出現在文化市場中。雖然,目前看來這些觀點還是較為符合中國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實際情況的,但長遠看來,公共文化建設絕對不能只停留在滿足人民群眾現有的文化需求階段;作為公共服務之一種,公共文化建設更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領廣大人民群眾形成相對“高雅”的精神追求,如此方能實現公共文化作為公共服務的社會本質。

      囿于“公共文化必然低俗”觀念的文化工作者,正如柏拉圖“洞穴之喻”中的囚徒,見識的局限使他們誤把似是而非的影子當作真實。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當如那些擺脫了鎖鏈的人們一樣,在群眾的努力下,高雅文藝的審美之光必將照亮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使群眾在艱辛而單調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藝術創(chuàng)造的魅力與精神世界的多彩。

      就此意義而言,理解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的“精準對接”,就不能只停留在眼下這一階段,而必須放眼未來,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雹鄡H僅滿足于迎合人民群眾當下的文化需求,卻疏于引導、提升其審美境界,將會大大延緩中國公共文化的建設進程。

      正是在面向未來的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審美之維的當下實踐意義和對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指引作用才得以凸顯出來。

      三、當代中國經濟轉型發(fā)展的審美維度

      1998年,英國政府首次提出“創(chuàng)意產業(yè)”概念,意味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當代經濟的發(fā)展,已經不能只停留在給人們提供吃穿住用的器物層面,而必須致力于滿足人們對審美體驗的需要和對生活理想的追求。由此,當代經濟的發(fā)展,也被引入了一個新的維度:審美。

      21世紀以來,實踐已經并將繼續(xù)證明,“審美”這一新維度的出現,是符合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發(fā)展規(guī)律的。中國臺灣學者詹偉雄寫過一本頗有審美意味的財經散文集《美學的經濟》,在該書的簡體版自序中,他將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分為四種演化形態(tài):腳的經濟、手的經濟、腦的經濟和心的經濟。

      腳的經濟,指的是最原始的漁、牧、狩獵、礦采經濟,人們靠著雙腳,將“有用的物資”移動到人類的小區(qū)里,提供人們生活所需。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祖先們過的是標準的看天吃飯的生活。

      手的經濟,意味著人可以用雙手來進行有計劃的勞動,在小區(qū)里進行粗淺的分工,這個階段,商品的誕生與生產力的增加,大幅改善了人類生活的處境。

      理性的大腦,一方面催生著新技術的發(fā)明,一方面開發(fā)著新市場,一方面改良著組織分工、運籌、管理的知識和經驗。從18世紀晚期以后,它完全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從“蒸汽機”“電話”“青霉素”“汽車”到“電腦”,一個現代人有了這些工具,可以生產出比“手的經濟”年代千萬人總產出還多的經濟產值。

      就一般的生存標準而言,當人們的需求都被滿足了,工廠的產能便會變成過剩的、庫存的產品,于是生產者必須想辦法“創(chuàng)造需求”,也就是去挑逗、說服、引誘、驅使消費者購買原本沒有念頭要買的商品,此時,精湛的廣告技藝、新興的媒體以及現代人日益復雜、多元的心靈處境,共同促發(fā)了“心的經濟”的到來。⑨

      四種形態(tài)的區(qū)分,形象而直觀地描繪出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演進過程。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心的經濟”漸次展開的時代。在詹偉雄看來,“‘心的經濟’是無限的,人類‘理想自我’的圖像是可以被各種文本創(chuàng)造、繁衍的,‘意義’是可以被文化地鑲嵌進各種新遭遇、新傳記、新的美學悸動經驗中的”。⑩

      “心的經濟”,其實是對“創(chuàng)意產業(yè)”更為直觀的理解。創(chuàng)意之“意”,指的就是符合人心之“意”,其中糅合了包括人的知、情、意在內的各種精神活動,但作為那個最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產品,卻必然是以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而當人的各種精神活動被有意識地以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時,它就已經是審美的了。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審美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時代。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生活的發(fā)展歷程,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主要是通過高速發(fā)展的“工業(yè)化”實現的,而“工業(yè)化”恰恰就是“腦的經濟”最為典型的代表。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高速發(fā)展的“工業(yè)化”對各種物質資源的消耗,以及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因而也是不可持續(xù)的。中國現階段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已經從高速發(fā)展的巔峰時期逐漸回落到一種相對平緩的狀態(tài),我們將這種狀態(tài)稱為“新常態(tài)”。所謂“新常態(tài)”,雖然也還是一種“常態(tài)”,但已經不是經濟進入快速發(fā)展期之前的狀態(tài),而是必須經過轉型的新的“常態(tài)”。這種“新常態(tài)”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已經不再是依賴于各種新興技術的“腦的經濟”,而是“心的經濟”,亦即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體驗經濟”。

      需要注意的是,“心的經濟”,或者說“審美經濟”的出現,不應當以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名義繼續(xù)制造嚴重的資源消耗與環(huán)境破壞。恰恰相反,“心的經濟”對“審美”維度的重視,適足以成為對以往經濟發(fā)展方向的矯正力量。

      詹偉雄所描述的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四種演化形態(tài),對應的恰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個社會發(fā)展階段:漁獵時代、農耕時代、工業(yè)時代,以及后工業(yè)時代。就中國目前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看,可以認為是農耕、工業(yè)與后工業(yè)三種社會形態(tài)并存的;而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看,主要存在于大城市的“后工業(yè)時代”社會發(fā)展特征顯然具有更為重要的引領性意義。根據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的說法,“后工業(yè)時代”最重要的社會特征就是社會經濟結構“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yōu)榉招越洕?,習慣上我們也稱為“消費時代”的來臨。

      隨著市場經濟和消費社會的繁榮,商家越來越傾向于運用五顏六色的包裝和圖案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使人們在對物質欲望的追逐中,逐漸失去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內在動力。這樣一種以“媚俗”為基本特征的商品經濟,也會被很多人稱為“審美經濟”。然而,此所謂“審美經濟”之“審美”,與“心的經濟”所包含的審美意蘊并沒有多少關系,只是商家以取悅大眾的方式追逐商業(yè)利益的遮羞布而已。中國“新常態(tài)”下的經濟轉型,一定要徹底擺脫“一切向錢看”的“唯經濟效益”思路,避免將“審美經濟”單純理解為“眼球經濟”的代名詞。

      “審美”的追求,必須包含對高尚、典雅的精神內涵的向往,“審美經濟”也應當是通往健康、美好心靈世界的精神引領者。抵達這一境界,既需要物質條件支撐,更需要文化熏陶和精神滋養(yǎng)。在當代經濟社會中, 支撐“審美經濟”的物質條件需要由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而“審美經濟”文化內涵的不斷提升,則有待通過公共文化建設實現。

      正是在這一點上,當代經濟經過轉型升級,不期然就與“公共文化”建設走到了一起。而“審美”,作為體驗經濟的核心內涵,也就成為連接公共文化建設與經濟轉型發(fā)展的最佳紐帶。

      四、“審美”作為連接公共文化建設與經濟轉型發(fā)展的紐帶

      現代漢語中,所謂“紐帶”,一般指的是“能夠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物”。此所謂“聯系”,一方面指具有兩方面(或多方面)共有的特征,另一方面還需要成為雙方(或多方)由此及彼的橋梁。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審美”作為連接中國當代公共文化建設與經濟轉型發(fā)展的紐帶,既是當代公共文化建設的應有維度,也是當代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然方向,理所應當成為兩者共有的特征;當然,作為紐帶,“審美之維”所具有的價值遠不止于此,也可以成為促進兩者共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從公共文化建設的角度看,花樣繁多、種類豐富的各種文化活動,培養(yǎng)了具備相當審美能力的人群;也使他們成為潛在的文化消費者,從而推動著文化產業(yè)的不斷升級發(fā)展。21世紀以來的公共文化建設,已經逐漸從不斷完善的場所及設施網絡布局,發(fā)展成為具有一系列建設標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所界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這些基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基礎上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以及查詢、預訂、培訓等相關服務,在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著人們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而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成為一種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內在動力。從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相對成熟國家的歷史經驗看,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產生某些促使其不斷社會化、市場化的內在動力,其中就包括逐漸得到提升的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就公共文化服務而言,其社會化并不等同于其市場化,前者可以是非營利的,而后者則必然是營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有賴于公民社會自我治理能力的提升;就中國社會當前發(fā)展的現實情況看,這種社會環(huán)境條件的完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于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化,就成為提升中國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供給能力的必然選擇;目前其實現方式主要體現為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和各種公共文化服務類PPP項目的實施。由此,公共文化服務的發(fā)展,也就在自然而然中實現了與文化產業(yè)領域的共融互通。

      從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角度看,不斷豐富的文化商品、推陳出新的商業(yè)展演,為人們提供了滿足各種審美需求的方式,也豐富了人們的審美體驗;而文化產品質量和數量的提升,也反過來提高了對消費者審美能力的要求,這也在客觀上要求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yè)領域的有效對接。

      歷史地看,工業(yè)化生產方式的迅速擴張和不斷升級,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漸趨繁榮,不斷滿足著人們日益增長的對于物質財富的追求;而物質財富需求的日漸滿足,又催生了人們對富有精神內涵的文化產品的需求。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揭示了社會生產發(fā)展的這一規(guī)律?;趯ξ幕a業(yè)相對發(fā)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考察,隨著社會生產能力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日漸增長也將會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末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的目標任務,并不是一個遙遠而艱難的目標,而是當下不斷實現著的社會生產現實。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物質財富的片面增長,開始追求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而這些變化終將會帶來社會關系緩慢而堅定的變革,并由此催生一種不同于工業(yè)社會的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出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已經為我們指明了今后一段時間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我們終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夢想的指引下,穿越“后工業(yè)社會”的重重迷霧,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這也就意味著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到來。這樣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出現,必然意味著文化產品在日常消費中比重的極大提升;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則有賴于整個社會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的極大提高。

      正如歷史一再證明的,營利性是一切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征,因而單純依靠市場自身的發(fā)展,是很難促進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大幅提高的;這一目標的實現,唯有求助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的不斷提升。由此,文化產業(yè)領域的發(fā)展,也就在自然而然中實現了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共融互通。

      在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yè)相互促進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審美之維起到的紐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廣大人民群眾審美能力的提升,既是公共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yè)成長的必然結果,也成為促進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注釋:

      ①2002年,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區(qū)分,這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發(fā)展歷程的總結,也是對21世紀文化發(fā)展方向的規(guī)劃。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闡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yè)”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關于“生活美學”或“日常生活美學”的諸種不同觀點之爭,可參見楊春時:《“日常生活美學”批判與“超越性美學”重建》,發(fā)表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1期。

      ③雖然在世界范圍內,“公共文化”一詞的內涵并不止于“公共文化服務”,但在中國當前的社會語境中,“公共文化”指的就是政府提供的諸多“公共服務”之一種。參見高迎剛:《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理念、模式與路徑探析》一文,發(fā)表于《湖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

      ④根據維基百科( Wikipedia)的說法,公共服務“這一概念與社會共識相關(The term is associated with a social consensus)”,因而并不具有統(tǒng)一性的理解。參見維基百科網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blic_service,訪問時間2018年1月18日。

      ⑤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網站,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訪問日期2018年1月19日。

      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訪問日期2018年1月26日。

      ⑦當代中國的公共文化活動,尤其是在廣大基層地區(qū),最主要的內容依然是貼近群眾審美習慣的傳統(tǒng)戲曲、歌舞表演以及書畫展覽、影視放映等,此外還有更為大眾化的廣場舞、運動會,以及各種文藝晚會等。

      ⑧《論語·衛(wèi)靈公》,引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4頁。

      ⑨詹偉雄:《美學的經濟》,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頁。

      ⑩同上書,第32頁。

      猜你喜歡
      美學經濟文化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誰遠誰近?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罗江县| 梅州市| 安远县| 滨海县| 古浪县| 石台县| 专栏| 房山区| 利津县| 喀喇| 临泉县| 柞水县| 原平市| 漠河县| 罗源县| 万载县| 定安县| 玛曲县| 西吉县| 宣化县| 广宗县| 盐山县| 温泉县| 玛曲县| 镇原县| 丰原市| 灵丘县| 文安县| 大荔县| 当阳市| 阿尔山市| 兴安盟| 班玛县| 十堰市| 成安县| 泰和县| 德化县| 兴海县| 上栗县| 芮城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