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曾繁健
(江西理工大學 外語外貿學院,江西 贛州341000)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用英語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概括起來即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語言能力(劉建達,2013)。交際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意味著教師既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恰當使用知識的能力(Bachman,1990)。其中,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交際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作為當前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仍需不斷加強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何謂語用能力?關于語用能力概念,學界從不同角度給出多種定義。Bachman(1990)認為,語用能力是指在言語交際中,在具體語境下實施和理解具有社交得體性的施為行為的能力。Barron(2003)指出語用能力是指為了實現某種語內表現行為(illocutions)所運用的關于語言資源的知識以及恰當使用語言資源的知識。因此,語用能力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關于語言的知識和能力,二是語言使用的知識和能力。
語用能力應當如何培養(yǎng)與提高?大量研究表明,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學習者個人因素(年齡、性別、動機、興趣等),語用習得環(huán)境和課堂教學等。近十多年來,學者研究最多的是課堂教學這一因素對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劉建達,2013)。國內外大批學者都證實了課堂語用教學對語用能力提高的積極作用(Bouton,1994等)。在具體的語用教學方法上,相關研究主要是在比較顯性語用教學和隱性語用教學的基礎上,提出教師應多采用顯性語用教學方法,即向學生詳細解釋和討論目標語言的形式(陳新仁,2013)。理由在于,顯性語用教學比隱形語用教學更加有效(Halenko&Jones,2011等),顯性語用教學能夠明顯地提高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姜占好,2009等)。雖然國內外研究均表明,課堂教學尤其是顯性語用教學能夠較明顯地提高語用能力,但課堂語用教學并未受到普遍重視,僅有極少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語用知識。因此,在傳統(tǒng)教學條件下,完全依靠課堂時間采用顯性語用教學方式培養(yǎng)語用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目前,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語用知識的主要途徑(季佩英、江靜,2010) ,語用能力培養(yǎng)主要是依靠傳統(tǒng)課堂教學實現,但仍然有一些教師并不愿意在教學中增加語用知識學習(劉建達,2006a)。實現傳統(tǒng)課堂語用教學還存在一些困難。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從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和教學現狀來看,大多數高校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時緊張,以某地方高校為例,大學英語綜合課程平均課時為32學時/學期。大部分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難以做到在傳遞詞匯、語法、文化知識的同時教授語用知識。因此,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yǎng)被忽視。
第二,教師自身的語用能力有待提高。教師要向學生傳遞語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自身需要十分熟悉并掌握相關語用知識,但從實際的國內高校師資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來自語言學相關專業(yè),各有專長,但普遍對語用學領域較少關注,未系統(tǒng)地學習過語用學課程,語用知識較為欠缺。因此,可以說教師自身語用能力存在極大的差異,要做到在每位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上將語用知識系統(tǒng)地有計劃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并非易事。
第三,絕大多數大學英語教材中還較為缺乏對語用知識的引入。學生能獲得語用知識的途徑較少。除了專門的語用學和跨文化交際等課程外,學生很難通過其它方式系統(tǒng)地提高語用能力。與此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教材依托,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活動安排時很難統(tǒng)一語用教學內容。
據此,在考慮到一系列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索采用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大學英語的語用知識教學,從而期盼能夠努力克服大多數困難。
自2007年起,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廣泛推廣。它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流程進行了翻轉。教師在課前通過錄制視頻來完成教學內容的傳遞,在課堂上,教師主要是作為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等以互動的方式促使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和應用。伴隨翻轉課堂模式的普遍流行,相關研究也日益增多。國外研究集中于探討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方法及特點(Lage&Platt,2000),構建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實施策略及教學效果以及對比傳統(tǒng)課堂的優(yōu)勢(Jeremy F.Strayer,2012)等方面。國內研究處于理論探討與模型構建的階段。在大學英語教學領域,有關研究從國內師生特點和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驗證了實施翻轉課堂的可行性(盧海燕,2014)。研究表明,翻轉課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等。這些研究對翻轉課堂的推廣起到推動作用,也為后續(xù)研究打下了基礎。但針對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語用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開展。
從本質上來看,翻轉課堂模式是基于“流程翻轉”這一教學理念。因此,文章以翻轉課堂理念為指導,針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用能力培養(yǎng)現狀,在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和建構主義等理論指導下,以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為主導,根據課程設置,在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以拓展,輔以有計劃的課前視頻語用教學,將語用能力培養(yǎng)從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外和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嘗試探究構建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翻轉教學模式。
Kasper&Rose(2002)提出,課堂語用知識的習得,一方面可通過教師有計劃的教學行為獲得,另一方面可由教師營造課堂英語環(huán)境進行語言輸入和輸出來學習。結合這一觀點,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語用教學可分為三個階段:課前內容設計(教學行為、語言輸入),課堂教學設計(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和課后任務設計(語言輸出)。
大學英語教學團隊采取小組集中備課的形式,共同解決教材中缺乏語用知識的困難,集中商討并統(tǒng)一各單元的語用教學內容,在課前為學生提供相應的PPT材料或錄制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所選取的材料或拍攝的每個教學視頻時長為5-8分鐘,每個視頻的話題集中于一至兩個語用知識點,采用顯性語用教學幫助學生系統(tǒng)、詳細地積累語用知識,避免語用失誤,提高交際中的語用能力。DeKeyser(1995)提出,顯性語用教學主要包括明確地規(guī)則解釋加上要求學生注意某個形式,并總結元語用規(guī)則。在該教學方式的指導下,教師向學生傳授的語用知識主要包括:一般的語用信息、元語言、元語用信息、言語行為、文化知識、以培養(yǎng)語用能力為導向的任務(季佩英,2010)。具體概括為兩方面:
一是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包括英語文化知識和母語文化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在選取PPT材料或制作視頻時,應當向學生傳遞英語文化知識的信息,分析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同時注重對比東西方文化差異和具體社會文化語境下的言語行為,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在具體教學內容的傳遞方面,教師需要從歷史、社會、習俗、傳統(tǒng)以及思維和價值理念等角度來分析和講解文章、作者、時代背景等,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紤]到利用課前視頻進行知識輸入的特殊性,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不處于同一時空。教學內容勢必要設計得新穎有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其中,運用英語原版影視作品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英語歷史、文化傳統(tǒng)、習俗等是較受學生歡迎的方法之一。總之,教師需要在視頻內容傳遞時,考慮到為學生營造有趣逼真的英語學習情境,強化學生對文化知識和語用知識的實際運用。
二是語用信息。包括一般的語用信息,元語用信息、言語行為等。一般的語用信息指和禮貌、得體、正式、語域、文化等相關的各種話題;元語用信息包括對言語行為功能的解釋和對禮貌的討論等(季佩英,2010),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教學傳授的。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互動形式,將語用信息融入其中,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體而言,在翻轉課堂模式下,語用知識傳遞主要是在課前的視頻錄制中完成,由教師詳細地向學生講解。
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自我講解為主傳授語用知識。在翻轉課堂模式下,這個步驟放在課前教學視頻中完成。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創(chuàng)造機會給學生體驗學習過程(Kasper&Schmidt,1996)。這個體驗學習過程放在課堂來實現。研究表明,外在環(huán)境對語用能力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Bardovi-Harlig&Bastos,2011),但絕大部分學生并不能接觸到英語學習的真實環(huán)境。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外在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充分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時間組織課堂活動、進行師生互動、學生間交流,營造良好的語言運用環(huán)境。此外,還應緊密聯(lián)系實際生活,注重將知識的內化與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地創(chuàng)造機會運用所學到的語用知識進行得體的跨文化交際。同時,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語用內容練習,幫助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任務設計的目的是培養(yǎng)語用能力,給學生布置任務要圍繞這一目的進行。比較有意義的嘗試是舉行配音比賽,選取有豐富的對話內容的英語類視頻進行配音。還可對給定的話題安排學生制作幻燈片或視頻發(fā)表看法,口語測試,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小組討論或對話等,旨在為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多思考多運用的積極性,在語言使用中發(fā)現自身在語言運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達到恰當使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目的。同時教師可利用微信等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課外展示的機會,與學生進行溝通,根據學生反饋和評價,及時發(fā)現問題并改進。
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模式培養(yǎng)語用能力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主要為:一、教師在語用知識的選擇和把握上還比較難以統(tǒng)一;二、教師堅持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難以接受運用新的教學模式;三、教師在培養(yǎng)語用能力的同時,仍需重視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教師在講授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的比例上還需多作思考 。
目前提出的是一個粗淺的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框架,旨在將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具體的很多應用細節(jié)問題還需外語教師在應用中去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任務艱巨,還有一些難題如大學英語教材中缺乏語用知識等還需共同探索并解決。同時,教師還需積極轉變教學角色,提升自身的語用意識,真正將語用教學滲透到語言知識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